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2-28 14:19:54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1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CN:11-1251/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隐喻认知 学习机制 语言发展 影响 外语教学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4),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Weekley (1912: 96)说:“除了那些与最基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Richards (1965: 92) 深有感触:“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隐喻性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认知能否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呢? 本文将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与语言发展,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隐喻研究的发展

1.1传统的隐喻研究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是语言学传统。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概括为“替换论”,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哲学家只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都很模糊,对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不感兴趣。语言学中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E.Benveniste)和英国的乌尔曼(S.Ullmann)。本旺尼斯特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出发,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的组合关系放在语义学中来考察,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作为一种词汇层次的现象的局限,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话语现象。乌尔曼则从意义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隐喻。他把隐喻看作是语言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1.2隐喻的本质及其认知观

总而言之,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Richards (1936) 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intercourse),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将认知域(domain)与映射(mappi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 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标域的概念(Lakoff,1993) 。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的(Lakoff & Johnson,1980)。

2.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

2.1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

著名哲学家康德早在1781 年就指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维时,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卢红梅,2000 :3)。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信息(或概念) 联系起来(Cook,1989) 。桂诗春教授指出,从认知的角度看,一个人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恢复已知信息,最后外部刺激和已知信息相互作用,产生行为改变,可简称为信息处理模型,这个模型对外语教学尤为适合,因为外语的学习和使用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它以大脑(信息处理器) 为中心,连接输入和输出(桂诗春,1992) 。由此,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可表述如下:未学的英语言知识作为新信息(外部刺激) 输入大脑,通过大脑内的信息处理器和已知信息相联系,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后,成为新的已知信息输出,储存在人的记忆中。这样一次学习任务就完成了。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语言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要通过已知的语言知识来认识和掌握未知的语言知识。这和前面分析的隐喻认知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而隐喻认知方式更系统、更具体、更生动,因为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只要掌握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实体对应关系,就有可能通过已熟知的认知域来全面认识未知的认知域。对外语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隐喻认知图式或建立新的隐喻映射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2.2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音义结合的多层次的语码系统(王寅:275),而学习一门语言首要的事情就是对其词汇的掌握和实际应用(West,1930:514) 。随着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发展,教学方法已经将重心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移。这种变革后的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其心理语言学基础,更注重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加强对本族语的利用。也就是说,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共享一套系统,还是两个独立的体系,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郭铭华:26) 。就此看来,无论是母语的语言形式还是学习者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经验都可以用于外语的教学。隐喻的普遍性决定了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母语中隐喻认知方式的理解有意识地推理和感受存在于目的语系统的隐喻体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词汇的记忆、掌握、运用;隐喻的创造性使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拓展以目的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隐喻的差异性又使学习者能够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之上注意到两种语言深层次上的不同之处,促使其加强对目的语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的学习。

3.隐喻认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3.1隐喻认知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广泛也最为人们所认可的是它对词汇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它使人们认识到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这种联系的普遍性。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模式,隐喻化是大量词汇意义生成和扩展的基本方式,所以主要教学辅助工具,比如词典及其它扩展词汇的工具书的编写就应当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揭示这一过程,通过介绍词汇意义的演变,激活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因此,概念隐喻具有使学习者构拟推理规则的内在性或潜在性。所以如果词汇学习工具书可以根据概念隐喻模型处理词汇,学习者在习得词汇时就会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易于形成长期记忆。运用概念隐喻组织记忆模块进行同义词教学可使学习者了解词汇间的细微差异,同时建立起目的语言的系统观念。这有利于加强对目的语的深层认识。隐喻的生动性还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达到在乐趣中学习的境界。

3.2以隐喻为切入点的文化学习。语言的学习应重视文化的学习早已是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鉴于隐喻表达的相对性(即相对于隐喻的泛人类性,不同认识主体对相同的喻旨有不同的喻体与之对应) 和语言的传承性,有必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目的语隐喻的文化内涵予以介绍。每一种语言都有具体的隐喻化系统。了解、熟悉目的语的隐喻系统,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语言的表面意义及深层的文化内涵。隐喻与文化相辅相成,因此以隐喻为切入点的文化学习应作为二语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

3.3“隐喻和隐喻能力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姜亚军,2003)。隐喻能力是对隐喻表达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隐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目的语基本知识的学习、文化的学习。Danesi(1986)曾断言:“学习者具有交际能力的真正标志是能够隐喻性地使用目的语。”一个人的隐喻能力提高了,他的运用相关语言思维的能力必然会相应提高。因此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鼓励隐喻性思维既利于扩展知识链条又能丰富表达。

3.4运用概念隐喻、语法隐喻知识根据具体语境需要对语汇进行组合,使表达更精确、更得体、更富于变化,对于写作教学也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Danesi,M.The role of metphor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J].Rossegna Italiana di Linguistica Applicata,1986,(183):1-10.

