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时间:2022-09-26 06:27:47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予了阅读教学充分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阅读的态度与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整个初中教学阶段,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前提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有兴趣,才愿意参与其中,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灵活采用讲故事、多媒体导入、做游戏、教师范读等方法来带动学生阅读的激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经过了作者的再加工与再创造,融入了作者或悲伤,或高兴,或忧愁,或哀怨等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与灵魂。因此,我非常注重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教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朗读水平就会有多高。”这指出了教师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前我先深入阅读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在课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往往会被我的朗读所吸引,会为我朗读中所融入的情感所感染,进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讲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即使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只是局限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很少,只是带着回答问题寻找答案的目的来进行阅读,而没有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体验与独特的感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要让学生反复吟诵,来细细品味文中的情感,走进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核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环节就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的阅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读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进行精读与泛读。泛读是为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广泛涉猎,是为了拓展阅读的广度。精读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文本,是为了拓展阅读的深度,真正理解与深入把握文本的精髓,领会文本的要义。其次,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文章体裁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阅读记叙文要从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提取文本内容,从记叙文的顺序来把握文本结构,从字词的锤炼与修辞格的运用来品评语句,从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把握文本的主题。再次,将阅读与批注相结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一些语句甚至是一个词产生独特见解,因此,在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避免出现那种只是拿着资料读的现象,而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一些要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与独特见解写下来,或者对于一些重点词句作标注,或者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等等,这样可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感悟能力,从而使阅读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中学生民族、性别、来源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下一篇:从“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看《论语》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