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成语“三六九等”

时间:2022-09-26 04:37:31

摘要:成语 “三六九等”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人们用它来形容社会的人和物有种种差别和不同的等级。如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把事物分为“三六九等”等等。“三六九等”的形成与人的户籍分等有密切的关系。“三”、“六”、“九”也是人资之数,与人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三六九等”现状;渊源;理据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09-02

一、“三六九等”的社会现象

在现今民主、平等、法制社会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把土地分成“三六九等”,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送礼要分“三六九等”是很普遍的现象。成语“三六九等”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有不同的等级、差别或者某一类事物有种种类别。北大CCL语料库共收录了39条带有“三六九等”的语料。其中古代汉语有3条,有2条是形容人有“三六九等”,有1条是形容事物有“三六九等”。现代汉语有36条语料,把人分“三六九等”有25条,把事物分“三六九等”的有11条。因此,“三六九等”多用来形容人有不同的等级,其次是用来形容事物有种种差别。“三六九等”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3)中的解释是:“许多等级,种种差别”。在《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中的解释是:“许多等级,种种差别”。《辞源》、《辞海》中并没有收入成语“三六九等”,估计当时的词典编纂者并没有把“三六九等”认定为一个词而编入词典中。在现代汉语中,“词是语言中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由此可见,“三六九等”已经符合了词的条件,理应把它认定为一个词。人们对人和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事情。但是,人们为什么要用“三六九等”而不用别的“一四七等”、“二五八等”等等来形容人和事物有种种差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数字词“三六九等”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研究。

二、“三六九等”溯源

(一)历史上人的等级分类与“三六九等”的形成

中国古代社会用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人的等级,如爵位、官品、门第、职业、种族等等。中国的等级分类是多样性的,但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官位和门第。人分为三等、六等、九等古已有之,这些等级的分类,对成语“三六九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奴隶社会人分等的情况

中国原始社会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财产平均分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所以,这时候也不存在人的等级分类。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财产私有制度的产生,阶级也就产生了。列宁说:“等级是以社会划分阶级为前提的,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所以说,从奴隶社会开始,便产生了阶级,人类便有了等级分类。从整体来看,早期奴隶社会主要分为贵族、平民、奴隶这三种等级。《尚书・盘庚》:“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这里的“百姓”属于小奴隶主,属于贵族等级。《尚书・康诰》:“天畏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这里 “小人”属于平民等级。甲骨文“众”字写作“” ,是指许多人在太阳底下劳动。这里的“众”就才是表示受压迫、被剥削的奴隶。由此可见,早期奴隶社会的人实际上是分成三种等级:贵族、平民、奴隶。

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由此可见,西周社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和奴隶六个等级非常分明。

2.封建社会人分等的情况

(1)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分类

在地主阶级内部,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秦朝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汉代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设州、郡、县制。魏晋时期,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隋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但官吏仍分九品。隋文帝时设置九等爵位,《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唐代承袭隋制,也设九等爵秩,《旧唐书》卷四三:“掌国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二曰郡王,三曰国公,四曰郡公,五曰县公,六曰县侯,七曰县伯,八曰县子,九曰县男。”“隋唐以后我国古代官吏以九品为等级的制度基本上固定下来。”

(2)农民阶级内部的等级分类

秦代自商鞅变法后,户籍制度日趋严格,有平民户籍、贾人的“市籍”以及其他贱口的户籍。如秦代居民就有闾左、闾右的贫户、富户之别。

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即官府把被统治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正式编入户籍。“汉代的户等划分,大致可以区分为‘细民’或‘小家’、‘中家’与‘大家’三个等级。”

魏晋时期,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士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状态。当时的情况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当时,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庶族也同样有三等九级之分。孙吴时期出土的竹简表明:民户、吏户按其家财多少被区分为上、中、下三大等,然后上、中、下三大等再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如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就反映了这一情况:都乡男子黄治 故 户 上 品 出钱一万一 千 相/侯(377正);/ 故户中品出钱八千侯 相(385正);/户下品出钱四 千 /(476正);/五十户下品之下(5445);/女户下品之下不任调/ (4233)。(详见高敏《吴简中所见孙权时期户等制度的探讨》)。可见,魏晋时期统治者已经基本确立了三等九级的户等划分制度。唐人徐坚《初学记》卷《晋故事》也有“其余租及旧调绢二户三匹,绵三斤,书为公赋,九品相通,皆输入官,自如旧制。”通过以上的例子可知,魏晋时期,“三等九级”户等划分制度已经基本上确立了下来。

