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时间:2022-09-26 02:39:17

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现有的各种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然后对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分析了其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于企业更好地选择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关键词: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比较 差异分析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对产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质量成本的管控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有助于企业利用质量成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生施以必要和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质量效益的行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重视产品质量,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质量成本控制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在质量成本控制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常见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作一比较,并分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常见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一)早期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早期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又称为“经济的符合水平”模型,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和费根堡姆提出的。该模型从质量成本发生的性质出发,把质量总成本分为投入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检验成本)和损失成本(包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两类。投入成本是为了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而需要投入的一切费用,它会随着产品合格率的上升而上升,是合格率的递增函数;而损失成本是因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水平所产生的一切损失,它将随着产品合格率的上升而下降,是合格率的递减函数。把这两个函数曲线叠加一起,所得到的质量成本曲线是合格率的下凹函数,它存在极小值,因此可以利用该模型计算出质量总成本最低点。不难看出,该模型允许产品一定限度的质量缺陷存在,寻求质量投入费与质量损失费间均衡点,以此作为质量总成本的最低点。

(二)修正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修正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针对早期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这块研究成果颇多。基于田口玄一质量成本理论的控制模型和龚伯兹曲线模型认为早期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具有其合理性,但指出其投入成本函数和损失成本函数建立过程中考虑因素过少,同时没有考虑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制订的过于简单需要改进;另外,由于受企业实际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最低质量总成本点可能是两个函数的交点也可能偏离其交点。合理比例模型是根据质量成本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将质量总成本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改善区、适宜区和至善区。该模型认为最佳的质量标准不是确定的最佳质量成本点,而是找出质量水平的适宜区域,即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出适合自身的比例和最佳值。一般认为,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占10%左右,检验成本占30%左右,损失成本占60%左右比较合适。基于作业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是将作业成本法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提出了对质量成本关联作业的投入是互为连动的、此消彼长的;倘若试图减少对自愿作业的投入必然会导致被动作业成本的增支;反之,增加对自愿作业的投入则会使得被动作业成本减支,这为质量成本控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基于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意识的增强,以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合乎时代的要求。基于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形成的,该模型是在修正模型中引入了质量信誉损失成本和质量改进措施费用两项内容。质量信誉损失成本(包括顾客质量不满意成本、顾客质量损失成本和企业信誉损失成本),随着顾客满意程度的增加而减小,是顾客满意程度的递减函数;而质量改进措施费用,将随着顾客满意程度的增加而上升,是顾客满意程度的递增函数。该模型认为,尽管要重视顾客的满意度,但并不是顾客越满意企业的利润就越大,过高的质量改进费用将会大幅度提高质量总成本从而可能总体上是不经济的。因此,要在企业确定的顾客满意目标前提下,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也有诸多公司成功案例表明,企业即使在接近于无缺陷的情况下持续改进质量,质量成本总额也不一定如朱兰模型所描述的那样急速趋于无穷大,而仍然可以是质量成本的增量基本上等于零,这说明零缺陷的顾客满意度有时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是可以接受的。

(四)基于持续改进的质量成本控制动态模型

上述模型强调的都是现阶段的质量总成本最优,本质上都属于静态控制模型,它们都忽视了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作用,忽略了通过过程监控来达到更高质量水平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反映在质量持续改进状态下质量总成本的优化过程,Freiesleben构建了基于持续改进的质量成本控制动态模型,并得到不断的完善。他认为,从长期来看,不同的质量水平对应着不同的质量总成本曲线,质量投入成本和质量损失成本不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增减变动关系。随着技术进步和质量改进活动的深入,质量问题不断被识别并得到解决,在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质量投入成本和质量损失成本总体在不断下降,这一过程在以后各阶段不断重复,质量水平逐渐接近完美。这意味着从动态角度看,总质量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二、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一)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比较和评价

