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童装:安全第一心不慌

时间:2022-09-26 03:49:44

童装,童装:安全第一心不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关心童装安全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们的父母。在2012年诸多服装质量的报道中,最引家长们关注的自然是童装安全问题。

一个不能忘却的典型案例

2012年5月9日夜晚,温州男孩豆豆(化名)父母的心情可谓是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就在当天,本来活蹦乱跳的小豆豆突然告诉父母,他“听不见了”。这可急坏了夫妻俩,夜里慌慌忙忙地把孩子送到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医。

通过检查,医生发现小豆豆的耳朵里明显有一些像珠子一样的异物,无法判断这些异物究竟是什么东西,于是医生很谨慎地用镊子想要从豆豆的外耳道中取出这些“不速之客”。费了好大一番工夫,终于取出了一颗深入耳道的珠子,而接下来的情况,却更让人瞠目结舌。

原来,豆豆的耳朵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珠子,经过观察,这些珠子大多在耳道两厘米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也就等于和鼓膜相贴了。

医生介绍,这些珠子不仅会影响听力,如果不立即取出,长时间会导致发炎、流脓。因此,必须尽快做异物取出手术。但豆豆只有5岁,耳孔小,皮肤薄,一碰就痛,万一手术过程中不自觉反抗,很有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异物取出术处理。

眼看豆豆的父母在旁边心急如焚,医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决定使用全身吸入麻醉。

10日凌晨,手术终于正常进行,医生小心翼翼地向外镊取异物,一颗,两颗,三颗……手术结束,豆豆耳中的珠子竟有12颗之多!这些珠子直径只有1.5毫米,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惊魂未定的夫妻俩通过仔细观察,终于明白,这些小珠子,都是贴在豆豆衣服上的装饰,孩子贪玩,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把珠子塞进了耳朵,直到孩子发现自己“听不见”了,大人们才得知情况。

这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快报》5月12日的报道。

正是因为童装用户的特殊性,所以童装的标准和成年人服装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在细节方面,比如易脱落易吸食的小型零配件,领口处容易勒住孩子脖子引起窒息的绳、条状饰品,是不允许出现在童装上的。

其实,国家对类似童装装饰品早有规定,全国服装标委会2010年7月6日的《儿童服装安全系列标准简介》中就明确指出:“绣花或手工缝制装饰物不允许用闪光片和颗粒状珠子或可触及性锐利边缘及尖端的物质。”也就是说,小豆豆那件惹祸的衣服,根本就是不合格产品。

童装安全问题的重点在哪里?

童装安全问题已渐渐引起相关部门及消费者的关注。在2012年,可以看到相关机构针对童装质量问题,在北京、内蒙古、成都及郑州等地开展了各项抽检和试验。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在去年儿童节前后,对北京、上海,广州等7省市47家企业生产或经销的63种童装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检测样品中有33.3%的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其中,15.9%的童装所标纤维含量与实际不符,3种童装甲醛含量、pH值以及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含量超标,长期与人体接触可能导致人体细胞癌变。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超标物质不易在常规洗涤的情况下分解,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第二季度,内蒙古也对当地儿童服装商品进行了质量监测抽检,抽检地区涉及内蒙古全区范围的14个盟(市),共抽检了63家经销商的112个批次的服装样品。所测服装产地基本涵盖了我国的主要童装产地,本次抽检结果表明,全部112个样品的合格率为68.8%,不合格样品35个,在不合格样品中,有16个样品色牢度检验项目不合格,16个样品纤维含量检验项目不合格,11个样品产品标识不合格,2个样品甲醛含量不合格。

几次调查中,虽然样本数量各不相同,地区跨度也很大,但问题出现的概率大致相同。综合去年各地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市面上流通的童装,约有三分之一存在各种各样质量问题,但主要表现在“色牢度”检测不达标、产品标识不规范,纤维含量与实际不符等三个方面。

其中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色牢度”问题。色牢度就是衣服抵抗“掉色”的能力,色牢度越高,衣物就越不容易掉色。有些家长误认为衣服掉色最多不过是影响美观,可是从安全方面来说,“色牢度”才是真正的安全隐患。

从理论上讲,工业染料可以控制“毒性”,使之达到不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如果控制得不好,色牢度不达标,就可能使染料中的有毒物质扩散,进而被人体吸收。如果长期穿着一些色牢度有问题的服装,就可能使毒素进入到人的体内。对于童装来说,就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基于技术和成本的因素,一些生产厂家为了提高色牢度,往往会在染色后加入其他添加剂。如果一味追求这一项指标,就可能导致其他指标超标。从去年全国整体的检测结果看,色牢度有问题的童装约占不合格童装总数的一半左右,这足以值得生产厂家、商家、相关机构及消费者警惕了。

童装安全检测还有两项是值得重视的,那就是甲醛含量和pH值。如果甲醛含量超标,会导致孩子疲倦、失眠、头疼、咳嗽等,皮肤长期接触甲醛还会导致皮疹等疾病发生。而pH值(也就是酸碱度)指标,研究表明,偏酸性到中性的服装是对人体有益的。从去年全国的检查情况看,虽然在安全方面检测出的问题并不明显,但我们依然要对这两项指标引起高度重视。

“新标准”与商家进货把关

童装作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自然是厂家,但商家是产品转为商品的第一关,也是进入消费领域的第一关。如何把好童装质量这一关口,至关重要。依据《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商家应该在童装进场前严格把好关。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志。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区多家孕婴店及童装店发现,这些店销售的童装质量参差不齐。在西单一家孕婴店,这里销售的婴幼儿服装多为中高端品牌,标签上都注明了服装的纤维成分含量、生产厂家等信息,并标明“A类,婴幼儿服装”等,闻起来几乎没有异味,摸起来也较为柔软。但也有一些店铺卖的品牌比较杂乱,服装标签描述含糊。在北三环一家童装店,只有少数婴幼儿服装标明了相关信息,多数服装甚至没有产品说明,只在水洗标签上注明了生产厂家;有的含糊地写着“本产品为纯天然环保纤维”,而具体成分并未标注。

记者询问一些商家店员,是否知道去年8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多数被询问者的回答似是而非,更不能说清楚“3岁以下儿童服装必须符合A类标准,不符合《规范》的童装将被禁止生产和销售”等重要的新规。而对于《规范》规定的“根据甲醛含量、pH值、异味等指标,服装被分为A、B、C三个档次,经检验符合A级标准值的可供婴幼儿使用”、“3岁以下儿童服装都要执行A类标准”等细则更是没有一人可以说清。

采访中,有的店员或主管表示已对新标准有所了解,但却说,新标准应由生产厂家来执行,销售方难以对此进行把关。当然,也有销售人员表示,会向领导反映要按照新标准选择童装进货。

至于说到家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媒体等多渠道的宣传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一定会进一步增强童装质量的安全意识,从消费终端的角度促进童装质量的提升。我们期待在2013年不出现或少出现童装质量问题。

上一篇:烟台服装业:齐心协力谋发展 下一篇:户外服装: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