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河县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01:14:31

摘要:指出了梁河县退耕还林的工程自2002~2013年,已经完成12.47万亩。退耕还林工作的实质是走“生态化”建设的道路,以长远的发展性眼光来对该地进行土地植被的改造。根据具体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的短期经济效应低下的特征,以及是否能够保障梁河县目前农户基本的生计需求。

关键词:梁河县;退耕还林;农户;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1005702

1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涵义

“可持续生计”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是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共同提出的报告。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提到行动议程中来,并且提出倡导“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我国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人本主义、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计划”,特别强调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提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主要体现。故此,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也是一种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农村经济产业,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念。在农村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经济建设,以鼓励农户进行其他产业的引进和经营,来减轻贫困的现状。这就是我国针对农村的可持续生计的涵义体现。

2梁河县退耕还林现状分析

2.1梁河县土地以及农户概况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部,其地况的地理位置坐标是东经98°06′~98°31′,北纬24°31′~24°58′,东北与腾冲县交界、东南部与潞西市、龙陵县毗邻,西部与盈江县接壤,西南部与陇川县相连。县地境南北相距49km,东西相邻45km,全县的土地总面积为113770hm2。

梁河县全县一共有45218户,常年居住的人口为155581人。而这其中,农业人口116390人,城镇人口为38183;其城镇化水平为24.7%;人口密集度为133.4人/km2。据调查全县的财政收入在2011年显示为17659万元,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28万元,实际财政收入高于预算的财政收入8031万元。但是其财政一般预算的支出为79839万元,按预算8031万元的实际收入盈余,距离62177万元的支出缺口只是一小部分。其中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为12873万元,占梁河县2011年财政收入的73%。

而梁河县的人口密集程度,仅仅低于整个中国的平均人口密集程度138/km2,所以说梁河县的人群密集程度还是属于较高的。而且梁河县的城镇化水平只有24.7%,其农户务农的人数为116390户,依照数据可以推理,梁河县的人口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生产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结合梁河县的土质状况,其沙漠化的侵蚀程度较高,具体表现为:全县耕地面的为21845hm2,坡耕地面积为9993hm2,其中大于25°坡度的耕地面积为507hm2,16~25°的坡耕面积为5802hm2;6~15°的坡耕面积为3684hm2。流经于境内的大盈江年均输沙量高达427万t,最大的输沙量为2040万t,相对侵蚀模数5085t/km2。针对这样的地境对于农作物的种植要求也是不够理想的,与其在土壤质量不够肥沃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耕种,不如采取“退耕还林”的政策,从土地养护、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经济”,这种生态化的经济产业,把梁河县实行退耕还林的现实意义,推向了一种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路。

2.2梁河县的退耕还林工作进展

梁河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自2002年开展以来,至2013年总共完成的土地植被工程面积为12.47万亩,这其中属于退耕土地还林的面积有1.7万亩;属于荒山、荒地的造林面积为5.1万亩,属于封山育林的面积为3.5万亩,属于巩固的退耕还林面积有2.17万亩。从指标上显示,是100%的达标状况。

梁河县从2002~2013年的退耕还林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造林计划是在于对荒山、荒地的改造,封山育林的措施,是将废弃的土地资源进行植被化的建设,将已有的山林进行投入养护的工程措施。而对于耕地的造林措施也有实施,但是只占20%的占比,这部分农民退还的耕地平均到每家每户,每户所损失的耕地数量占原来所持有的耕地并没有减少太多,所以并没有对农户的经济损失造成太大的影响,并且对于农户的损失政府也根据其退还耕地的面积进行适当的补贴。故此可以推断,梁河县这近10年的退耕还林工作,实施了土地承包制的改革,其承包的条件是对荒山、荒地的植树造林。对于梁河县积极的倡导村民进行土地承包的造林政策,推动了梁河县的植树造林工程进展,是退耕还林的有效措施之一。

据梁河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采取了“土地承包制”和“退耕还林的农户政策”,其中土地承包的造林计划实施情况比较乐观,平均每个行政村的土地承包户数,占据了农户总户数占比的89%~95%之间。

3梁河县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3.1农户“还耕”的需求

梁河县的退耕还林工作针对可持续生计的要求,即在不降低农户的人均GDP,不降低农户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这其中农户的“退耕”是针对于造林用地的“还林”要求。耕地变为育林区,梁河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政府部门考虑到了实现农户“退耕”的可能性。“退耕”的意义针对于农户来说:其一,保持经济来源,也是保持生计的必须手段;其二,保持耕作的日常习性。对于农户来说,每日对土地的耕种和养护是其唯一会使用和可以依靠的劳动生产方式。如果给予其他的工作代替,除非实行大规模的岗前培训,在10年之内让现有务农的农户进行其他劳动工作,是一项比较困难,也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退耕还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如何改革和提升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失去土地的农户,仅仅依靠政府的有限土地补贴费用,是无法保证其长久的生活需求。政府必须大力给予其他产业的投入建设和政策上的支持工作,让大批的务农农户进入到城镇化的生产工作中去,或者推行土地承包的植树造林计划来保证梁河县的正常人均生产收入。

3.2退耕还林工作如何体现“可持续生计”

退耕还林工作,其发展意识来自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退耕,顾名思义就是将农村大量的耕地实行“不予耕种”的政策,将以往耕种的农作物,粮食、蔬菜等给予撤销,换成植被种植,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将耕地变作林地,变更作物的种类就可以实现。然而面对耕地和林地的经济效应来说,耕地的粮食作物每年都有收成,而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是依靠每年耕地的产出量而定。林地一般主要的作用是保护环境,防风固沙,治理土地的荒漠化、贫瘠程度等,一般的植被不作为经济产品进行出售,属于国家的环境治理工作,所以其直接经济收入暂时不如耕地的产出收入高。

梁河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土地从“耕地”变为“林地”,把农民的粮食作物产出经济效益,变成较为缓慢的林地经济效益。从土地的结构上来说,是可行的,也是一种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做法。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农民的种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其原因是林地的经济收效具有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以“退耕还林”的政策保持梁河县农户的“可持续经济收效”是将来工作较为主要的重心。

4结语

梁河县充分的利用了“土地承包制”来完成“退耕还林”的工程计划,这项政策的施行,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由于退耕所带给农户的损失,同时也保证了农户的日常耕作习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实现了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的要求。所以说,退耕还林是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战略,这其中要适时地考虑农户的生活需求,也就是其“可持续生计”的要求。政府所有的工作都建立在如何保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的基础上,其实行的策略才会使得整个地区的建设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蓬涛.基于退耕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与退耕农户生计多样化关系研究[C].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2.

[2] 颜仕宏.景东县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C].2012年云南农业环境保护协会论文集,2012.

[3] 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4] 徐晶,姚志刚.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有关问题的思考[J].

上一篇:浅析如何加强商业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下一篇:西山林场“五采区”植被恢复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