[2]Derrida,J.Margins of Philosoph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3]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Lad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akoff,G.&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6]Ortony,Andrew.(Eds.)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UP,1973/1993.

[7]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UP,1936.

[8]Weekly,E.Romance of Words[M].London:John Murray,1912.

[9]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10]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1.

[1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12]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13]李悦.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隐喻理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

[14]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3篇

摘要:学习策略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方面,能否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分析其理论成果,并运用到大学外语教学中,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 认知策略 社会策略 情感策略

随着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心逐渐从教学法转向教学过程。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对他们进行研究加深了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语言学习策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通过在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面进行的大量探索,发现学习策略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泛指语言学习者为了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语言而作出的各种选择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既包括学习者为提高自身语言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包括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的调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根据语言学家O’Malley以及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策略主要有下述三方面: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成功的学习语言有意识的利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过程采取的管理步骤。它主要包括:1. 计划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开始前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据此制定计划,如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学习方法、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途径等;2. 监控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3. 评价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根据某个标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参考信息;4. 调整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补救和调整措施。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部分,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主要包括:1. 选择性注意策略,指学习者选择某些相关信息或重要信息加以注意的策略,它可以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保证大脑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贮存和加工;2. 记忆策略,指学习者运用记忆的一般规律对信息进行有效识记、保持和提取的策略,它可以促进大脑对信息的记忆,提高记忆效果;3. 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它可以促进大脑对新知识的深层理解;4. 组织策略,指学习者将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策略,其目的是构建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加强与提高对所学材料的记忆、理解与表达;5. 思维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策略。

社会/情感策略。社会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为了与其他学习者及本族语者进行交际而采取的行动。情感策略则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于调控情感状态,特别是抑制消极情感状态的策略。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影响其学习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动机、态度、焦虑、信心、个性特征等。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又对“语言学习成功者”以及“语言学习欠成功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探索。他们指出,“成功者”和“欠成功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均能采用某些策略,能否根据任务需求恰当的使用策略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学习活动的成败。Rubin (1975)、Stern (1975)、Naiman (1978)等人分别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归结起来, “语言学习成功者”在学习策略方面至少具备以下一些特征:1. 积极主动的计划策略。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后,了解学习进展情况,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2. 学术性学习策略。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把语言作为一系统,分析目的语的特点以及目的语与本族语之间的差异,同时监控自身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已达到准确和恰当使用语言的目的;3. 积极的社会策略。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通过多种方式寻求交流机会,主动探求语言的社会文化含义;4. 有效的情感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有较高的动机,有融入或学习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欲望,能不断加深自己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感如焦虑、紧张等能有效的控制。

由此可见,如何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效率和结果。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外语学习效果感到不够满意,这与他们的学习策略的缺失或运用不当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外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一方面,从客观上讲,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正确地运用认知策略将有效的发挥人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探索并发展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策略体系对大学阶段乃至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具体来说,外语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醒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监督;通过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解决方法上给予指导;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创造使用学习策略的良好氛围。例如,为使学生有效地运用社会策略,外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创造交流机会。对于情感策略,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教师更应适时地介入,帮助学生可其不利影响。

再次,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主客观因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也会有所差别。外语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O’Malley J M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2-0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原则和方法,许多有志之士,大胆使用或尝试了外语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教学又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学环境、对象和目标,因而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研究外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其意义就在于可以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以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外语、涉外工作者和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外语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对外语教学做了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几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听说法(也叫口语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还很流行。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产生出自觉对比法,法国产生了视听法(也叫情景法),美国产生了认识法,英国产生了交际法(也叫功能法,交流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曾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用过,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了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法国南锡研究中心酝酿出一种只注重听、读的异语交流教学法。在美国又兴起一种全部动作反应法(TPR,即 Total Physical Response),适合于幼儿、少儿学习英语。钟兆隆同志创造了“逆向英语学习法”,李阳推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国内还进行过一些“阅读学习法”(English through reading)。还有人反对“疯狂英语学习法”,说不必疯狂也能学会英语。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播过两种新的学习英语方法。沉默法就是又一种学习外语的方法。

刘润清、戴曼纯认为,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1)交际法;(2)语法翻译法;(3)听说法;(4)视听法;(5)综合法;(6)其他方法。

