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在“磨课”上下功夫

时间:2022-09-25 04:56:01

语文教师如何在“磨课”上下功夫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从传统课堂转向了新型课堂,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打造出一节语文精品课,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在“磨课”上下功夫。所谓磨课,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仔细打磨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习题。那么,语文教师需要在“磨课”上做好哪些工作呢?

一、 研究文本,打磨教材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文本,深入教材,驾驭教材。教师不能停留于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句段的评析、对字词的赏析上。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更值得我们在语言文字上去玩味、品析、挖掘。教师应该努力去研究文本、挖掘文本,把教材作为艺术品进行打磨。

例如,教学《乡愁》这首诗,我们认真研读发现,诗歌的语言虽然浅显易懂,仔细品味却字字含情,平淡的文字下面涌动着汩汩的情感暗流――亲情、爱情、乡情、爱国情。诗人从“小我”“大我”,把个人情感升华为海峡两岸的中华情。诗歌在时空上构建了一条经纬线,岁月的流逝是经线,物理距离是纬线。诗人通过具体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桥梁”,将人物之间的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

教师在研究文本时,首先要从文章体裁、写作手法、文章主旨等入手;其次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中间某节的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语段或精彩语段;最后在文章的语句或用词用语上进行赏析或深挖含义。此外,还可以根据文章进行相关的拓展练习等。

二、 借鉴“教参”,筛选整合

“教参”并未对文本进行细化,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参的点拨,对文本进行挖掘。例如对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教师要挖掘出:①人的高贵体现在哪些方面?②文章中例举的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读书少女、青年画家等,他们各自高尚在何处?又存在哪些共同特点?③文章中引用阿基米德、欧根蒂尼、王尔德的话,分别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④文章第二段例举了阿基米德的事例说理,又列举了第欧根尼的事例,内容上是否重复?为什么?

例如在《月迹》一文的教学中,在寻找童心童趣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设置一些思考题:

①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印迹?②孩子为何要一次次地寻找月亮?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心理驱使下寻月的?③走近孩子的世界,看看他们有何美妙的想象和发现?④为什么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有那么多有趣的美好的发现和体验?

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比较与鉴赏的能力。例如,对《背影》和《散步》进行赏析与品味;可将《紫藤萝瀑布》与《幽静悲剧》进行比较与鉴赏;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分析。

三、优化流程,追求高效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因此,语文教学流程往往要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在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追求高效的课堂,把优秀课提升为精品课,把传统的教学流程转化为享受艺术与启迪思维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充分研究与分析学情,这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础之一。例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提问、把握教学节奏、安排练习题的梯度等。

其次,教学过程也讲究一定的“起承转合”。

最后,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构建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通过主动的探究和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

在2008年江苏省初中语文质秀课评比中,无锡市杨静老师在《黄河颂》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望(黄河滚滚)―颂(黄河精神)―立(民族之魂)。首先在“起”的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黄河磅礴气势的词句。在“承”的环节,教师让学生找出“哪个词表现了我们与黄河联系紧密?”学生找到“摇篮”一词。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读诗的第三节:“要读出巨人的力量应该抓住哪些词?”学生找出“力量、骄傲、自信”等词语。在“转”的环节,教师提问“作者难道只是为了赞美黄河的精神?”,由此进入“合”的环节,挖掘出黄河的精神实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清晰的流程更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文章内涵的挖掘,对文章主旨的提炼。优化过的流程,让教学过程更顺畅,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语文教师没有精心备课磨课,就没有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玉不琢不成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需要我们对教材精雕细琢,如果每个老师都精心去打磨教材、钻研文本,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优秀课、精品课。

上一篇:“无名”学院何以排到哈佛前面 下一篇:关于人脉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