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6 06:31:11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其需求的经验实证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小额信贷需求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衡阳县农户进行调查,用Tobit法分析衡阳县农村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发现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农业及非农业的生产支出。在以上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国内农村小额信贷需求不平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满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的相关信贷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户视角;需求

一、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历程

我国国情与国外不同,因此国内小额信贷的实践过程与国外也有差别,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的调控作用。另外,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尚在初期阶段,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国内一些正规的金融机构已经渐渐加入小额信贷的行列。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993年至1996年9月是我国小额信贷的初期探索时期

在国外机构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国内进行援助的基础上,小额信贷被引进国内,且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在运行。此时,国内的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主体单一。此时小额信贷的主体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团体,基本没有正规金融组织及政府的参与。二是自筹资金。此时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基本是向低利率、还款时期长的国际银行申请贷款或国际捐助。三是缺失相关法律。此时小额信贷开始起步,没有专门的法律及国家政策对其进行限制,只有国家扶贫政策和任务等作为约束条款。四是明确的目标。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贷款项目的探索过程可以在国内试行。

(二)1996年10月至2000年是小额信贷的扩展时期

在NGO的小额信贷技术及经验的帮助下,我国开始大力推展小额信贷,主要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组织机构等方面推进。此时期小额信贷的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及扶贫款,运用小组联保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性的小额信贷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农村。随其发展,政府的小额信贷金融项目运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来进行项目管理,即把借款人每5人分为一组进行组织,多个小组再组织成为中心,贷款周期短、款额小,且整贷零还不用抵押财产,实施中心会议制、小组联保及严格的规范制度等。

(三)2000~2005年是小额信贷的全面建设时期

随着小额信贷在国内部分地区推行试验的成功,小额信贷开始推广至全国。此时期,小额信贷的目标从最初孟加拉可行性试验到扶贫,服务目标已扩大至微小企业、个体户及一般农户,小额信贷在国内解决农户借贷难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现阶段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正规金融组织替代了非政府组织和社团来介入小额信贷市场;政策相对之前得到了强化,虽然还没有很明确的专门针对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小额信贷的关注。

(四)2005年至今是小额信贷的商业化时期

在我国相关金融部门的推动下,国内小额信贷在政策目标和商业资本方面进行创新,使得机构在可持续性与经营成本上都能获得良好发展。此时期,国家重要的文件都强调要大力支持小额信贷的发展,前提是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扩大邮政储蓄资金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提供政策支持资金回流农村。

二、我国小额信贷理论研究进展

小额信贷的参与者主要是小型的生产和经营者,主要指小额度储蓄及贷款业务,很多国家发起小额信贷主要针对的是穷人,尤其是妇女。关于其定义,不同国家的学者及机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孟加拉国的尤努斯认为,小额贷款主要是帮助穷人特别是妇女群体的有效工具。二是小额信贷作为金融行业组成部分,其服务主体是很少或从未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企业及家庭。三是小额信贷是穷人使小钱兑换大钱的过程,主要有贷款服务、存款服务、保险服务和养老金服务。四是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手段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有贷款、汇款及储蓄的服务。

小额信贷的目的主要是使金融服务推广至低收入的贫困群体,因此其涉及提高收入、缓解贫困、增加就业及改善福利等发展目标,主要作为反贫困战略。

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小额信贷的基础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金融深化论

Edward S. Shaw最早在1973年提出了此理论,之后由Ronald McKinnon进一步论述。他们主要从金融抑制及金融深化方面研讨了经济发展与货币金融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二元的金融组织并存,使政府货币政策的效果削弱,金融政策目标与实际的政策实施效果不符;二是不完善的金融市场限制着资金分配及金融体系的作用,使得金融的融通不畅;三是货币化的程度较低,从而使得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发展中国家严格管制及过多干预了金融活动,阻碍金融业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存在,因而应当采用金融深化的理论,深化国内金融的改革,使其与外贸、政策的改革呼应;减少利率的限制;大力倡导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减少部分金融组织的垄断;不断增加向小的经济群体的贷款数额。

(二)制度变迁论

在限定的组织制约及制度安排下才能进行人的交易行为,制度结构及安排不同,其对经济主体行为及经济绩效的影响也不相同。制度的安排与经济绩效相关,要想提高绩效就要改变制度的安排,即制度变迁。它是低效率制度的安排被高效率制度安排所取代的过程,是社会制度的生产过程,需支付高额费用,除非制度合理地变迁能增加利润或降低成本,否则制度变迁便不会发生。制度变迁取决与供给和需求,在对其需求大于其供给、制度成本较收益低的情况下,便会发生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按其方式分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在两者的作用下产生了小额信贷制度。

(三)农村信贷补贴论

1980年前,农村信贷补贴论在农村金融理论中占主导地位。在农村,农业收入存在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收益低等特征,且慢性资金不足。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无储蓄能力,他们不会成为商业银行融资的对象。信贷机构没有办法动员农村资金参与储蓄,使农业信贷成为单纯的财政压力;低利率使信贷目标由穷人转向优质客户;监管制度不完善使得借贷者没有按时还贷。

三、小额信贷对我国扶贫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中国,农户大约有2.4亿户,其融资需求非常大。国际经验已证实小额信贷在农户增收及脱贫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户对金融的需求与许多因素相关,如消费观念、受教育程度、信用环境等。随着国内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户的生产再也不会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方式,且国内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从而使国内农民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意识不断加强,促进新资金需求的产生。现阶段,国内农村普遍存在借贷行为,且在国内各种扶持农业政策的指导下,农户的金融需求渐渐向多元化发展。

在国内,农户的借款渠道较多但主要是通过民间借贷来实现融资,一般是在家族内部解决融资需求,此方式不能解决时才考虑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而正规机构偏向于借贷给收益稳定的农户,导致贫困的农户从此渠道借贷融资的机会变小,大部分农户渐渐形成了不会或最后向正规机构借贷的想法。有借贷需求的农户主体主要是小种植养殖户、贫困农户及可获取正规金融机构支持的农户,前两者一般缺乏抵押担保的能力而无法从正规的金融组织取得支持,其取得的小额贷款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后者一般具备承贷能力,资金需求量大,获取大额贷款后进行生产性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的贷款需求度逐渐上升,除了维持生产之外,大部分贷款转向了农产品加工及种植业的投资。

在国内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的小额信贷可以有效解决农户的资金需求。国内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大部分农户在土地上的投入增加了,在农业上实施机械化耕种来增加收益。但是,国内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农户获得资金支持较难,农村小额信贷则满足了农户正常生活及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此外,农村的小额信贷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主要倾向于向大项目投资借贷而不能满足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小额信贷的发展可以优先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扶持,可以加大农村信贷的投入量,进而配合及支持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班)

上一篇: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传感技术应用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