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09:52:07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当今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兴起,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和保证。这种新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谁掌握了面向对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对世纪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做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

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这两个概念相关联,可以说语文素养是这两者的基础,但同时也和它们有一定的交汇点。过去我们只重视语文素养在语文领域、文化领域中的含义,而忽略了在生活世界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是一门生活化的艺术。之前提出的“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大语文学习”等,其实就是要求在生活世界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观察、理解、表达、交流是生活世界中的语文素养的构成结构,并从这个构成结构表现出其关联性和动态性。

观察作为生活世界重要的方式,它体现了感受――领悟――思考的全过程。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更多地强调“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观察并没有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将观察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观察正是语文素养关联性和动态性的根基,它把语文引向了生活世界,并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涵。

从观察的对象上看,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人文、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景观。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书本知识的教授,而现在教育要向生活开放。从观察的方式上来看,我们要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诗意观察两种方式。科学观察就是要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科学素养的根基;诗意观察则强调感悟,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生活的诗意.培养对于牛活与生命的热爱,这是人文素养的根基。

观察之后形成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产生感受、感悟、思考,并由此形成理解的过程。理解是对生活世界认知的起点,可以说这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环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这三个维度在语文素养中融为一体,关键点是对于生活世界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语文素质的层面。而作为语文素养的一种品质,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还原到生活世界中,进而形成自己对于生活世界的独特理解。

对于生活世界形成的理解,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世界的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于是便要形成表达、交流的素养。表达、交流是赋予语文学习社会化的特征,形成一种交往行动。语文素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塑造思想道德、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意识,增强语文素养在生活世界的应用和拓展。

文化世界中的“语文素养”由语文知识、语文感知、母语情结、文化感悟等几个要素构成。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工具性的语文就体现为一种知识形态,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知识的素养主要需要积累和整合的基本素养,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积累和整合一些文化知识。现行的语文教材,集古今中外文学之精萃,以美的形式、善的内容,寄寓了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它既是传授语文知识的依据,又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教学这些内容,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生活世界中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世界中的语文素养都是宏观上或行为上的体现,而思维世界中的语文素养则是微观上的体现。我们必须自觉地把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思维的培养联系起来。思维世界中的语文素养应当具有感知、想象、情感、认知、创新这五个思维品质。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感觉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完整地把握对象。在具体的经验活动中,感知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它是思维的初始阶段,是最独特的。因此要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这种尊重就要从尊重感知的独特性开始。想象力是人类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想象力是人类科学和艺术的重要源泉。想象力是一切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要条件,是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想象力也是科学思维中的优秀品质,想象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其中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科学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养成,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包括与教师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探索新解的尝试。鼓励学生对教科书发表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力。教师要珍视这种思维品质,不要用成人的理性思维来扼杀这种想象力,让学生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

情感是想象力的原动力。想象力的激发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只有对事物发生情感价值联想,才会驱使人们超越现实,展开想象。强烈的情感对想象起到了滋养和推动作用。想象中也会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体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思维的培养熏陶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习惯的养成。

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因既定的模式而形成定势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有别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和思维主体的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突破定势思维、惯性思维、线性思维、惰性思维、偏见思维等思维模式,从而形成新的思维品质,这些思维品质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一个动态过程。

总之,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为核心结构,以文化世界为实体表现,以生活世界为拓展范围的动态的关联性体系。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体会 下一篇: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