“隋唐时期,中国的等级制度仍然有贵族、勋官、良民、贱民、奴婢之分,阶层流动的机会还十分微弱,身份基本上仍然是先天的。”《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庚寅,敕天下户立三等,未尽升降,置为九等。”《唐会要卷八十五》:“武德六年三月,天下户量其赀产,定为三等,至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天下户三等,未尽升降,依为九等。”所以,隋唐时期一度实行三等户制,后来又恢复九等制。天宝年间的敦煌差科簿中就有对户等的详细划分,“从化乡(伯3559)[前略]一百四十人见在,一十人中下户[中略],一十人中下上户[中略],二十人下中户[中略],一百人下下户。”可见,九等户制已经普遍实行了。

“宋代依照家业钱、税钱税物、田亩数、种子数等等将乡村户改为五等、坊郭户分为十等。明清时期的户等制度与此大体类似。”宋代除了按照户籍分等之外,还按照经济地位分等。如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元代推行按田产和人丁多少来定户,户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甲,将其登记到‘鼠尾簿’上,作为征调徭役的依据。”即元时户口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称为三等九甲。如元许有壬《至正集》:“宜籍为三等九甲则赋役可均。”

明朝户籍大致承袭元代。《明史》卷七十七:“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明《新安文献志》:“户口赋税悉疏其间徭役三等九甲周而复始。”

清朝同样有三等、九等之分。如三等九则人丁,或三门九则人丁。人丁编审时,根据人丁实有田地数量的多寡,将人丁分成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内又分上、中、下三则,形成九个等级。清马端临《钦定续文献通考》:“十五年以三等九则审编均徭户部奏准。”《金瓶梅词话》六十二回:“李大姐倒也罢了,没甚么倒吃了他,多恁三等九格了。”这里的“三等就则”、“三等九格”都是同一个意思。“三六九等”作为一个完整的成语出现可见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们这些兔子,真是些没良心的忘八羔子!天天在一处,谁的恩你们不沾?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样三六九等儿的了。”

由此可见,把人和事物分三等、六等、九等古已有之,但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使用是到了明清白话文才出现的。清代以后,“三六九等”就被广泛应用了,同时它也取代了“三等九格”、“三等九则”等一些意义相近的成语。

(二)事物的分类与“三六九等”的形成

人们为什么用三、六、九这些数字表示名物的分等别类?其实,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三、六、九”乃人资之数。《易图明辨》:“一四七为天生之数,二五八为地育之数,三六九为人资之数。”所以,在天、地之外,与人有关的数一般都跟“三、六、九”有关。同时,“九”为数之最大者,因而以“九”为数,就富有最为尊贵和最高等级的意义。

西周周公旦《周礼・地官司徒》:“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就是说按土地质量以确定其等差,把九州之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这些土地又按优劣程度分为九等,以规定天下土地的赋税。《尚书日志》:“因九州差榫诺龋上上是第一也”,“设九等分三品为之上中下”, 即雍州为上上等,徐州为上中等,青州为上下等,豫州为中上等,冀州为中中等,兖州为中下等,梁州为下上等,荆州为下中等,扬州为下下等。也就是说,按照土地的优劣程度把土地分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三等之中又分为上、中、下三小等,所以共有九等。这就是早期古书对事物做出九等分的证明。东汉班固的《汉书》八表之一《古今人表》记录了从太昊帝到吴广时代的知名人物,这些人可分为: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九等。《古今人表》在评价人物时把人分为九等,其主要是以孔子的思想为标准,以一个人的智慧和品德为标准。这样,把人的等级分类就更多样化了。汉末三国时期户等的划分由三大等到九品之制发展。我认为孙吴时期户等由三大等到九品之制的划分法,也可能来源于《禹贡》对土壤的九品划分法。至于以后的官员的品阶分九等,人的户籍分三等九甲,事物分三六九等,大体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三、结语

对人和物做出等级分类,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历史现象。在现今民主、平等的法治社会里,还有很多不公平的“三六九等”现象。我们只有不断提到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才能辨别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平等和民主。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周振鹤,游如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列宁全集(第二卷)中译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王世华.中国古代史常识[M].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5]高敏.秦汉史探讨[M]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6]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马振铎,刘丰.等级制的社会结构[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萨莉小姐的探戈恋爱 下一篇:炎黄文化,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