赵爱国、姜雅明把外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八种:(1)语法翻译法;(2)直接法;(3)听说法;(4)视听法;(5)自觉对比法;(6)自觉实践法;(7)综合法;(8)交际法模式。

束定芳、庄智象把外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八种:(1)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2)听说法;(3)交际法;(4)全身反应法;(5)沉默法;(6)社团学习法;(7)自然法;(8)暗示法。

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中最常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1)听说法;(2)视听法;(3)交际法;(4)多媒体教学法;(5)综合法。

不论你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才会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话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等于不止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可以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外语。

3.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纠正学生错误。学生说外语,其实是,任何人说外语,只有说得多的人,出现的错误多,说得少的人出现的错误少,不说外语、不开口讲话的人才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应当以出现错误多的就认为是学习不好,不能在此画等号。

4.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教师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不可呆板。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灵活变通方式进行教育。河南科技大学打算在2006级新生中再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使不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本科生、专科生都有差异。即使全都是本科生,也存在有艺术类学生、农学类学生、建工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要差一些,若“一视同仁”,僵化某一种教学形式,效果就不好了。

5.要有爱心,爱学生之心。加强责任心,加强辅导。对于所教的学生,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尖子生,而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心,并需要经常加以指导。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力帮助他们。在有能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差生“开小灶”,使他们“吃得好”。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学原则,灵活多样地采用上述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外语教学肯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外语教学原则的研究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即对语言本质特性的认识上来说,我们可以肯定语言有如下四个本质特征: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由两个方面组成:形式和意义。整个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个符号关系的系统。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因此说,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动物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小孩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会语言等种种现象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一套特殊的语言习得和处理机制。

从实践论层次上,即教学本质特上来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系统原则:根据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的原理,在外语教学中应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密切联系。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形成一种连续体(continuum),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新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再加上适当的交际实践,必然促进这一连续体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语法教学中,语言符号间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可作为编制学习者语法知识网络的经纬线。

2.交际原则: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有两个方面组成: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交际的实践可以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学会外语交际服务的,所以应十分注意语言知识教学和交际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3.认知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认知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的理解;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

4.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二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在外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选择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

5.情感原则: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情感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或控制。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综合型和工具型两种。持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通该目的语文化,得到该语言社团成员的认同;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外语教学实践中还应研究其他不同性质的教学原则,如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等。

赵爱国、姜雅明则认为,外语教学是在教者(教师)与学者(学生)两个主体或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进行的,因此,应当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来教授和学习。

2.系统原则(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语教学应始终突出语言结构系统教学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建构起一套新的语言规则系统。

3.文化原则(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结合符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适时移入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知识,以使学生在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同时而学得和习得文化,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4.综合原则(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科目不宜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不宜过窄,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将广泛的语言教学内容、多样的言语形式及技能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认知原则(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及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等的作用。

6.实践原则(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实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及特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外语教学必须贯彻实践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经过七年一线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六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外语教学也像其他门类的教学一样,应该熟悉授课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以便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2.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教材或文章不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肯定效果不会好。如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外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外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最为明显,即,由容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学。束定芳、庄智象也认为,外语教学还须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

4.对比性原则:学习外语的学生,时时处处总想在与母语对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外来语言的。但在实行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负迁移,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正迁移。

5.重复性原则: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口,这几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重复的重要性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怕重复,才能学得更好。

6.博杂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知识面一定要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看,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到。

我们在教研室教学研讨中有人就提出了外语教学至少应实行三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如果对外语学习根本无兴趣,那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多下功夫,多想办法。

2.实践性原则:(三个75%)包括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从量上来看,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比例不应大于1∶3;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量要多,特别不能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密度,就是教师保证操练的频率较高、节奏较快,避免松散、拖拉。深度,即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应具有递进性,并且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

3.高频密度的原则: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是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多信息,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专家和外语同行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或不用的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定人家。事实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去指导他们,方才有效。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你会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8.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8-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226.

[4]Richards,J.C.,&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5]Mills,D.Web-Based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Form-Focused Language Learning [J].TE SOL Quanterly,2000.

[6]Hickey,Leo.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2007:2.

[8]杨雄琨.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改革性思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0]王枫林.综合编排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EB/OL].网络杂志Magazine《综合语言知识》教育论文,2005-11-25.

