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链接” 搞好教学

时间:2022-09-26 06:22:42

关注“链接” 搞好教学

“链接”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常用于计算机领域。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个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过程。前一段,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多次看到“知识链接”这一词语。执教者在讲授新知识前,设计了“知识链接”这样一个环节,有的介绍相关知识,有的复习旧的内容,目的是为新的教学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有的是在讲授新知识后,设计了“知识链接”这样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仔细想来,觉得这一词语运用得很是形象。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入思考,在教学中需要“链接”的东西又何止这些呢!

一、知识点需要“链接”

任何学科的知识总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支撑,深奥的知识需要浅显的知识做基础。一个新知识点的讲授总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知识,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断层,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影响到学生思路的贯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点“链接”。

在教师看来很容易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未必就容易。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尽可能将其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链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的不同,在教学中需要“链接”的知识千差万别,小到一个语音的辨析、一个字的识别、一个词的理解、一个标点的用法;大到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条定理,一种修辞、一种表达方式等的运用,在教学中时刻存在“链接”的需要,而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顾全大局,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小小的失误,日积月累造就了大批的差等生。

新教材以模块为单元编排内容,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以模块为单元组织教学。各模块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如讲词离不开字,讲句子离不开词,讲文章离不开句子;如果我们在讲新知识的同时,注意“链接”旧知识或相关知识,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需要“链接”

教材内容一般理论性比较强,如果缺少与现实的“链接”,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理论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生根、开花、结果。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组织教学,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链接”。学生只有懂得理论知识的价值和用途,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纯理论课越讲越乏味,如果联系实际讲理论,学生就听得感兴趣,联系实际愈密切、愈深入,学生对知识就愈感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理论和实践的“链接”,并且深入、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终极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确实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浅尝辄止,“火候”还很不够,因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差的后果。一种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磨练,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知识在运用中升华,让能力在实践中提升。

三、课内与课外之间需要“链接”

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使学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无从顾及课外阅读,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中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鲁迅先生曾告诫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课内知识、教材知识毕竟有限,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就必须向课外拓展。这就必须加强课内、课外的“链接”,不仅研究本学科,还要研究相关学科,也涉猎其他学科的东西。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想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他们开始了解人生,探讨人生。他们不仅想了解中国,还想了解世界;他们不仅想了解地球,还想了解宇宙;他们不仅想了解宏观,还想了解微观;他们不仅想了解今天,还想了解昨天。所有这些不是教材和课堂能够满足的。许多东西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获取,更需要教师去导航。课堂只是一方狭小的“天地”。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将课外包含到课内。不少教师就是这样去做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项羽”这个专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筛选。有的同学发现“鸿门宴”的情节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只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彼此互有详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续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有的复印了苏轼的《留侯论》和《范增论》;有的还查阅了楹联辞典,抄录了霸王灵祠中项羽塑像两旁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王一时气盖人世间,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材料丰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鸿门宴》的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发散型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有的教师教了《美猴王》扩展到《西游记》,有的教师教了《林黛玉进贾府》扩展到《红楼梦》,有的教师教了《离太阳最近的树》扩展到环保问题……一篇课文、一本书是一个原点、一个中心,可以向四面八方扩展辐射。教师要有意“链接”,加强引导。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否教会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而在于能否将其延伸到课后,能否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将学生引向探究的轨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胜于教师教十节课。

古人云:“师傅引进门,学徒在个人”,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引路人,作为教师责任重大。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身,无愧于时代。

(作者单位 山西省灵石县第一职业高中)

上一篇:抓好实验环节 提高实验质量 下一篇:从就业的视角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