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看《论语》英译的多样化

时间:2022-06-09 09:33:41

摘要: 刘重德曾经指出“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是经书翻译工作中天然存在的两大特点。该文拟从这八字入手,分析和解释《论语英译多样化,并进一步指出“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事实上涉及的是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层次的问题。正是理解的“无达诂”和表达的“无定法”造成了《论语》英译的多样化,隐藏在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关键词: 经无达诂 译无定法 《论语》 多样化

一、引言

刘重德先生在《关于大中华文库《论语》英译本的审读及其出版——兼答裘克安先生》一文中曾说过:“古人云:‘诗无达诂’,其实,古经则更无达诂。”[1]并进一步深刻指出“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是经书翻译工作中天然存在的两大特点。刘重德先生概述的这八个字一方面体现了经书翻译工作之难,另一方面潜在地揭示了经书重译,译作多样化背后隐藏的深刻原因。本文拟从这八字入手,分析和解释《论语》英译之多样化。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论语》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广大影响。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可以称得上是被翻译成西方语言较多的中国典籍之一,迄今为止,仅英译全译本就有30多种(不包括节译本)。在《论语》的众多译作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861年的理雅各译本、1898年的辜鸿铭译本、1938年的林语堂译本、1950年的庞德译本、1996年的韦利译本、1998年的安勒哲与罗思文译本,2003年的斯林哲兰德译本等。这些译本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下面我们就从刘重德先生的“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分析一部不到一万六千字的经书文本出现众多英译本背后的因素。

二、从“经无达诂”看《论语》英译的多样化

Meanings rest in people,not in words,强调的是英语词义取决于使用者使用时赋予的语义,即词无定义。汉语中则有“诗无达诂”一说,认为汉语的字词往往不局限于一种解释,同样存在词无定义的问题。尤其对采用中国古代的文言文进行写作的经书文本而言,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古代的文言文特别讲究行文简练,要求用字和修饰都尽量少,这可能与其常常刻在甲骨上、铸在钟鼎上,或写在竹简上有莫大的关系。由于用字很少、字义多变,同时存在很多的省略,即便很短的一句话也可能会产生诸多的歧义,引发理解的不同。这样,在文言文或经书诗词翻译的过程中,“词无定义”就自然变成了“词无定译”。

《论语》的翻译不例外,这部一万多字的经典儒学著作,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无数人的解说,仍然存在很多理解上的分歧。其中,《论语·泰伯篇》中的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几乎称得上是《论语》著作里争辩较大的句子之一。在这句话里,最具争议的理解当属其中的“可”字。别看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但是不同的解释体现出的可能是对孔子思想的截然不同的解说,这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常而言,“可”有两种解释,即“可以(允许)”或者“能”。如果理解为“可以允许”,“允许民从道而不允许民知道”的解释就成为所谓的儒家的愚民政策,斯林哲兰德在翻译《论语》时就持这样的观点。然而如果理解为“能”,那么“不可使知之”就意味着“不能使民知道”,这就表明孔子认为普通人缺乏理解道的能力,这和前一种理解方式所反映出的孔子思想完全不同。当代学者刘殿爵就认同后一种解释,他在翻译《论语》时指出,“孔子没有隐瞒在他心目中的这样一个事实,老百姓的智慧能力十分有限。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用功学习,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被引上某条特定的道路……孔子持这样的看法实在没有什么奇怪……老百姓具有重大的残障,他们很少有必要的能力,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大会能够任劳任怨。”[2]此外,另一位《论语》的译者韦利也赞同此观点,这可从他的译文里窥见一二:“The Master Said,The Common People Can Be Made To Follow It,They Cannot Be Made To Understand It.”辜鸿铭对这句话的翻译却是另一种理解,他把“可”理解为“应该”,译文如下:“The common people should be educated to in what they ought to do;not to ask why they should do it.”

“经无达诂”之于《论语》,除了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以外,还与《论语》自身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的。《论语》的语言特点可以简单地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八个字概括。作为最早的记言体,《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要言不烦,但是表现力异常强大。“文缓而旨远,余味曲包,语约而有余于意,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5](p30)然而这些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就像德里达所说的一样,充满了不在场的东西,包含着无数的未定点和空白,表现出极大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不仅如此,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语》的开放性还在不断增强,就如利斯所指出的那样,随着新的材料如注释、评论的不断增加,其文本内涵也在不停地增加。[6](pxvii-xviii)《论语》文本的开放性促使译者在从事翻译的过程中,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从而创造出更多不同的译本。请看下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Muller:Confucius said:“Perhaps you could be as handsome and as talented as the Duke of Chau.But if you are arrogant or stingy,those good qualities will not be noticed.

Legge:The Master said,“though a man have abilities as admirable as those of the Duke of Chau,yet if he be proud and niggardly,those other things are really not worth being looked at.”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 下一篇:基子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