[1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 Ru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Hen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In this thesis,the author compares the opinions about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our famous scholars at home,such as Liu Runqing and Dai Manchun,Zhao Aiguo and Jiang Yaming,Shu Dingfang and Zhuang Zhixiang,with mine and others’,and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into them.Then he puts forward Five Methods and Six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5篇

人类生存离不开语言。“语言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环境与语言的习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所处的环境决定语言的习得。”(李森,2005:252)同样,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是人类认知环境诸因素(包括语言本身)相互影响的过程。外语教学必须在现实的外语教育语境中进行,这说明外语教育受制于语境,与此同时,外语教育也改变语境。笔者认为:研究语言重点应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功能及应用范围,包括交际、思维、文化等功能。语言学研究至今在企图解决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在研究语言及其教学规律的同时,研究社会语境诸含义与语言及教学的关系至关重要。

1.外语教学理论的语境意识反映。外语教学语境的意识凝聚于外语教学理论。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人们对此观点的认识目前处于初浅阶段,有待开发研究。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1985)一书中提到“语言从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向我们提示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鉴于当代外语教学界对外语学习重在学得理论的实践操作,所以克氏关于环境因素论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克氏与人合作出版《课堂语言习得的自然思路》(1983),由他撰写的理论部分的要旨是使课堂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可理解语境输入,这一提示得到我国外语理论界的重视,但在目前教学实施中实行范围依然较窄。1975年,N.Naiman等人经过调查研究,对H.H.Stern提出的外语学习十大策略进行了修正,列出了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所采用的五大策略,其中第一点为“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ries, No.7, Toronto),先解决如何积极地意识“有利环境”,才能利用环境进行有效的学习。我国外语教育学学者张正东先生率先强调环境是制约和影响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以此为理论支点,张先生创立了“外/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其基本理论构想为:“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环境为轴,而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为顶,构成外语教学的“三维立体”,而“语境说”是该法的辐射点。此法在国内引起极大关注,其基本观点与国际外语教师协会(IATEFI)第25届大会(1991,伦敦)所持论点不谋而合。该教学法在全国不少大、中学校外语教育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印证了“立体化教学法”的“环境学说”的科学性和适应性,然而,各实验成果反映中并未以语境思路对教学实验进行全面的科学理论概括。

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史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以理论基础加以概括可分为语言学派、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但是,三者任一派都利用其他二派的理论,如直接法利用联想主义心理学和索绪尔语言、言语二分理论,听说法利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听说读写顺序的主张。因而,从外浯教学的理论实质来看,我们认为现代外语教学必须同时从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80年代兴起的交际教学理论把语言的交流功能与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这使目的语教学不得不考虑语言的使用环境,因而在教学中进行模拟交际不得不考虑学生所在的课堂、学校环境。与社会语境相关,文化教学突破了以目的语民族文化为范围的局限,在处理教学所在地区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就不能不重视学生所在社区的目的语价值观以及学生身上来自民族及地域文化影响的特点。

2.语境意识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表现。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人们要问,在课堂教学语境中能培养出学生的交际能力吗?桂诗春(2001)在《应用语言学》中指出:“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句型练习、背诵课文、学习讨论、学生表演、回答老师的问题等都不是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海姆斯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交际能力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获得的。一个人从无知无识的生物个体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学习那个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个过程就叫做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一般要通过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以及更广阔的社会来实现。”(转自祝畹瑾,2001:35-36)克拉申的“监察理论”强调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作用,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接收;另一种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学习外语。前一种学习是潜意识的,而后一种学习却是有意识的。“克拉申认为有意识学习语言规则对语言习得和语言的口语运用作用不大,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社区中才能学好外语。”(桂诗春,2001:197-198)“教师讲授充其量能使学生懂得哪些能力对于人的工作与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知道这些能力结构和形成条件等等,但这些也不等于能力的提高。”(丛立新,20,02:221)这就给我国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理论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目的是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那么我们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能培养出学生的什么能力?

根据学者休•科林根(Hush Corrigan)在The Brain(1981)中的说法:“Some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we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We may not be able to recall this information, but it is all stored in our brains.”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都存在大脑中,学生不能用英语交际是由于他们不能再现有关语言知识。在教学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跟学生交际时,学生英语讲得结结巴巴,有时甚至停下来,紧皱眉头,努力再现大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如果再现成功,交际可以继续进行,如果再现失败,交际就此终止。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提示,学生会很快地再现成功,交际向前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再现能力的培养与最终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它们是一致的。再现能力具有一定的交际性,是英语运用的初级阶段。交际能力由再现能力在社会语境中发展而来,是英语运用的高级阶段。

