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教学中细菌学各论部分的教学经验

时间:2022-09-26 01:37:24

浅谈微生物教学中细菌学各论部分的教学经验

细菌学各论是《医学微生物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的枢纽。具有内容繁杂、知识容量大、比较枯燥、易懂不易记等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呢?我就此谈一些教学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推荐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易记的口诀要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把自己实践摸索或教学总结出的好的学习方法推荐给学生。对于细菌学各论来说,因其主要阐述的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知识量大,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但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且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第一堂课就可以用“三性两法”四个字概括本篇的主要内容,“三性”即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两法”包括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方法。对每种菌的认识都主要从这五方面把握,简单明了。学生不论是新学还是复习,都可以遵循这几个方面去提纲挈领、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本篇内容比较零碎,易懂不易记,教师应多总结一些口诀或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葡萄球菌的抵抗力可以简要概括为“三耐两怕”。又如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热症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时,因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标本,可用“一血、二便、三检尿、四检骨髓全知道”来帮助记忆,等等诸如此类的口诀或顺口溜不但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而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针对本篇内容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这一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症或临床上典型的病例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变“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化脓性细菌中,致病性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疖肿、须疮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教师可以此提问“平时皮肤表面的疖肿是由什么感染引起的?”或直接引入一则临床病例,提问“患者可能患有什么疾病?此病最有可能与何种病原体有关?”通过巧设疑问,给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查阅文献,求知欲望很强烈。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自己解释病因,提出诊治方案,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准确答案。这样一来,可以使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临床实际中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了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问题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探究活动的情感得到了培养,逐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利用CAI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CAI课件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直观性好,内容新颖丰富,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细菌学各论中各种致病菌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这样就不再是教师空讲,学生空想,而是讲有所依,学有所据,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具体化,使同学们对各类致病菌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其次CAI课件可以能够化静为动,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可采用连续动画画面,很好地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比如SPA的特性和作用,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又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CAI课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画面富于变化而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线条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同时内容消失得太快,学生也难于记笔记,不利于课后的复习和考试等。在反馈的调查问卷学生所罗列的缺陷中,这一项排在首位,有高达57%的学生有此看法。而且有时为了把文字显示清晰,就需要把字体放大。因此,不得不经常在多屏内容之间来回切换,影响了知识的整体感。例如,在讲授某种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时,由于教学内容较多,使得它在展示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方面差一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将现代CAI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形式相结合,必要时应用板书辅助教学,把重要的词句罗列出来,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注重与总论的联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已经从生物学性状、感染免疫、遗传变异、病原学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对三大类微生物进行了阐述,细菌学各论只是对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进行进一步深入具体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注重前后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如在细菌学各论中学到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全身性感染时,可以结合临床病例图片,以病情发展依次出现的临床病症与总论中的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联系起来。这样就很自然地使总论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各论中具体化了,同时使学生可以把总论和各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5.关注科学前沿,注重知识更新

医学发展到今天,各种传染病及其病原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及条件致病菌乃至非致病菌所替代,而且近20年来,新型病原体和传染病也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些新动向在教材中难以得到及时反映。教师应经常阅读文献、上网检索相关资料,时刻关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科研新动态,在课堂上适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如在讲到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时可以引申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严重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同时列举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报道。通过知识点的延伸,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研动态,研究热点,为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力争以最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上一篇:在我国高校间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下一篇: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