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落实

时间:2022-09-26 05:50:07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落实

【摘要】数学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抓好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过程,落实

数学教师既要落实课堂教学,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又要把着眼点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去,让他们的多种感官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学落到实处。

1.落实教的过程

要加强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教学“过程”的实在性,“过程”理念是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应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讲课落实:讲课不赶进度,而是强调“知识一次到位”、“不吃夹生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强调讲清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讲清概念及定理。

如在讲《三角形的边》中“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时,先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例,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走近道儿。甚至可以带他们走出课堂去实践,可以多提几种路线让学生去选择,然后在问他们为什么都选择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为什么它就是最佳选择?怎样说明?相信这种处理方式比我们在课堂上干巴巴讲效果要好得多。

1.2 训练落实:学生做题需要学生自己下功夫去反复的练习与体会。课堂训练,从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哪怕指导每一位后进生完成好一题,落实到生生会做。

1.3 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实在”的思维过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学生请教题目的情况,而教师往往不当堂解题(尤其是一些难题),许多老师会把题目带回去,再给学生一个完善的答案。老师虽然后来讲解起来流畅,但是,其实这位教师失去了一个训练学生的良好机会。因为学生没有看到教师是如何起步的,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对学生的能力毫无长进的,碰到难题仍无法独立解答。

教师应转变思想,让学生知道老师并不是神,解题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每一次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问题,变更问题,选择策略,变更策略,引入辅助问题,综合运用策略……边演示边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进程。经长期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学会在学习开始时就分析学习问题的性质、特点,并有针对地选择适用的策略。

2.落实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因式分解》一课中,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去朗读和机械记忆,但这样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概括性和抽象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其本质含义,因此改变另一种方式呈现因式分解这个重要概念,引导学生将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作如下类比。

(1)从学习因式分解的目的性上类比。学习分数时,为了约分与通分的需要,必须学会把一个整数分解因数。类似的,代数里学完了整式四则运算就开始学习分式,为了约分与通分,也必须学会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以引起学生学习的重视和求知心理。

(2)从因式分解的形式上类比。把整数55因式分解是5×11,类似地,整式a2-b2是a+b和a-b乘积的结果,因而多项式a2-b2因式分解为(a+b)(a-b),a+b、a-b都是a2-b2的因式。这样类比不仅使学生领会了因式分解的意义,且为因式分解的方法指明了思路(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变形)。

(3)从因式分解的结果上类比。把一个整数分解为质因数幂的形式,如24=23・3类似地,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即分解后的因式必须是质因式。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类比,学生能认识到因式分解是数到式的发展过程,是特殊与一般的思维体现,因此产生对概念的迁移,正确辨认出数、式分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如何学的方法。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3.重视整体与个别教学,落实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4.建立师生实在互动关系

和谐的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同学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

总之,数学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抓好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只是手段,学生思维与情感的落实才是最终目标。所以课堂教学的落实是学生思维的落实、情感的落实。一旦教与学有机结合,反复落实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

上一篇:试论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下一篇:谈谈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