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高职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而获得技能

时间:2022-10-07 01:55:43

浅议在高职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而获得技能

摘 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认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意义,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技能

职业教育是多年来的老话题,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发展也是我们职业教育者经常讨论的题目。具体到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哲学思想?我们如何在工作过程中及具体课程上系统化地发掘方法、开发方法、使用方法?工学结合如何进行课程开发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论和解释。本文将从工学结合的概念、内涵,进行工学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等方面,特别是从哲学观和教育学层面上,着重就“经验与策略”、“技术与技能”、“定界与跨界”等3个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与阐述。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及内涵

“工学结合”的“工”是指什么?有什么意义?

工学结合,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描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也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工学结合强调将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中来,在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如何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开展“工学结合”,首先应该摒弃一种观念,就是把技能型人才与熟练工人混为一谈。技能型人才称之为师,熟练工人称之为匠。从字面上理解,“师”,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如老师、教师、师傅等;或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如技师、医师等。“匠”,即有专门手艺的人,如木匠、瓦匠等。匠和师的主要区别在于思维对环境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变动和转化。匠是一种经验主义和执行者,只会被动地、机械地去接受和适应。师是一种创新主义和实施者,是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发现和创造。匠者是靠一种熟练的眼光和手法去处理和完成事情,不会去对环境所产生敏感的感觉,是一种势能。匠者是一个听取命令的执行者,一个经验者。师者则是靠一种灵活的思维和感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事情,会对环境信息产生强烈的感受,并能从这种信息里获得灵感,是一种动能。师者是一个策略者。

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术,它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技能是技术的彰显。也可以这样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的技能,也就掌握了什么程度的技术。

技能与知识也不同。例如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等,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必须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技能对肢体和眼、手的感觉、触觉、视觉的协调能力要求很高。

熟练,解释为熟知并做来顺手,熟悉后就会形成习惯,进一步做得更好、更自然。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描述熟练,如: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

“工学结合”中我们要注重师的培养。即对“经验与策略”、“技术与技能”应该清晰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会消除我们对在学生进行培训、实训过程中一些现象的困扰,明确实训的目标。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应该以过程式知识为主,成熟式知识为辅,并应该掌握好三条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对应的是学科体系;情境性原则,对应的是行动体系;人本性原则,对应的是社会体系。科学性原则主要传授关于成熟式的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情境性原则主要传授关于经验和实践的过渡性知识;而人本性原则,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把科学性原则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情境性原则所获得的实践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学结合则从实践到理论,其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教、学、做”一体化。

另外,企业对人才的工作经验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只能通过工作才能得到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三、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

只有正确认清了“工学结合”概念及内涵,才能为后继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确定方向。分析筛选典型的有意义的工作任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识及职业成长特征分解学习领域成为主题学习单元,完成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过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方向和思路,给我们理念提升、方法创新等方面带来新的气息,不仅对于指导课程开发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进一步推进了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姜大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推动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发挥车间职工培训教...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