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26 07:39:22

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讨论了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含义,并分析了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知识产权资源、知识产权动态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利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44-0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形态已由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和资本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向以知识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转变,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它逐渐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正确认识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以及开展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内,杨中楷(2005)、宋河发(2007)等在Ginarte和Park(1997)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而从国家层面研究知识产权竞争力,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李华威(2005)和陈洁(2010)的初步探讨。本文在深入研究知识产权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期为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参考。

一、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含义

知识产权竞争力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德国学者Ernst[1]认为企业专利竞争力是专利申请量和平均专利质量之乘积,专利平均质量为各个质量指标之和。IPIQ公司[2]将专利竞争力表述为美国专利的数量乘以企业专利的当前影响系数,即用当前影响系数修正或加权专利授权量。国内学者吴玉桐,梁静国(2008)[3]也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数量和知识产权质量来衡量。而黎薇等(2007)[4]、朱肖颖(2010)[5]等学者的观点有所发展,认为知识产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表明组织在某一时间段上所创造的知识产权成果, 同时又表现为在更长一段时间里所能发挥的潜力, 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企业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地位。

知识产权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这里的知识产权显性变现为国家现有的知识产权实力,隐性表现为国家的知识产权动态能力。国家的知识产权是一种资源,它符合资源基础理论的资源属性。按照Baney(1991)[6]的资源基础理论逻辑,只有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产权的价值性体现在专利所形成的垄断和商标所形成的市场影响力,这些都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知识产权的独占权或者专有性决定了知识产权的稀缺性。同时,知识产权也是不能完全模仿的,这是法律本身所决定的,尽管专利和商标的公开传播为知识产权竞争对手学习和借鉴提供了便利,但是这种模仿也是带有成本和滞后的。专利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说明它也在一定时限内也是难以替代的。因此,知识产权的资源属性会使国家获得竞争优势,但静态的知识产权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价值。

Porter(1991)[7]指出,竞争优势的源泉不仅在于拥有的特异性资源,还在于对这些资源的运用和管理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产权的时效性决定了知识产权的持续竞争优势来自对知识产权这种资源的开发、积累、维护和更新的动态性过程。因而,从资源和能力整合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管理应贯穿于上述过程的各个环节,国家不仅要拥有知识产权资源,还要培育和开发对知识产权的动态能力。知识产权动态能力集中表现在开发、运用、保护知识产权实现价值增值的各项活动中,即包括知识产权的开发能力,又包括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国家只有具有知识产权动态能力,才能实现持续有效的自主知识产权增长机制,提高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综上,本文认为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不仅包括国家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的实力,还应包括开发潜在的知识产权和运营、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上,本质是国家不同的知识产权行为引起的竞争力的差异。

二、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是一个知识产权创新系统,它是由知识产权资源要素和知识产权动态能力(开发能力、运营能力、保护能力)要素来构成的,可以用以下的模型加以描述(见图1)。知识产权的开发完成了技术成果的产权化,而静态的知识产权资源不能直接转化成竞争力,它需要知识产权的运营,实现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资产化、资本化,从而实现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使之成为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1. 知识产权资源要素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①。知识产权资源的实力不仅表现在三者的数量,更多表现在质量上。截至2009年7月,我国国内专利申请量超过445万件,国内专利授权量超过238万件。从专利数量上看我国是专利大国,然而从专利质量上看我国并非专利强国。甚至有人指出我国的垃圾专利或者问题专利占到50%以上,缺乏竞争力[8]。专利的质量对于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学者通常认为专利数量由申请量(率)等指标来表征,而专利的质量由授权量(率)等指标反映。但是专利每年存在被宣告无效的情况和放弃的可能,所以增加有效专利数(率)等指标更能准确、全面反映专利质量。

2. 知识产权动态能力要素

国家知识产权动态能力是由知识产权开发能力、运用能力和保护能力构成。知识产权开发能力是通过学习、创新获得更多知识产权的能力。开发能力是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产生的根本,是国家内个体企业能力向国家整体能力转化最终形成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现代国际竞争是科技水平的较量,因此一国欲取得长久的国际竞争优势,须致力于提高国内产业的科技素质,而提高科技素质离不开R&D经费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国际公认的R&D经费的总量数据和结构数据是分析与评价知识产权创新规模、发展趋势的主要指标。此外,通过对人力投资而产生的人力资本是知识产权创新的关键,人力资本集中体现在国家科技人员的数量上。

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富。据统计,美国IBM公司总收入中的14%来自于专利许可[5]。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是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资产化、资本化,满足市场需求和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反映了国家对其可支配的知识产权要素优化配置活动的成效。Scofield(1999)[9]认为: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在于知识产权主体利用它作为资产增值、研究开发和发展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知识产权运营可以认为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各种有效形式的有机合,它表明获得知识产权不是目的,获得收益才是关键。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产出效益、产出结构、技术成果转化率、知识产权许可等指标上。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与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有很大关系,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创新和知识产权活动。Ginarte&Park(1997)[10]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指标划分为5个类别:保护的覆盖范围、是否为国际条约的成员、权利丧失的保护、执法措施、保护期限。但用Ginarte&Park的方法中国在第二次修改《专利法》后的2001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已达到绝大多数发达国家90年代的保护强度(只略逊于美国),已超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强度[11]。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主要原因是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不仅受Ginarte&Park测度的立法强度影响,而且受执法强度影响。立法强度是指一国包括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法律的完备程度,特别是专利法的完备程度。而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水平主要体现在包括知识产权局在内的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对有关知识产权案件和纠纷的裁决和审理情况以及国民是否具有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

三、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估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

国内学者李华威(2005)[12]从国家、科技、企业三个一级指标尝试构建了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陈洁(2010)[13]从反映国家参与竞争的基础条件、实现竞争的力度和参与竞争的实际效果,即竞争潜力、竞争行为、竞争绩效三个方面选取7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国家知识产权指标体系,但指标体系尚需优化。笔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较为全面系统的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指标体系(见表1)。

构建了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后,我们还需要按照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完成对指标值的获取、处理以及对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最后计算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指数。对于指标中的客观值,可用通过相关统计资料获得。而对于主观性指标可采用专家评分法,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进行打分。由于不同的指标值具有不同的含义,还需要对这些指标值做统一无量纲化处理。对于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法等。以上过程完成后,就可以计算出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综合指数。

由于知识产权竞争力具有复杂、内隐、模糊的特点,使其量化具有相当难度,因此,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的识别、评价、量化是一项长期研究工作,笔者的研究希望能为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与政策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注释]

①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专有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等。狭义的知识产权指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设置知识产权指标。

[参考文献]

[1]Ernst, H. 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J].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03b(25): 233-242.

[2]The Patent Scorecard 2004[Z]. Technology Review; May 2004; 107, 4.

[3]吴玉桐,梁静国.我国区域专利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8):59-62.

[4]黎薇.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企业专利竞争力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03-106.

[5]朱肖颖.区域专利竞争力模型及应用研究――以山东省各地市为例[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10:4.

[6]Baney,J. Fi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7]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2.

[8]万小丽.专利质量指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6.

[9]Scofiel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J]. SAM Advance Management Journal,1999(3):4-10.

[10]Ginarte JC, Park WC. : Determinants of patent rights: A cross-national study [J]. Research Policy,1997(26):283-301.

[11]徐春明,单晓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J].科学学研究,2008(8):716-723.

[12]李华威.知识产权与国际竞争力的管理效益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5:3.

[13]陈洁.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0(1):66-67.

上一篇:差别化经营与服务外包园区的竞争优势:以大连软... 下一篇:雇主视角下的高级技工短缺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