3.语境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强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揭示目的语的内部规律和将语言学习与外部语境相联系的主体,学生是对所学语言规律和利用目的语对个体内部世界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认知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学会目的语,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学到怎样的水平等等,都受到教学语境和环境开发程度的制约。教学语境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把各种成功的或不尽人意的外语教学放到特定的教学语境中去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考察。同时要求我们从一定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去探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模式和具体的方法与手段。

外语教学语境可框化为宏观调控环境和微观教学环境: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外语教育政策与大纲、考纲以及规定的课时等构成外语教学的宏观环境,它属国家宏观导向和监控;学校所处社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社区的教育观,社区的外语观,社区环境对外语教学产生较直接的影响;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师资的教育、教学水平,采用的教材,用于教学的设备,构成班级/年级的生源的整体认知水平等组成微观教学环境。

微观教学语境还应包含课堂心理环境,即班级社会群体对班级成员的学习产生潜在影响的气氛和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涉及的是教学语境中比较模糊的一个方面,因此判断的依据往往来自用问卷调查得到的学生主观感受。调查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应包括:班级之中的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对学生完成学习的影响;以及班级中隐蔽的和明显的规则体系与组织。此项工作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描述课堂心理环境的研究范围;②讨论课堂心理环境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③综述心理环境和学习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大环境对外语的导向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中已得到充分反映。近十年来,全民学习外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学校教育的外语环境也得到大大的改观。

教学语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外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习动机的激励。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班级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存在差异,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这种差异是教学语境不同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这种现象反映出在不利教学环境下工作的教师的教学更艰苦、担子更沉重(M•韦斯特曾提出在困难环境中如何教学英语的问题)。要在不利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就更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研究环境,开发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去调整教学,尽可能减少不利条件的负面影响。

4.外语教学原则中的语境创造因素。教学原则是教学操作的语境意以反映,体现了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操作能动性。在教学操作中,坚持用目的语组织教学的目的是在外语教学这个小语境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原则体现了对外语教学的历史总结,也考虑了我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外语教学是单语教学不是双语教学或依靠母语进行外语教学的观点,反映了外语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路线。

在教学中坚持用目的语教目的语,是把外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和语境三要素维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在外语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是中介,教师与学生使用目的语正好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环境,在有目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用目的语教目的语给学生一种自然有效地习得所学语言的机会,浓厚的目的语教学气氛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课堂这个小环境中养成用所学语言交际的习惯,从而使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活跃地位。用目的语教目的语还有利于化解讲练的矛盾,教师的讲实际上也是学生的练(听)。在实践操作中,教师使用简明易懂的目的语,辅之以适当的非语言手段,围绕教材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这样做,使课堂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用目的语教目的语并不排斥使用母语。“适当利用母语”并不仅是指母语的言语表达,而应包含通过母语获得知识和运用学习母语的方法。

5.外语教学语境的发展。随着外语教学和相关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理论指导教学的英语学习实践的发展,21世纪我国外语教学语境的变革可作如下设想:

5.1 教师本身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构成语境因素,而且是外语教学这个系统中的内部稳定状态的维系者。其任务是平衡学生、教材和语境的交互作用。在普及外语教学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定格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必须最大可能地得以加强。本世纪学生思路更加开阔,知识结构将进一步扩充,精神和物质文化内涵将进一步丰富,而学生的生活层面将进一步拓宽、加厚,所以教学内容要求更适应于学生在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尤其要获取有关科技的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点,研究国家外语政策和本地区的文化状况以及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路子,还要走出纯语言文学的圈子,不断拓宽教学思路,进行多层次教学体系实践。

5.2 由于教师是教学语境中最活跃因素,所以笔者有个大胆设想:如果所有大中院校外语教师定期由外教轮训,那么,外语教师教授应用语境的能力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整个国家的外语教学会接近实用。

5.3 扩大使用现代化媒体而又限制现代化教学手段取代智力劳动。21世纪的外语教学将运用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并将不断更新。但是,我们又必须同时限制其范围,比如,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去取代学生的脑力劳动则会吞掉后一代的智慧。现代各国的教育调查研究说明,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说、写、算等的基本训练应更加扎实,了解本国历史和地理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知识不但不能偏废,而且应该增强。

5.4 母语的教学要进一步增加。因为母语是发展思维和发展逻辑的工具,也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适当利用不能停留在比较两者的结构和语义,而应拓宽到认知心理过程和语义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对于我们的教学即是如此,现代外语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古人的这句话中。在我们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通过研究,了解到我们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所不擅长的方面,更精进我们所掌握的领域,能更多的发挥应用性教学,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似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是任何想要获得成功的改革所必须面对的,我们的教学也要接受新生事物,用更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与日俱新,获得教学上的更大收益。

