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使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2-09-26 02:43:34

让数学走进生活使课堂更精彩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是对数学生活化的精彩描述。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1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可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和厌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既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安排学生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测量方法上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说将国旗降下来,把皮尺系在穿国旗的竹竿的顶端,让它同国旗一同升起,记录下旗杆的高度;有的同学则利用比的知识,先测量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再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应用竹竿的高度:竹竿的影子长度=旗杆的高度:旗杆影子的长度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项活动使我们所教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变得那样的贴近,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生动,给学生带来快乐!

3 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感悟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年、月、日”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把你上学时路过的超市、银行等营业时间记一记,算一算他们各自营业多长的时间。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设计让学生回家量一量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再计算出房间的周长;还有类似“小明沿着长100米,宽80米的操场跑步,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这样的题目应该联系实际想想:要算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必须先求出操场一圈有多少米。而操场一圈有多少米实际上就是在求操场的周长。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巩固计算周长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上一篇:别把我当成那个狡猾的家伙 下一篇: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识字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