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5 11:57:0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

摘要:本轮金融危机推动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并催生了《巴塞尔协议III》,国际监管改革将作用于国内金融监管以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资本监管是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资本金补充机制是银行资本金来源的基础,《巴塞尔协议III》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变革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与欧美大银行的资本结构差异,得出二者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差距,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在遵守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丰富核心资本、规范利用附属资本、优化资本金结构。

关键词:银行监管;《巴塞尔协议III》;资本金补充;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7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19

一、引言

2010年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7.99万亿元,突破全年7.5万亿元的调控目标,2009年新增贷款规模更是高达9.59万亿元,创十年新高[1]。银行业的巨额信贷投放积累了大量风险资产,由于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投向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信贷资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增大,巨额不良贷款潜在损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难题。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受金融危机后巨额信贷投放影响,2007年起平均资本充足率首度呈现下降趋势。《巴塞尔协议III》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会促使中国银监会采取更为审慎的监管措施,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严重的资本金约束。中国银行业已经开始积极补充资本金以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吸收损失的能力。同时,国际监管规则主要由欧美大银行的操作实践和研究成果构筑而成,我国商业银行跟欧美大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国际监管规则改革中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金约束

《巴塞尔协议III》更加注重商业银行资本金质量,要求各国银行在2015年1月1日之前将一级资本充足率由目前的4%过渡到6%,普通股比例由2%提升至4.5%,并保持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至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出现了200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主要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由2007年的14.02%下降至2010年的10.66%,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25%。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仍较为充足,满足《巴塞尔协议III》监管标准,但是在考虑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约束时,有两点不能忽视。

一是资本充足率除了应用在银行业监管之外,逐渐跟央行的货币政策相协调配套使用,在商业银行贷款增速过快的情况下,银监会可能提高资本充足率来配套央行收缩货币供应量。受国内巨额的信贷投放和国际套利资金涌入的影响,我国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在通胀压力继续存在甚至加剧的环境下,监管部门可能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指标来配合紧缩货币政策,届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压力将会凸显。

二是2009年10月中国银监会颁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为提高商业银行资本金质量并将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对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作了更为谨慎的规定:限制次级债券在银行间的交叉持有;主要商业银行只有在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7%以上才可以发行长期次级债券;长期次级债券占核心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2]。根据银监会的调查,计入商业银行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券大约有51%是银行间相互持有,金额约2000亿元,如果完全执行《通知》的规定,将使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近1%。国际资本监管日趋严格和我国信贷巨额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资本金补充压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的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分为内源融资渠道和外源融资渠道。内源融资补充的是核心资本,主要通过增加留存收益来完成;外源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债务融资补充附属资本。表1是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总体情况。

1.内源融资明显呈上升趋势。利润转增所需的留存收益在会计上等于税后净利润减去支付的股息,是商业银行内源资本的来源[3]。留存收益建立在银行盈利的基础上,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内源融资的空间越大。令内部增长率为SG、净资产收益率为ROE、留存比率为RR,内部增长率近似等于净资产收益率与留存比率之积,SG=ROE*RR。银行在保持资本充足率不变时,风险资产增长一定比例需要资本金相同比例的增长来支持,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资产的可持续增长率越高。盈利能力的增强将使得内源融资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资本金补充的重要来源。

2.2007年以后上市融资大幅下降。上市融资受股市行情的影响较大,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迅速跌至2008年10月1664点。商业银行的上市融资(包括IPO和公开增发)缺少市场环境的支持,是2008年和2009年上市融资占比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政府注资和机构投资不具有可持续性。2008年政府向农业银行注资180亿美元,农行2010年成功上市之后,国有控股的大型银行已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因此在银行体系不出现重大系统性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注资将退出。机构投资主要指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引入需要经过长期的谈判过程,并且其入股比例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4.债务融资中以发行长期次级债券为主。次级债融资占比从2006年的12%升至2009年的32%,次级债券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补充的首要工具,而混合资本债券发行量很少。相对大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更加依赖次级债券,长期次级债券占附属资本比例约为65%。长期次级债券占核心资本比例,工行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北京银行分别约为12%、16%、34%、40%、10%。2009年10月的《关于完善商业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长期次级债券占核心资本比例上限为25%,表示招商银行和深发展已经很难继续通过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也大致如此。

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国际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同欧美大银行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有必要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状况同欧美大银行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采用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值来分析资本金结构,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2007年以后才全部上市,因此选择2007年至2009年的平均值来进行对比分析。危机中欧美大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资产负债表至今尚未完全修复,而我国商业银行受危机的影响较小。为了数据的可比性,对于欧美大银行本文选择危机前2006年末的数据。根据2009年中国银监会的标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可以分为三类:大型商业银行(简称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简称股份制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