我们要知道,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语言教育研究者认为语言研究对教师的教学没有知道作用,那些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他们不注重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具有的启示。教师比较擅长应用教学,但不太熟悉支撑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而研究恰恰能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说知道教什么或怎么去教师远远不够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要求我们能看到外语教学中的变化,我们应该从旧有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视听法、口语情景法走向新的认知教学法、自然启发式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人道教学法、行为法、整合方法等等,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收获,将人文、哲学等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时代的变迁,也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链条式教学到金字塔式教学再到现今的网络式教学,这些变化都促使着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发生巨大变革。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后工业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都是高科技的产品,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产品如Mp3、PC、Iphone等数字时代的工具获得浩瀚如烟海的信息,这也表示学生们可以通过音乐、电影、游戏等方式学习,他们比如今的教师在使用新型数字工具上更自信更熟练。那么,作为教师的改变毋庸置疑,否则就会造成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上或知识上的断层和脱节。所以教师要通过研究的方式,学习现代数字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将行为教学与思维的引导紧密结合,着重思维价值观的教学,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外语教学将会事半功倍,真正达到教师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

研究和教学的关系,可以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有所体现。教学的特征是以行动为导向,讲授的是应用性特殊性具体性的经验知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而研究却是以思维为导向,注重理论性宽泛并且抽象的超然知识,是科学的学术研究。教学和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可以并存并且相互促进。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的方式找到教学的不足;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把优秀的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在外语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学也能促进外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外语教学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那么研究的领域对象就首先体现在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体验上,如对母语的掌握程度,方言在学习中的干扰和第二语言的掌握水平上。除此之外,还包括语言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都是要研究的方面。教学的内容和语言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一般从词汇、语音学或语法体系着手。对于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师的研究,则体现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语言能力等方面。之后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策略和语言学习环境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策略的进一步改进。各个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的关系,相互牵连。

通过研究,从比较系统的角度讲,由于语言功能语法的变化,语言的学习已经从形式转化到功能的学习,更侧重于信息的获取,主题的掌握,或文化价值的体现,着重强调情景教学法,交流法,功能性教学大纲,语言的交流等。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高科技集中型的教学方法,电脑教学数字教学电子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研究表明,最终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是真正的想要接受新的知识。我们把人体比喻成不同的信息体,只有愿意打开自身的信息开关,才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学习本身不取决于外在因素,而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内在。正如Chomsky所认为,‘…teaching should not be compared to filling a bottle with water but rather to helping a flower to grow in its own way.?’教育不是用水装满瓶子,而是应该让一朵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绽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自觉地从主导地位回到辅助地位,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习的对象学生。要在学生的身上做更多的研究,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学习者的研究,可以从许多方面分析,年龄、性别、个性、学习动机、天资智力、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方面着手。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服务者、向导、合作者、评估员、整合器、学习者和重要的研究人员。教师所需要掌握的是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并提高文学方面的修养,能掌握科技、数字、语言方面的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关照不同程度的教学结果。研究的步骤中,对于学习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尤为重要。在做学习设计研究蓝图的时候,根据教学实情,至少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二是有什么样相关的数据,三是收集什么样的数据,最后是怎样分析结果。第一个层次是设计研究的整个结构,接着关注如何获得数据。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法、采访的方式、调查的方式、实验的方式或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式获取。

我国现在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如学科资源匮乏,大学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和职业尊严受到挑战,无学术身份、无学科依托、无明确的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研究方向。‘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带来的变化,如基础英语教学迅猛发展,双语教学日趋普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学习英语中依赖教师的程度大大降低。这些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进一步改进教学,才会令外语教学更好地完善。

通过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学生都要学会做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学会思考,对新事物要抱有好奇的心态,要敏感直观对新方法富有想象力,多思考别人的观念和想法,有冒险创新精神,同时坚定的信念也很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学习是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源头。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活到老学到老,这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江梅.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守仁等.外语教学改革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外语 公用外语 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 2012,04:23-29.

