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意义:电影画面里的色彩叙事

时间:2022-09-25 02:43:58

色彩的意义:电影画面里的色彩叙事

[摘 要] 画面是观众理解影片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影不仅是为视觉美感,而且是伴随着认识需求。色彩在促进观众形成清晰具体的认识上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画面表意,即电影叙事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色彩是画面中最容易引起视觉注意的元素,且电影创作者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的方式也较自由。因此,色彩参与影片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不同的方式。本文从叙事时空的构建、作为电影的叙事线索以及参与画面表意三方面,分析了色彩对影片叙事的作用。

[关键词] 电影色彩;视觉;美感

画面是观众理解影片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影不仅是为体验影像构图与色彩配置所构成的视觉美感,而且是伴随着一种认识过程。它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包含着对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电影讲述的是关于人的故事,并通过画面来传达意义。色彩是电影画面的重要语言元素。现代电影艺术中,许多电影创作者的艺术实践使色彩的审美功能不断扩大和深入,成为电影中越来越突出和独特的艺术形象。它不但起着还原现实世界、营造虚拟时空,带给观众以视觉的作用,在画面的意义表达,即电影叙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色彩作用于视觉,能够带给人以直接的情绪体验。色彩与影片情节在观众自发的联觉作用下,而获得了具体、清晰的表意。另一方面,电影创作者对色彩进行恰当的选择、布局与变化处理,结合长短、变焦、运动等各种拍摄方式与蒙太奇的剪辑艺术,进一步赋予了色彩以生命和灵魂,使其成为电影叙事中最活跃的、艺术空间最深广的表意元素之一。本文从叙事时空的构建、作为电影的叙事线索以及参与画面表意三方面,分析了色彩对影片叙事的作用。

电影是现实时空与艺术时空的融合,电影以“假定性”为基础,基于客观景物、人物造型与叙事背景来构建其自身的叙事空间。这个时空在观众看来不但具有表象的真实,也具备逻辑上的真实。但事实上,人眼所看到的是经过电影创作者主观选择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同一景物或人物,以不同的角度、节奏与色彩给予处理,便会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从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与艺术审美特征。因此,出现在大荧幕上的画面,很多看似与真实生活并无二致,但实则却暗含着创作者的艺术理念与特定的主题思想。色彩在现实时空与艺术时空的接驳、融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电影色彩对影片叙事时空的构建不但要展现生活的真实,还要展现逻辑上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共识”,使观众更自然、主动地进入到影片的艺术时空当中。这是影片实现审美价值的最基本条件。陈凯歌的《黄土地》中,创作者以纪录电影的风格展现了陕北农民艰苦的自然环境与闭塞落后的社会生活环境。影片以黄色调为主,辅以红色和黑色。大片的黄土、黄色土坯房、黄色的河水等静态构图占据画面的主体与中心,人物形象被挤压得单薄、渺小。影片开场的婚礼场面中,出现红色的花轿、一身红装的新娘、红色背景下供奉神灵的灰色牌位、棕褐色的拱形木门与窗栏、白底红字的窗花等,都向观众展现出这一历史年代陕北农民的真实生活与社会文化形态,让观众真实可感地体察到影片所展现的艺术时空当中。

波兰斯基的影片《钢琴师》通过人物服装的变化展现出生活的真实。斯皮尔曼隐藏在一幢破旧的大房子的阁楼上。这是德军的一个指挥部。一名军官发现了他。出于对音乐的共同热爱,这名军官暗中予以斯皮尔曼以帮助,在撤退前并将自己的大衣送给了他。此后,钢琴师一直穿着这件大衣抵御严寒。当苏军到来后,主人公身上青灰色的军大衣已经有些褪色并有很多污渍。这些细节很好展现了时空的变化,体现出影片对叙事逻辑真实性的契合。

其次,电影色彩并不能独立完成叙事时空的构建,它需要与其他视觉元素与声音元素相互配合。具有时代与文化标识性的具体场景、人物的造型以及各种声响等,与色彩的结合,不但能使其表意清晰可辨,去除误解与歧义,也能使其与纯色彩相比实现更丰富的意义空间,从而完成一个立体、丰满、充满魅力的光影世界。如,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色彩元素巧妙与其他造型元素相结合,在影片中成功创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西北农村的时空背景。片中巩俐的扮相淳朴,将农村妇女的形象活灵活现展现在镜头前。她翠绿色的头巾,红色格子的大棉袄,深褐色棉裤配合红色大棉鞋,臃肿的曲线配合缤纷的色彩,构成了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而秋菊所在的村子,则是典型的农家院景色。刚下过雪,尖顶的瓦房盖上铺着一层未化的雪,整个村子笼罩在袅袅的炊烟之中。每家每户的房子旁边都有一大垛柴火,赶牛人在村中小路上走过。秋菊家房梁下挂着成串的火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充满了农村味道。牛的哞哞声和鸡的咯咯声混合在一起,一派鸡犬相闻的祥和气象。色彩与场景、人物、声音结合起来,令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农村生活气息。