早期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主要由投入成本函数和损失成本函数两条曲线构成,其中投入成本严格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损失成本严格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两条曲线的唯一交点即为质量总成本的最低点。该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定性的描述了质量成本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质量总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了思路。但是在该模型建立中,因理论依据的不完整以及损失成本的确认和发生具有延迟性,从而使得投入成本函数和损失成本函数的制定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可能出现不同性态的成本曲线,而一概认为曲线交点唯一且为质量总成本最低点,这与很多企业的实际管理结果相偏离,因此出现了修正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由于早期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在质量投入成本函数和质量损失成本函数的建立方面,所以修正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围绕这两个函数展开的。在实际中,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经济环境和生命周期阶段不一样、同时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企业根据自身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所建立的投入成本函数与损失成本函数是不同的,由不同的函数所确定的最低质量总成本也是不同的,其最低点的位置未必如早期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所描述的两条曲线的交点位置。企业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信息资料统计分析得出表达式,然后利用表达式所求出的总质量成本函数才是企业的真实体现。另外,还有学者结合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对早期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进行改进,出现了前述的合理比例模型以及作业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等。根据这些修正模型所计算出的质量总成本更贴近于企业的现实,从而为更准确地计算出质量成本最小值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企业更有效地实施质量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

随着大多数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把顾客满意程度放在重要的地位,不断使自己的产品能让顾客满意并努力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于是基于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应运而生。基于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是在现有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即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质量成本这一因素,使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更复杂更合理,新构建的模型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原有的质量成本控制问题,也考虑到了销售环节的顾客满意程度对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影响。因此,其理念更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但是,从本质上看,上述三种模型都属于静态模型,过于注重对最优质量水平和最低质量成本的追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忽视了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质量水平、降低质量成本的作用。

基于持续改进的质量成本控制动态模型包含了过程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和传统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动态性,它描述了产品不同质量水平下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以及总质量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下降的过程。该模型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原有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能够不断地衡量质量改进的效率,从而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差异分析

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发展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提出的,再加上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当时对质量成本控制的要求往往只限于企业内部最经济的质量水平,即追求的是可接受质量水平下投入成本与损失成本的最优均衡。该模型允许一定限度的质量缺陷存在,它曾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生产者的质量成本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该模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为了更好地控制质量成本,引发了人们对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比如早期模型中对投入成本函数和损失成本函数的影响因素考虑的过少,制订的过于简单,不贴近实际,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效果,于是根据更详细的统计资料结合更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对早期控制模型的修正;还有人把作业成本法、价值链管理、ERP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引入到质量成本控制中来,完善了早期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总之,修正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从准确度上较早期模型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市场发育的完善,质量营销观念深入人心,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顾客,最大限度地让顾客满意,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从而获得持久的发展和长期的效益。原有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忽视了顾客满意程度对产品质量成本的影响,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构建顺乎时代要求的、基于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但是,事实表明,并不是顾客越满意企业的利润就越大,如果企业为了满足各种顾客的口味而研制各种新产品,那么该企业为此而付出的质量改进费是昂贵的,企业要积极引导把握好顾客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收支权衡。但从长期来看,不同顾客在不同时期对产量质量的要求也会变化,由于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性和多变性,企业应尽可能根据消费潮流和目标顾客消费偏好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是连续的、动态的,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会降低产品的内部损失率、机器人技术和其他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会降低生产过程的人工失误、自动检验和测试技术又降低了人工评估产生的误差,因此企业有能力使成本降低到理想的范围之内。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静态模型都忽视了时间参数,忽视了通过质量改进达到更高质量水平的可能性,就不能更好地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因而持续改进的质量成本控制动态模型便有了其存在的坚实基础。

三、启示

首先,从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模型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企业所处的社会以及行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必须根据外部条件和自身情况积极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从而为企业更好地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工作服务。

其次,尽管不同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它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在实际中,企业应尽量在现有的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基础上,结合影响本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外部因素对其改进,以适应本企业控制和管理的需要。Z

参考文献:

1.张于贤,林青霞.质量成本控制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2011,(1).

2.陈亮.企业动态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J].商业研究,2011,(9).

上一篇:漫画·世说新语 下一篇:上市公司客户、供应商集中度披露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