[3]魏烨.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9.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34-02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学生容易认知、常见和易于亲身体验的知识领域,在能源类课程中开展合理有效的专业外语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但是专业外语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之处。[1]

一、能源类专业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外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各个高校的能源专业外语通常就是应用英语或者其他语种的书本来学习相关专业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原理。[2]希望培养出能直接用英语或者其他语种参与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之间、学科专业之间乃至于一个系所内的教师之间对专业外语的功能和教学地位认识不尽统一。一些人认为专业外语的目标就是强化外语的学习,而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认识是辅的,从而使得专业外语变成了另一类的基础外语教学,在内容上侧重于基本原理阐述,更加趋向于扫盲、简单描述,严重缺乏深入的研究性和前瞻性。而对能源类专业而言,要描述的各类设备的基本原理内容太多,无法在二三十个学时内完成教学。

2.专业外语教学方法老套

在专业外语教学中仍然采用基础外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语法、词根词缀等,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缺乏专业术语的应用案例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专业外语教师能力欠缺

能源领域的专业外语任课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通相关外语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而具备这样能力的教师通常是具有长期出国经历的学者。这类学者能够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并把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学习重点讲透讲深。但是目前各个高校最前线的教师都是青年讲师,而且专业外语这类课程在很多院校也不受待见,老教授、名教授不是非常乐于教授这类课程。这就使得专业外语教师的水平普遍不高。虽然从2001年以来各个高校引进了很多归国人员,并且派出了很多青年骨干教师和访问交流学者,但是其中回国担任专业外语或者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还是很少。这是各个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

4.专业外语知识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专业外语使用的教学教材是国外原版教材,有些是国内自编教材或者根本不存在教材。原版教材的特色在于“原汁原味”,但是这类教材通常不适合作为能源类专业外语的教材,因为国外的专业设置体系与国内有非常大的差异,不具有兼容性。有些高校和专业根据学校专业特点自编教材,但是专业领域的发展非常快,而国内教材出版和发行周期一般较长,因此,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能有效地反映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实际过程中由于授课教师都是青年教师,在保证教科书的质量方面存在风险。

5.专业外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各高校为了便于管理,教学质量评估措施,通常采取一刀切的形式,缺乏针对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对专业外语设置、教学过程监督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3]而如何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需要付诸巨大的努力。

二、能源专业外语教学的解决措施

1.进一步明确专业外语的地位和目标

为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使教师和学生明确它是服务于专业,全面拓宽视野的一门课程,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技能,强化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术语的表达和灵活应用,从听、说、写三方面强化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用外语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强调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有效的付诸实施和考评。

2.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

学生一般会在掌声和表扬中成长的更快更好,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专业外语的学习极具挑战性,原因在于基础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在听、说、写方面。对于相对落后地区生源的学习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们首先在专业外语第一堂课进行基本能力测试,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充分了解,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过程考核,通过提高使用外语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环节的成绩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并通过教师团队的积极鼓励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教学团队制定的基本方针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采用鼓励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

3.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掘对专业的兴趣爱好

大多数学生初期对专业的认识都非常肤浅和狭隘,可以通过专业外语的教学来拓展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事业,并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通过学校的内部资源和网络外部资源多渠道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前景,培养学生的兴趣。由于专业具有众多的细分领域,通过广泛学习和接触,促成学生发掘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通过课程小论文的形式使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主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4.强化专业外语的情景教育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平台建设;云计算;智慧化;外语教学

外语是一门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英语时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学科的方法进行学习,外语学习更重视实践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外语情节同样是学习的对象,这是外语学习智慧平台可以发挥的最大功能。通过智慧平台,学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从外语学生智慧平台的建设来说,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质疑的是在未来的外语学习中,云服务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云计算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探讨

1.云端有利于分散信息的整合。以前的外语教学是各个高校自成一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久而久之也离最正宗的英语越来越远,而采用云计算技术可将全国各高校的英语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做到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从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实际水平来看也是层次不齐,个体的努力也很难使教学水平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对学习其他高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专业的学术交流,众所周知,教学水平尤其是外语教学水平在地区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学水平是很高,而很多山区和一些小城市则是非常落后的,通过云计算支撑的教学平台,比较落后地区的教师可分享发达地区教师的一些教学成果与经验,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平衡地区之间教学水平差距的效果。2.用户端的应用体验良好。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育平台,检验其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水平的都是用户的反馈。采用云计算技术支撑的外语教学平台同样如此,只有用户也就是学生和教师才真正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去,这样可使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视频自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观看其视频及学生的反馈来改进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这种视频记录的方式可将教师在课堂上脱离出来,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及教学方式的改善。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传统教育中学习只能在课堂上的模式束缚,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1]。在实际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而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所以说,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不管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都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教学水平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以云技术为依托外语教学平台的建设意见

