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培养途径

时间:2022-04-21 08:31:0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培养途径

摘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基本素质 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即国家教育部在总结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中指出的“双师型”教师。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双师型”教师的大量缺乏,已成为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据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不到2O%,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现场指导教学都处于弱势,与社会的需求差距明显,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1.1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化的推进。

1.2我国现有的教师“入口”制度和条件无法保证聘任到符合“双师型”标准的师资。

1.3高职院校教师接触实践的机会较少,除个别由企事业单位调入的教师外,其他人很难达到“两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经验”这一条件。

1.4高职院校生师比普遍较大,与传统学术型高校相比,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践锻炼。

1.5各学校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有效培养措施,使用、选拔的规定多,培训提高的措施少。

1.6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不科学,师资流失问题严重。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合格的高校教师。

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并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

2.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

按教育部的规定和高职院校实际的需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作如下要求:“具备助教以上的合格教师,获取初级以上技术职务(职业资格),并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累计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对“主持或主要参与二项应用性项目研究,其研究成果被企业应用,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能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条件。

2.3“双师型”教师按专业不同,其素质要求应有所不同。

高职院校的专业按大类可分为社科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法律、物流、商务等)与技术应用类(机械制造、应用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自动控制等)。

2.3.1社科类“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信息社会、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适应和引导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2.3.2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则应具备以下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2.4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使命应有所不同。

2.4.1助教级的“双师型”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同时能够指导实训。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

2.4.2讲师级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所受专业相关行业动态和职业技能;同时能够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2.4.3副教授级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应相当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水平,能够通过参加高级专业研讨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行业(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高职专业开发和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3.“双师型”师资培养途径

3.1强化培训。

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

3.2社会聘用。

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社会名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或能工巧匠,或通过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有关专家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3挂职锻炼。

高职学院应该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企业和行业一线挂职锻炼,了解生产前沿的科技动态和相关专业技术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丰富专业教学的内容,采集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同时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开发、技术运用和技术改造做出贡献。

3.4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计划地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掌握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5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养师资和学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质量、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3.6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水平体现在学生,决定于教师。通过竞赛,提高专业教师指导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

3.7以老带新。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新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3.8制度创新。

为了进一步激发“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取多种证书,促进教师自觉地更新知识,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宝歌.正视问题,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2]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0.

[3]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9).

[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周建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体验 下一篇:双语语义表征模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