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26 06:36:46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模式探讨

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向着大众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筹集办学资金,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合理地运用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下,政府提供的公共财政资金、学费、销售、服务和合同收入等非公共资金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目标是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国内大学都不同程度地陷于经费短缺的障碍之中。那么,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一障碍,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本文拟对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模式的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管理机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总量严重不足,且从政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筹资的潜力已经不大

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03年仅为3.41%,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教育经费筹措水平相比差距甚远。教育经费筹措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目前形成的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形式中,政府财政和私人支付两个渠道仍是主渠道。但从这两个主渠道来看,已经很难再有增长。首先,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政府筹措的教育经费其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而在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高等教育投资额远远大于义务教育投资额的不正常现象。我国在以后的教育投资总额中高等教育所占的比重将会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次,自从198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高等教育学费的上涨已使家庭贫困无力支付费用的学生面临求学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而且规模扩大得速度越快,不平等有可能表现得越突出。所以再依靠提高学费而扩大高等教育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潜力已极其有限。

(二)学校创收收入近期难以成为一般高校筹资的重要途径

客观地讲,学校开办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弥补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条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开展创收活动的自,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知名重点院校,通过与学校所在地其他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科技产业试验区,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与地方联办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开展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高等学校在人才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潜力,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收入,弥补了学校经费不足。但这一有效的筹资渠道,对为数众多的普通高校来讲,目前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因为现有的普通高校整体上在全国的影响还较弱,科研转化能力较低,尚不具备在此方面有所作为的条件。

(三)社会捐赠资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从国外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来看,社会捐赠作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四大主体之一,在缓解高教经费紧张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我国历史上也存在许多个人捐资办学、助学的情况。建国以来,伴随单一政府投资体制的形成,社会捐赠几乎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捐赠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捐赠筹措资金这一渠道正在走下坡路。当前高校在认识层面上并没有意识到捐赠是丰富学校教育经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不能主动积极地去寻找捐赠对象,有的学校仅把捐赠对象停留在校友这个层次上。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的选择

(一)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要求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使不同群体得到公平对待的同时,有利于激励高等教育系统在资源筹集和使用中提高效益,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合理性。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外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方式,本文认为,通过以下渠道,可以缓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

1.加大政府财政拨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政府财政拨款始终是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经费来源。随着经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教育与科技在各国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世界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量增长,用来支持科学研究和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国民,以保证自己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作为一个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加大政府财政拨款的力度,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一个有力的支持。

2.合理收取学生的学费。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作为接受高等教育者,学生应该通过付出一定的学费而获得知识。学生交纳的学费标准,要根据高等教育的成本和社会的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费标准也要适度提高,使该费用占到教育经费总额的一定比例。

3.增加学校创收。高校可以通过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为自己获取收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4.争取社会捐赠。社会捐赠在国外高等教育经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我国高等教育已有少量社会捐赠,主要是华侨及一些跨国公司,但无论是捐赠人数还是捐赠数目,相对于我国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事业来说,总量都太小了。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考虑,鼓励个人、单位等多捐赠支持高等教育事业,比如,在政策上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给捐款人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回报,在学校与捐款人之间创造出双赢的局面等。

(二)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出让专利产品

争取科研经费是西方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获得政府经费支持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在科研项目上要把握政府科研多数偏向实用性这一特点,及时调整大学的科研政策。要在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为地方提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服务,以为学校争取到源源不断的财源。

(三)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

用高等教育民营化的理念,走转制和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两种方式同时并举的战略,吸引社会资金加入高等教育;与此同时,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形成以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并举的多样化的所有制格局。

(四)创建高等教育筹款机制,使捐赠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借鉴西方成功的募集资金经验,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相应高校捐赠工作机构,学校要设立发展办公室,其领导者直接对校长负责,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做好接受常年捐赠和专项捐赠两项工作。其次,大学要扩大捐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和本国,不应有地域界限。再次,捐赠形式要多样化,完全可以实行不动产所有权捐赠、信托捐赠、增值证券捐赠等形式。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上一篇: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下一篇: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中的制度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