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5 03:46:16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欺负行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有着严重的危害。个人的心理素质、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存在导致欺负行为发生的不利因素,我们应多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学生的欺负行为发生。

关键词: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因素

学生的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特殊类型的攻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的教授奥维尤斯(Dan Olweus)从受欺负者角度提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负。这些消极行为包括:说难听的话、取笑或叫难听的外号;将他(她)排斥在朋友之外,故意不理他(她);打、踢、推、撞或威胁;散布谣言、散布恶意小纸条以使别的学生不喜欢他(她)等诸如此类的行为[1]。

一、影响学生欺负行为的因素分析

学生欺负行为的发生和持续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其中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心理特征是基础性的原因,而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参与水平、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同伴群体关系、社会中的媒体等因素又会对学生的欺负行为产生影响。

(一)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心理分析

1.欺负者实施欺负行为的原因。第一,欺负者通过欺负行为来满足自己控制别人的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为了在群体中占支配地位,通过控制别人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并从中获得某种愉快的情绪。第二,欺负者通过欺负行为满足自己不合理的物质需要。由于欺负者一些不适当的物质需要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满足,便会通过以直接抢夺或间接的威胁等手段从受欺负者那里获得。第三,欺负者的欺负行为有时是一种获得群体认同的从众行为。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同是青少年的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当其接触到不良的群体并希望被接纳时,便会支持或参与不良群体的欺负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忠诚”。

2.受欺负者受欺负的原因。第一,受欺负者害怕遭到更为严重的报复。受欺负者身体或其他方面存在不利因素,害怕告诉家长或教师后,当教师和家长不在身边时欺负者会对其实施更为严重的报复行为。第二,受欺负者对欺负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受欺负者认识不到欺负行为的稳定性,总是抱有欺负行为停止的幻想,希望通过顺从的行为得到欺负者的同情,从而使欺负行为停止。

(二)影响欺负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欺负行为的影响。第一,父母作为儿童最初的重要他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会给对儿童起示范作用。如果父母常通过攻击性的行为来解决问题,那么儿童就会模仿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第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儿童的行为。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儿童,无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各种要求,那么儿童便容易对自身的行为和需要缺乏正确的认识,只凭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

2.父母对于学生校园生活的参与水平对欺负行为的影响。由于父母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只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学生欺负行为不被注意。当学生欺负没造成严重后果时,父母常常不知情,尤其是间接性欺负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三)影响欺负行为的学校因素分析

1.师生关系对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第一,教师专制式的管理方式会促生学生欺负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教师的行为会成为学生行为的学习对象。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独断的方式简单而有效地实现控制,那么学生就会倾向于学习这种方式来控制别人。另外,教师对于某个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态度。第二,教师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对学生欺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对欺负行为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那么对欺负者来说就会形成一个负强化,有助于防止欺负行为的再次发生。如果教师发现了欺负行为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那么,对于欺负者来说便强化了其欺负行为,对于受欺负者来说就得不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保护,便更倾向于独自承受痛苦。

2.同伴群体对于欺负行为的影响。学生在同伴群体中频繁互动并形成自己的文化。欺负是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群体中的个体在互动中相互强化着群体中他人的行为。第一,不良的同伴群体导致欺负行为的发生和加重。同伴群体的特殊文化和感召力影响着其成员的行为。在不良的同伴群体中,正常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较弱,同时阻碍其习得正常的交往技能,却增加其模仿和习得行为的可能。第二,欺负行为的旁观者的表现也会对欺负行为产生影响。欺负者与同伴间存在着双向相互影响,一方面同伴通过消极观看或积极参与而增强欺负者的行为,另一方面欺负行为本身或欺负者的邀请造成了同伴在欺负情境中的消极不作为或直接参与欺负[2]。因此,在欺负发生的动态机制中,同伴的参与或不作为将会加剧欺负行为,而同伴若能采取积极的行为则将可能减少欺负行为。

(四)影响欺负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

1.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当今信息传播渠道既广泛又缺少监督,电视或网络中传播的不良信息容易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一些电影或电视剧出于商业目的,对暴力行为加以渲染,并且行使暴力行为没有承担应有的后果,以致学生不计后果地进行模仿。另外,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也会诱导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实施。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存在金钱与权力的滥用使得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的不正之风,这也对学生造成影响,使得一些学生凭借家庭的社会背景或者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做事情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完全依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不但促使欺负行为的发生,而且使规范、道德的监督力量减弱。

二、对策及建议

学生欺负行为有着严重的危害性,影响欺负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能实现对学生欺负行为的有效干预。

第一,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培养良好的性格,消除易于欺负他人或者受欺负的心理因素。

第二,家长要深化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提高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关注度。家长要积极和学校保持有效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和行为的引导。另外,家长也要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第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避免对学生群体产生误导,积极提高每位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对于存在的欺负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如:头脑风暴法、质量小组、角色扮演、分忧法和自信心训练等[3]。

第四,规范大众媒体的宣传内容,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不良的信息向青少年传播,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1-25.

[2]纪林芹,张文娟,张文新.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04-109.

[3]裴丽颖,刘肖岑.教师对学校欺负的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1):33-36.

上一篇:儒家德育的原则与方法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价... 下一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堂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