由表2可知,2006年末欧美大银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平均值为49.19%,2007年至2009年我国大型银行平均值为27.63%,股份制银行平均值为50.39%,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值为14.83%。欧美大银行资产规模跟我国大型银行相当,因此将两者资本金结构进行比较更有意义。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大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资本金质量较高,不存在创新型资本补充工具。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本需求跟欧美大银行的资本需求是不同的。

1.相对欧美大银行,我国银行业资本质量整体较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差别较大。具体地,大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裕,股份制银行核心资本较低,根据2007年至2009年平均情况来看,三类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占核心资本比例,分别约为28%、50%、18%,危机前汇丰控股和JP摩根该比例分别为43%和41%。

2.我国银行业进行资本金的补充,主要是为了满足业务扩张,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银行业需要建立可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创新资本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4]。欧美大银行由于创新过度,导致资本金质量降低吸收损失的能力下降,需要在去杠杆化的同时平稳补充资本金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资本需求不同将会引起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的方式不同[5]。由欧美大银行的操作实践和研究成本构建的国际监管规则虽然代表着监管的先进水平,但是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的建设始终需要立足自身实际。附属资本少、核心资本充足、无创新资本工具在提高资本金质量的同时也会降低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减弱市场对银行风险的约束作用。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的优化措施

《巴塞尔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大多数国家监管当局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总体看来,一级资本分为基础一级资本和剩余一级资本。基础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公开储备和留存收益;剩余一级资本主要包括非累积永久性优先股等(中国银监会课题组,2010)。 我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由实收资本、公开储备和留存收益构成,没有剩余一级资本。在国际监管规则更加注重资本金质量时,中国银行业在执行新的资本监管标准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完全没有剩余一级资本的劣势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

(一)发展剩余一级资本工具

根据杜邦财务分析法建立净资产收益率跟核心资本充足率之间的联系。令净资产收益率为ROE、总资产收益率为ROA、加权风险权重为RW(Risk Weighted)、总资产为TA(Total Asset)净资产为NE( Net Equity)、净利润为NP(Net Profits)、核心资本为CC(Core Capital)、核心资本充足率为CCAR(Core Capital Adequacy Ratio)、?姿为核心资本中净资产的比例(0

根据(4)式,在?姿、ROA、RW保持稳定时,CCAR跟ROE负相关。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中没有创新型一级资本,即CC=NE,?姿=1。根据2009年主要商业银行CCAR和ROE的数据(见表3),建立两者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拟合系数表明参数拟合效果较好,T统计量显著,CCAR与ROE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185。表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提高,明显降低了银行业的股权收益。

《巴塞尔协议III》更加重视资本质量,抑制资本补充工具的过度创新,主要是基于危机前欧美大银行银行过度创新导致资本金吸收损失能力明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资本金质量高,不存在资本补充工具的过度创新。如果要在不降低股权收益的情况下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应积极发展资本质量高、吸收损失能力强的剩余一级资本。

(二)调整附属资本结构

我国将长期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纳入附属资本分别是在2004年和2005年。

1.三类商业银行核心的资本总额差别巨大。通过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2004年至2010年5家大型银行共补充附属资本4655.6亿元,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补充1608亿元,4家城市商业银行只补充了90亿元。但是三类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总额差别巨大,至2009年附属资本占核心资本比重分别为34.19%、41.52%、16.56%,以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通过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空间受到严重约束。

2.长期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相差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行量,各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只发行了188亿元,远低于长期次级债券6165.6亿元的发行量;二是发行主体,2004年至2010年只有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四家银行发行,大型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都没有涉及。

因此需要改变商业银行在补充附属资本时过多依赖长期次级债券,加大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

五、结论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和资本金结构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提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资本约束同世界一流银行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整体良好,但是未来将面临严峻的资本金约束,需要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二是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但结构层次分明,根据银监会的分类可以分为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中存在两个共同的难题:缺少混合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结合不合理。三是我国银行监管规则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中国的实际之上。《巴塞尔协议III》强调核心资本重要性,抑制资本补充工具的过度创新具有合理性,但中国银行业与欧美银行业的情况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应在满足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核心资本、规范利用附属资本工具、优化资本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课题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二)[J].中国金融,2010(2).

[2]张强,武次冰.资本监管新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2).

[3]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I的新进展[J].中国金融,2010(20)

[5]任若恩.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与教训[J].首席财务官,201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承保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实现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