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走出去”发展视野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7-05 10:13:05

基于“走出去”发展视野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 “走出去”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企业和高等院校的重要选项之一。结合国内成熟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与“走出去”发展战略,必然将促进境内外人才和文化的交流,有效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序发展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进而大力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本文将以高等职业院校“走出去”发展与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两个主题的结合处,找到更多的契合点,探索适用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为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走出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走出去”发展;示范性建设;协同创新;发展建议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朝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前进,才能不断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保持旺盛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分析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我国推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而“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一是特色,二是水平,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特色凸显了水平,水平支撑了特色,把握住“特色”和“水平”两个核心,就能把握住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方向,实现质的提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生命力,只有具备一定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才能在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的激烈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得到不断的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特色是事物的特殊性,但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建设示范性院校的特色创建是建立在全面完成示范性建设任务基础之上的,是在全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亮点”。不重视全面建设与发展而形成的特色可能会一夜成名,但最终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创建特色必然能带动示范性建设院校的全面发展。

从方法上来看,确立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是创建高职院校特色的首要,对自身准确地办学定位是创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基本要求,凸显特色专业建设是创建高职院校特色的核心环节,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建高职院校特色的重点和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创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基础环节,注重从严治教和规范管理是创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社会上高职院校同质化严重,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走出去”办学能实现较好的体现院校的实力和特色,也是其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走出去”办学在当前国内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属于较为前沿的话题,能有效地执行高职院校“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能抢占未来院校发展的制高点,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其办学水平的一条可行的路径。

二、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国内众多的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的号召,在境外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前景的中资企业,在经济上“走出去”已经打下较好的基础。借助外部经济的优势条件,高职院校凭借自身的办学优势,完全可以践行“走出去”发展,为自身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增强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和互动。

(一)外部因素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的经济发展成就被视为奇迹,随着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也在不断迈向深水区;与国外各种层面的交流不断增多,全方位地与世界接轨已经是全社会正在努力的方向。

经济层面上,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位,在境外投资额也在持续增长,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文化、教育的交流与互动也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我国经济多年来的发展,已经逐渐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海外优势的资源条件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投资最为重要的考量。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已经是不能规避的话题,我国境外投资项目的增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增多,必然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有素质的劳动力和基层管理骨干,而这些必然可以为高职院校“走出去”提供办学保障。

需求层面上,我国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背后,我们也看到高职院校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也在经济的浪潮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而这些正是境外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所急需的,这就为我国高职院校实现“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新兴国家旺盛的人才需求和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将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在境外众多的投资企业,特别是陆续实现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将需要更多当地及时骨干和基层管理人才,这为国内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竞争层面上,在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超过1000所,在校学生近800万(2006年统计数据),随着国内普通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院校间招生竞争和学生的就业都出现一定的困难,国内过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已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而在境外,众多新兴国家的发展方兴未艾,经济和职业教育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某种程度上讲,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面对的是一片蓝海,竞争压力将比国内要小,而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会是非常明显。

(二)内部因素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不仅是当下时代的机遇,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自身角度来看,国内高职院校经过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处于平缓期,各方面已经趋于完善,而国内的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今社会,高职院校要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难度。而践行“走出去”办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通过文化融合,带动当地教育发展,交流中提升办学水平,取得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特色创新,为学校的发展取得突破。

从社会角度来看,随着国人与世界的不断接触,眼界和视野不断开阔,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走出去”寻找发展机会,而高职院校可以满足国内学生的需求,在境外办学实现人才的交流学习,培养国际性的人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学者们普遍认为,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为大力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创新模式,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中,须特别说明的是,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从内涵上来讲,高职院校“走出去”发展办学完全符合协同创新的理念,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相关企业展开深度合作,面向特定境外区域的具体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当地社会发展为重点,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以热带地区农业为例,为满足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带动当地区域的发展,在国家的号召下,国内较多企业陆续在热带地区投资农业及附加加工业项目,如天然橡胶、棕榈油、糖业、木薯、水果等领域,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基础管理骨干,这就为以培养热带农作物方面各类人才的高职院校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一方面,其可以满足所在项目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实现校企之间良好的资源互补,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国内没有或少有的热带环境)进行技术研发,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为国内的科研奠定基础,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以跨境办学为办学特色,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规范学校办学制度,理顺内部关系,力争被纳入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走出去”发展视野下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若干建议

高职院校实施“走出去”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须将自身的优势条件、当地的具体环境和可动用的各种资源优势相结合,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要“大胆创新,稳健推进”。为国内高职院校能更有效地实施“走出去”办学,笔者经过研究和分析,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一)找准切入点

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不能盲目选择,必须从自身具备的条件资源出发,找准切入点,选择合适的目标地区,着眼于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走出去”,是实践“走出去”发展的首要前提。

有特色的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走出去”办学的有效手段,根据目标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结合自身的优势专业和办学条件,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各项要求为目标,选择有针对性、有效果的特色专业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二)做好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要做好协同创新,协调好各相关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国内政府和当地政府的优势资源作用,有效利用自身的技术、专业、人才优势,与境外企业特别是中资境外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现相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走出去”办学的必要手段。

高职院校可以在国内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与境外当地政府层面建立联系,与当地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广泛沟通机制,展开各领域的深度合作,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带动“走出去”办学的实践。

(三)高效整合资源

高效整合资源就是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实现“走出去”办学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包括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当地资源,内部资源主要是内部可控资源。高职院校应以引导政府资源为契机,有效调度企业资源为手段,针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具体情况,合理调配自身内部资源,达到高效整合资源的目的。高职院校应优化示范建设的特色、优势专业,优选核心课程,共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瞄准“双专”目标,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同时,借助政府资源和企业力量,积极构建跨国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四)稳健推动,融入当地

高职院校实施“走出去”办学应稳步推动、完善机制、健康发展,不能一味求快、求大,应以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推动实施进度。“走出去”办学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逐渐融入到当地社会,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职院校可以先采用合作办学,后采用独立办学的方式,逐步实现“走出去”办学。在项目管理方面,要以完善机制为管理核心,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适用当地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等方式,建设成为有特色的“走出去”示范性高职院校。

五、结语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内涵建设的过程,有“走出去”特色的示范性院校更是如此。高职院校通过与跨国项目的深度合作,发挥协同创新的效应,实施“走出去”办学,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共同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走出去”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确定创建特色的思路时一定要做到结合自身优势,慎重选择,富有创新,须将自身的优势条件、当地的具体环境和可动用的各种资源优势相结合,努力实现协同创新效应,降低“走出去”的难度和风险,实现可持续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2]李光.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质性思考[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及对策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8(06).

[4]陈小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09(03).

[5]王鑫.中国―东盟背景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

(作者单位:杨洁,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万大川,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研究 下一篇:安倍政府对华政策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