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五年:保险崛起新势力

时间:2022-09-25 07:54:46

阳光五年:保险崛起新势力

2010年7月28日,阳光保险成立第五年。成立于内外资险企蜂拥开业扩张的历史时期,成长于三大保险巨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环境,阳光保险迅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超越早于其成立的71家产、寿险公司,在众多保险企业中脱颖而出。

不懈追求 创阳光速度

2005年7月28日,在经历近一年紧张筹备后,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阳光保险敏锐抓住保险业“国十条”中“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的政策机遇,2007年成立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同年成立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阳光迅速走上集团化之路,跻身国内7大保险集团之一。

建立集团架构、充分整合资源后,阳光保险强势爆发。截至2010年6月30日,阳光保险集团半年保费收入达到130亿。阳光产险市场排名跃居52家产险公司第6位;阳光人寿规模保费和新单期交保费双双跻身市场第8名。短短五年,阳光保险分支机构的数量,从2005年的21家快速增长到2010年6月底的1300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大胆创新 开行业先河

按照行业规律,一家健康经营的产险公司实现盈利的时间通常为3―4年。但阳光产险开业23个月即实现盈利,跳出“产险公司三年亏损怪圈”,并保持年年盈利的记录。原因在于,阳光产险在行业内首创“红黄蓝”独特盈利模式,坚持价值发展的基本原则。并且创新性借鉴寿险生命表概念,孕育出全球首张车险生命表,提升了产险业务的价值。

2008年1月阳光人寿成立时,市场上已有53家寿险公司开展业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阳光人寿在夹缝中开拓市场,期交保费连年创造新设保险公司记录,截至2010年6月末,其期交标准保费13个月继续率高达83.80%,目前已突破10亿元。

阳光人寿异军突起,得益于其自成立起就率先在行业推广的六线并进的营销模式,即在传统的个人营销渠道基础上,同步推进经代渠道、银销个、团销个、电话营销、军官班5个渠道发展个险期交业务,形成六线并进盈利模式。尽管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阳光人寿始终强调期交业务的发展,以及保单继续率等核心品质指标,为其长期价值发展奠定了基础。

管控风险 促长效发展

对于保险企业来说,稳定的投资收益是其稳健经营的支持后台。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保险业平均实现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80%、10.90%、1.91%、6.41%,而阳光保险实现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4.92%、28.89%、7.35%、7.94%,连续四年创造了投资收益率位居行业前列。特别是 2008年和2009年,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尽管投资收益率较2007年有所下降,但仍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同业。2010上半年末,据信息披露数据显示,2010年阳光投资收益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保险企业来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机构数量的增加、人员的扩张,管理的难度和经营风险也都快速增加。阳光保险和同业保险公司一样,都面临此经营难题。

出身监管部门,阳光保险董事长兼总裁张维功始终对风险保持着高度警觉。作为企业掌门人,张维功一再强调,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企业,在追求盈利模式创新的同时,要将防范风险视为保险公司的最大责任。

为此,阳光产险在业内建立了第一家“理赔监察局”,严格杜绝了保险行业“跑、冒、滴、漏”的欺诈风险;在业内率先建立了合规分类管理评价体系,对各分公司实施合规分类管理,企业的内控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文化统领 布阳光之道

在同质化竞争时代,保险企业如何决胜同业,永续经营,其内在动力来自文化。阳光保险的企业文化,既有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原始文化,也有包括公司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核心文化,还有扎实落地的分项文化。先进、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阳光超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阳光保险成立五年之际,一举获得金融业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这个奖项是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崇高荣誉,是对阳光文化的最好肯定。

成立五年,阳光保险坚持将回报社会作为最大的企业责任,积极从事公益事业。2008年3月3日,阳光保险向中国铝业预付雨雪冰冻灾害国内单笔最大保险预付赔款6000万元;2008年5月14日,阳光保险集团向“4.28”胶济铁路遇难者赔付单笔最大保险赔款50万元。“5.12”汶川地震,捐款捐物超过300多万元;青海玉树“4.14”地震,阳光保险集团紧急捐款1000万元。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捐建阳光保险博爱学校13所。2010年,阳光保险还专门成立了阳光保险爱心基金会,让公司的社会公益事业步入系统化、日常化。

上一篇:云南国寿:勇担责任 服务社会 下一篇:人民币跨境结算成为“桥头堡”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