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经验的总结

时间:2022-09-26 02:04:34

农村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经验的总结

摘 要: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学生探究成果积极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简单、枯燥、繁杂的被动学习和记忆中解放出来,自主学习。

关键词:设疑 探究 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 问题情境 激发 诱导 控制与把握 积极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大半部分养成了不爱学习,对学习无兴趣等不良习惯,学习效率低下、方法不对、动手能力差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要“以需引思,以疑促思,以趣诱思,以难激思”,创设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设疑――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学习方法的实现必须具有四个要素,即过程与结果,设疑情境与探究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很适合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的学习。其教学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部分:

一、教师准备要充分,要善于研究教材、挖掘教材

设疑中的“疑问”一般都源自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如自行车是学生极为熟悉的交通工具,而《机械基础》课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很多:自行车链条的结构、为何有时在运转中会脱落(链传动),自行车的脚踏可以正转和反转(棘轮式超越机构)。教师要善于在已知、未知的联系中,基于教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潜力的最近发展区,发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

二、在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创设一定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式。例如,学习轮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课堂中我首先问大家学校中什么地方应用了齿轮(学校正在基建),有的住宿生回答:“搅拌机”(刚好放在回宿舍的路上)。再问大家那什么地方应用了很多齿轮?(这时,学生们没了声音),然后我提醒:“公共汽车”。部分对汽车感兴趣的学生猜出来:“变速箱”。表扬了这些学生后再提问:“变速箱是如何变速的?”此时大部分学生说:“操纵杆”。这时我用投影仪打出变速箱的轮系传动图进行讲解。这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作用,充分利用提问的技巧,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学活动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教师要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激发探究心理,诱导学生提问

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上下工夫,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机械基础》课“平面四杆机构”的教学中,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脚踏缝纫机是怎样实现运动的?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原理是什么?主动件是什么?该机构有何特性?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明确了曲柄摇杆机构的概念、原理和运动特性。再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该机构还有哪些其他的应用?如何判别其中类型?这样步步深入,精心策划,逐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从而达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此时,“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提出问题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知识本身就是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只有重视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即设置问题情境,积极促进学生思考,才符合认知规律。

四、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与把握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的全员、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研究的情境,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适时,适度点拨,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越辩越明,越理越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发展空间。要允许想、允许说、允许做。但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进行适当的控制,把学生引导到一定的环境中。这种自主性,探索性的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精神,而且有助于学生步入想学习、要学习的境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品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教师对学生探究成果的积极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的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过程”比“答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明白学习中没有失败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时注意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进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肯定学生的成绩。这样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教育心理学要求。从而营创出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亮出光彩的大舞台。

这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在开始阶段。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坚持面向现实生活,创设生动活的问题情境,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应从学习的主导者向参与者变化,积极帮助学生搜寻资料,进行各种指导,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真正发挥该学习方法的功能,帮助学生从简单、枯燥、繁杂的被动学习和记忆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我所经历的“信息技术课” 下一篇:以“趣”探究化学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