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定义和风险再思考

时间:2022-09-26 01:56:12

影子银行定义和风险再思考

摘要:本文从货币创造视角重新审视了影子银行现有定义,同时结合影子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性,得出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不会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结论。

关键词:影子银行 货币创造 金融风险

自从有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影子银行这一解释以后,全球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一直未减。FSB(金融稳定委员会)估算,截至2011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0.4万亿美元;瑞银证券估算,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在14万亿-25万亿元之间;海通证券估算,截至2012年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29万亿元。面对如此大的估算规模,我们不禁要问,影子银行到底是什么?这些估算合理吗?影子银行是否真的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隐患?是否将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货币创造视角重新定义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由投资实务界首次在2007年提出,定义为“行使着银行功能的非银行”。这一概念的定义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较为丰富,也较为模糊,不属于理论意义上的精确定义,使得学术界和实务界众说纷纭,各持观点。同时,这导致市场上各类分析者对影子银行相关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对影子银行影响程度的判断也不一致。

之所以引起较大的理解偏差,是因为前述定义中对银行功能的认识不一致。银行(主要指商业银行)功能中有太多的内容,包括支付结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金融服务、调节经济等。当许多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部分这些功能时,我们便容易将其归属为影子银行,因为满足了“行使着银行功能的非银行”这一感知概念。

形式上的这种判断很直观,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只要某项业务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中,便可以定义为影子银行业务。这样看来,主要是三部分,一是表外,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的银行业务;二是表表外,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其他机构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业务;三是表外外,即银行表外业务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业务。

但如果从金融实质来看,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应该考察该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开发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否具备银行功能中的核心要素,这就是货币创造。因此,如果一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已经具备了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发放贷款、信用中介、调节经济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创造货币的功能,那么该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产品和业务也并没有完全发挥银行的作用,不能归类为银行,也就不能归在影子银行的实质定义中。

银行创造货币,是银行经营模式的天然结果,是区分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最大特征。银行作为经营、创造货币的企业,将存款与贷款分离,将储蓄与投资分离,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变成间接关系。

在创造货币这一过程中,银行发放的贷款是一种“记账”的贷款,即所谓的贷款只是在银行系统内作了一个登记,进行了一次无中生有的创造。这种贷款的实质不同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他人的贷款,虽然名称都为“贷款”,但原理和作用是不同的。尽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外贷款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基于借款合同,但其本质是银行存款人之间进行存款转移,这种转移不会创造新存款,这种“贷款”不属于创造的贷款,只是因为外在表现同银行创造的贷款,所以不被区分而被统称为贷款。如集团公司对内部子公司的贷款、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中对融资客户的贷款、信托公司募集信托计划后发放给融资人的贷款,虽然形式和流程上也称为贷款,但从银行的角度,这只是存款的转移,而不是创造。

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存在“庞氏骗局”?

部分学者和机构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是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的主体,其从宏观上严重影响了货币信贷政策,从微观上存在“庞氏骗局”的可能。仔细剖析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过程:

首先,从产品投向看,2010年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主要为从表内转出的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及债券投资品; 2010年以后,根据监管要求,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信贷资产已经停止向表外转出,新增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全部为表外的直接投资。在可以将银行系统内的表内贷款转出表外时,由于转出之前这部分贷款是创造的,那么在转出之后将创造完的贷款用银行的存款资金来承接,表现为银行系统的资产减少、存款不变,即体现为减少创造资产次数的记录,负债中增加存款转移次数的记录,因此整体的货币乘数降低。同时,在中国特有的、控制一定时期内银行系统信贷总量的政策下,银行业可以此通过不停地转表,在固定的放贷额度内多次创造贷款但又不在表内反映创造的次数,这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到一定影响。当停止转表后,银行创造货币的次数和总量被控制,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全部在表外进行,这实质是加速了存款在不同客户之间的转移。因此,在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中,银行已经失去了货币创造的功能,仅仅是加速了货币的流转速度。

其次,从产品募集资金端看,购买理财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公司的企业存款及个人的储蓄存款,将该类企业存款与储蓄存款通过理财产品投资转移至另外不同的企业,依然是存款转移的过程。即使有少量的同业银行购买另一银行的理财产品,且该购买资金主要来源于该同业银行创造的贷款所派生的存款,依然是银行系统内存款之间的转移。该存款在被贷款派生出来之前,已经受到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也已受到货币信贷总量政策的控制。因此,现阶段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完全变为直接融资的手段,失去了货币创造的机理,也就失去了银行的核心功能,自然不再有影子银行的属性。

判断一项业务和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必须考察其是否具有货币创造这一必要条件。不能将所有的资产证券化、质押回购融资、信用中介、银行理财等表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全部归属于影子银行范畴。

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不会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发生,影子银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一是各大银行将创造的贷款转出表外,转给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转出行为,间接扩大了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二是转出的贷款是劣质贷款。在抵押品等措施不足的情况下,放松贷款审核条件,创造出劣质的次级贷款,并进一步刺激多次的再创造和持续转表,转出的是劣质品。三是再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将这种劣质贷款变形成不透明的衍生品,对劣质品进行粉饰,风险被掩盖起来。最终,导致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中大爆发。

相比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中国现阶段影子银行发挥的作用非常微弱,且规模也远远不及目前众多研究报告中估算的数据。原因有三:一是已经不存在转表行为,无法创造货币。二是曾经转出的贷款都是优质的贷款,不属于劣质次级贷款,贷款审核的条件都非常严格。三是中国不存在所谓的衍生品市场,并未将优质的贷款进行包装。

因此可以说,现阶段影子银行的隐患在中国并不明显,中国不会因为影子银行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

上一篇:债市“年初行情”再度应验 下一篇:金银岛捉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