色彩在电影中有时也起到提供叙事线索的作用。它是影片线索的外化、视觉化,与影片的情节发展相互契合和映衬,共同实现电影情节的展开,预示着情节发展的走向。并且,在现代电影艺术中,色彩首先是单幅画面的色彩呈现,通过对画面进行组接形成场景色彩,再由场景结构出具有统一和谐的色彩基调的影片。[1]因此,色彩对影片叙事的开展是在特定色彩语境中的,通过与“上下文”的色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来实现的。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教师马修来到“池塘之底”学校后,以音乐和关爱让那些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自我的价值和生活的希望。学校森严的气氛、孩童的顽劣性情以及教师们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都在马修的音乐中得到了改变。在表现这一过程中,色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片前半部分呈现给观众的是阴暗、斑驳的墙壁、灰色冰冷的铁门、光秃秃的褐色操场以及白色的积雪等。影片巧妙地将情节发展与季节变化融合在一起。当一切都向好的方向转变时,人们也迎来了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春夏季节。影片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动感的画面节奏呈现出金色的阳光、葱绿的草木以及各色的鲜花,整个校园在歌声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色彩前后的对比,使影片的表意更加清晰、鲜明。

其次,主色调可谓影片最鲜明的视觉化叙事线索。主色调在影片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能够有效地引起观众的视觉注意,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主色调有时与电影情节并行发展,有时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与影片情节形成空间关系上的“错位”,暗示影片的情节走向,并且构成影片叙事上的多层次审美效果,丰富了画面的审美韵味。如电影《苔丝》中,红色是影片中经常出现,并被强调的色彩。红色玫瑰、红色的屋顶、红色的鲜血以及影片最后苔丝鲜红色的裙装。这些色彩在影片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被电影创作者赋予了灾难、死亡与献祭等不同的象征含义。特别是影片最后,苔丝穿着一袭红色的礼服躺在荒野的巨石之上,金红色的晨光穿透云层照耀下来,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阐释了苔丝作为时代牺牲品的悲惨命运。因此,影片不同时间点所出现的红色,对情节发展起到了一种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这些红色尽皆指向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与影片的悲剧性结局,并为其所统摄,成为醒目的叙事线索。

最后,很多影片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走向,叙事线索也并不明晰,色彩在这样的影片中对于形成影片叙事的“凝结核”和基本轮廓有着更加独特的优势。通常,这些影片是以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的各种行为选择或精神世界的复杂变化作为推动影片发展的基本动力。色彩在表现并阐明这些相对抽象性的内容上大有可为。如,北野武的影片《花火》中,导演通过人物服装的变化契合了影片人物精神世界的变化。随着影片情节的开展,气氛逐渐变得紧张、压抑,山田的服装也由蓝色的休闲外套,转变为一套黑色笔挺的西装、白色衬衫与深色的太阳镜。色彩很好地阐释出人物在生活压力之下的心理疲惫和精神压抑,也预示了人物生命走向的变化以及影片悲剧性的结局。

在现代电影中,电影创作者经常运用色彩直接参与画面的表意。一方面,色彩是光线进入人眼后,由眼底视神经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俄国美术理论家、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曾指出,“当你扫视一组色彩时,你有两种感受。首先是一种纯感官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心理体验。”[2]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以不同的情绪体验,对于影片内容的理解起到一定的情绪渲染与心理铺垫作用。

冷的色调可令人沉思,热的色调可激发观众的热情,不同的颜色将调动起观众不同的观影情绪。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片中的色调以灰色为主,暗色调配合影片的悲剧情节,给观众以警醒和反思。影片反映了期间国内外情况,为逃荒的灾民铺设了宏大的背景。灾民在逃荒的过程中,离家越来越远,而天气则越来越冷。灰褐色的土地与白雪焦灼在一起,调和成了影片中解不开的灰色。这灰色,是饥民吃的树皮、草根、柴火的颜色,是日军轰炸下无辜生命的颜色,是看不到希望的饥民空洞的双眼的颜色。灰色犹如压在观众心头的巨石,令观者感到压抑,进而反思产生这场的原因。逃荒的人们满身灰土,棉袄和棉裤都露出了黄白的棉花,灰色的头巾之下,是一张张由饥饿和逃荒导致的蜡黄的、布满灰土的脸。灰暗的色调既暗示了灾民的命运,也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另一方面,色彩直接参与影片的叙事不仅使画面表意更加清晰与完整,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影片内涵,扩展画面表意空间。[3]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色彩绚丽的旗袍成为推动影片叙事的重要元素。苏丽珍的每一件旗袍,都是一种不同的颜色,代表她不同的心情。旗袍与场景巧妙结合在一起,将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暧昧情感,诠释得妥帖自然。片中,当苏丽珍在巷子的屋檐下躲雨时,她穿着紫、红、绿、蓝等绚烂色彩交织在一起的旗袍。周慕云取伞归来,两人在屋檐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提感情。周慕云终于鼓起勇气告诉苏丽珍自己的情感,但苏丽珍的心情就像旗袍的颜色一样纷乱,二人还是没有结果。当周慕云去新加坡后,苏丽珍一袭淡蓝色刺绣花边旗袍,坐在椅子上吸着烟。她给周慕云打通了电话,却不说话,倚在门边的苏丽珍充满蓝色的孤寂,但她却没有勇气说一句话。

综上,画面是电影主要的语言表达手段。观众在观看画面的过程中获得关于影片的主要内容信息,通过“看”来发现画面背后创作者的艺术诉求,发现关于对客观世界、个体生命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看法。色彩是影片画面中最容易引起视觉注意的元素,且电影创作者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的方式也较宽松和自由。因此,色彩在影片中不仅能够承担视觉上的审美功能,也同样可以在影片叙事中承载意义,使影片表意更明晰、更显其风格的独特。

[参考文献]

[1] 徐恩玉.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与艺术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李海娜.浅析色彩对影片叙事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3(03).

[作者简介] 吴侨(1982—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上一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生悲剧 下一篇:失衡是走向毁灭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