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对初三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09:18:01

体育中考对初三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摘 要: 泉州市实行体育中考以来,一些学校包括体育老师对体育考试工作的认识不足,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现象”,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执行。本文提出了如何在初三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使学生适应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 体育中考 初三体育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是促进学校体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措施。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对端正教育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泉州市官方数据,2012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参加体育中考人数共66423人,A等级率达39.91%,及格率达96.78%。及格率的提升直接影响高考考生体检纯合格率、中考体育考试合格率的提升。泉州市体育中考不仅给学校尤其是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而且大大改善了初中、高中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但是部分体育教师在应对体育中考时,产生一些误区。如何处理这些误区并进行高效的初三体育教学,还体育课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是广大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特别是体育老师应该关心的课题。

1.体育课堂教学的误区

1.1片面追求体育中考的满分率。

当面对升学率,用学生体育中考成绩作评价时,有些教师将体育中考蜕变为体育教学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压制学生死练、硬练,一味追求体育中考满分率,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外活动课变为集训以提高相应项目的成绩。以2012年为例,泉州市体育考试项目有三项,其中必考一项,选考两项,必考项目为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选考项目为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掷实心球、一分钟仰卧起坐(女),考生可在四个项目中任选两项(不得重复)。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如果平时教学仅抓此“三项”,则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专项运动成绩,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为考而练”而非“为考促教”的教学方法其实是片面的错误的,是诱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冷淡无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体育课堂教学演变成训练课。

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相互联系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生在体育中考“三项”取得好成绩,就算完成了初中体育教学任务。因为体育考试成绩在升学录取中实行准入制,即录取到达标中学的学生,其体育考试成绩必须达到C级或C级以上,即考生长跑不及格,其体育总成绩记为不及格。所以针对长跑的训练常常变成体育教师“临时抱佛脚”的项目。有些教师甚至简单地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其结果是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并不理想。

1.3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发展。

体育中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最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生一旦失去了体育锻炼兴趣,身体素质就必然下降。从泉州市某中心城区和某起步城区的五个项目的成绩来看(如下图示),不仅学生的兴趣个性对成绩有影响,而且城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2.进行高效的初三体育课堂教学

2.1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

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第一执行人,体育教师树立“快乐体育”的观念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体育教师将以什么态度对待体育课,以什么教学手段施行每节体育课,从而决定了每节体育课的性质和课堂教学效果。体育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中。

“应试体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有限的几项运动成绩,但有违国家的教育主导思想,有违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有违体育运动的原则,有违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等等。带给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往往是一生的,弊大于利,是一种非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改变“应试体育”教育的观念是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

2.2学校管理者要改变观念。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校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这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方向,如果领导者重视教育教学的过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氛围必将是愉悦、健康的。

对于体育这门特殊的学科,领导者必须了解这一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现状、形势,多同体育教师交流探讨,同时深入课堂,倾听学生的想法,特别是体育课堂的指导意见,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2.3学生和家长要改变观念。

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但由于中考的重要性,在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长心目中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导致学生和家长将“分数”看得很重要。随着体育中考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体育更加关心重视,这似乎是个好现象,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深深地打上了“分数”的烙印。

我们可以利用校会、班会、课后交流等多种形式,同学生沟通,同时也要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对于家长,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小范围也可以单个请家长来学校交流探讨,让家长改变观念。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教育者要做到有耐性、恒心。

2.4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如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等等。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注意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增强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许敬华.对我国中小学田径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的研究,2001(03).

[3]李天忠,何林.田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探讨,2002(05).

[4]王杰.中学生实行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热点探讨,2003(02).

上一篇: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下一篇:面对 接受 淡然 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