1.资源、信息共享模式的建立。依托云计算建立的教育新平台的一大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将其讲课视频、教学资源等上传,从而,在整个平台内进行传播,平台内所有的用户都可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这种平台资源、信息共享可跨越地区上的障碍,让一些偏远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分享到全新、有效的资源。2.完善资源挖掘、教学效果评估。通过以云计算为依托的教学平台可将随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信息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这样平台用户就可在数据库里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数据库相对应的就是建立资源挖掘工具。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挖掘工具并不是简单的搜集信息,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效果评估工具,只有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学资源才能被挖掘出来,也就是能够进入到教学资源的数据库中去。这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工具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只能通过考试方式进行的模式,让更多适应当前教育背景下好的教育模式被挖掘出来。3.创新师生之间的沟通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上,这给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很多障碍,而通过教学平台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打破了原有师生交流模式,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及时与教师交流,解决其学习中的不足,教师也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其教学效果,进而改善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种以云计算为依托的教学平台除了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还有利于社会上想要学习外语的人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给其创造一个便利的学习机会。

三、以服务为目标的外语平台优势的分析

1.创先教学模式与领域。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利用任何网络进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智慧化外语教学整合了各个领域的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局限于校园内的英语教学,社会上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也被纳入其中,社会上工作的人对于英语的某一方面有学习需要也可以进行学习,比如,各种考试、出国访问、留学、等级考试、英语日常交流、国际贸易等,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英语领域,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可使更多有需求的学生来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2.实现多系统的教学应用。在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中,有教学效果评估、考试、语音识别、作业、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集中了所有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个系统不但有效地推动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而且打破时间空间上的束缚,能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2]。如教学平台中的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进行英语发音的学习,系统会通过对其发音的识别,对其错误予以纠正。通过教学平台上的考试系统,学生可进行自我学习效果的检测,系统在了解其考试结果后会智能的识别出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系统会更倾向于学生薄弱的环节进行学习。

四、实践教学与平台功能的结合

1.教学平台设备进入课堂。现在的课堂教学应是创新的教学,将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引入到现代的教学课堂中去,实现传统教学与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备相结合。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国际教育大环境来看,先进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将智慧化的外语教学平台引入到课堂中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3]。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适用于课堂的系统有智能翻译系统、识别发音系统、等级模拟考试系统、考试评估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使学生更好、更快进行英语专业化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其英语水平,而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板块进行辅导,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与平台的统一。在实践教学与教学平台统一探讨中,本文以同声传译系统为例进行了探讨。在智慧化教学平台上有一个同声传译综合实验室,在这个平台内可自主地进行英语发音学习。在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中,学生进入系统内仿佛置身于国际会议现场,进行同声翻译,这可以说对学生的同声翻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种模式可快速提高学生同声翻译能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系统会对其发音进行录音,而完成同声翻译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翻译录音进行点评,将其不足之处指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改善。

五、结语

总而言之,从以上分析来看,构建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外语教学平台已经成为国际英语教学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智慧化的英语教学平台可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使师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在交流中教师可提升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

作者:张银帙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严斌.面向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构建的旅游数据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孙立伟.新型外语训练中心的构建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化环境和英语国家文化环境三种语言环境后指出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应对号入座,进而首先揭示了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的关系问题。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的权威一一胡文仲教授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作品颇丰。1988和1990年他编写出版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两书着重从语言和非语言手段以及人们交往等各个侧面,论述文化因素对于人们交际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学生典型的文化错误并对如何进行跨文化教学进行了介绍。胡文仲还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专集《文化与交际》(1994)集国内44篇有关文化研究的论文成果于一体,给外语教学界的文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因为该论文集中有相当的篇幅讨论了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并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克服和预防文化干扰,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敏感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还有其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论述也颇丰。如贾玉新(1987)基于文化和交际的关系生动地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赵贤洲于1989年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上的文章“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是较早提出“文化导人’概念的论文之一;邓炎昌、刘润清(1989)出版了《语言与文化》,该书采用英汉两种语言撰写,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讨论了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和非语言交际问题;桂诗春(1988)在《应用语言学》里呼吁将社会文化项目纳入外语教学大纲,并介绍了几种进行社会文化教学的具体办法;高一虹(2000)在《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把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放在了以中国为背景的社会、文化、语言、教学中,并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实证性的研究。进入21世纪,许多的大学教授、学者以及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也对文化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各地文化教学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发表了很多的学术论文。这些都对我国语言与文化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Hymas,H,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J,B,Pride andJ,Hlmes(eds),Socio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Eng-land:Penguin Books,1972.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 下一篇:管理会计信息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