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塘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25 12:14:09

外塘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效果分析

摘 要:为检验外塘中华鳖疾病的生态防控效果,该研究选用4口条件相同且相邻的外池塘,分别进行了中华鳖疾病生态防控与常规防控试验,试验周期193d。结果显示:采用生态防控的3口池塘,中华鳖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害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其成活率提升3~6个百分点,净增重量提高10.4%~19.3%,饵料系数下降0.21~0.30,表明生态防控效果优势明显。

关键词: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

中图分类号 S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33-03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sis on 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 of 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 (Pelodiscus sinensis)cultured in pond outside,4 adjacent ponds outside with the same condition were chosed to test ecological control and conventional control experiments of soft shelled turtle for 193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 of 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 was obvious,including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and non infectious disease rat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survival rate increased by 3%~6%,net weight increased by 10.4%~19.3%,the feed coefficient decreased by 0.21~0.30.

Key words:Chinese soft shelled turtle(Pelodiscus sinensis);Disease;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A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我国的常规养殖模式主要有:全程控温养殖、温室+外塘式养殖、外塘大池常温饲养等几种形式[1]。由于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使得养殖水环境急剧恶化,加之不配套的饲养管理,种质的下降,以及不健全的病害防控措施,导致养殖过程中鳖类疾病频发[2]。近年来,各地为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中华鳖养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的实施[3],又创新发展了鱼、虾、鳖多品种混养、稻田(莲田、茭白田和葡萄园)养殖等模式[4],促进了中华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外塘中华鳖生态养殖和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是中华鳖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国内现有很多关于外塘生态或仿生态甲鱼养殖试验报道[5-6],而有关甲鱼疾病生态防控技术效果对比分析的报告尚少见。为此,本研究采用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与常规疾病防控技术进行对照试验,旨为验证2种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优劣,为甲鱼养殖企业从事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试验条件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选取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相邻4个外塘,面积均为1000m2,进行中华鳖养殖。其中:采用常规养殖与管理方式池塘为对照池,其他3个池均设计为生态养殖与病害生态防控试验池。除下列特别指出不同布置和操作外,4个外塘其他条件与方法均一致,试验饲养周期为2016年5月30日至12月10日。

1.2 外塘条件 土底,淤泥约25cm厚,池深1.5m,平均水位1.2m;每池防逃设施为水泥护坡和防逃墙;水源为地下水,进水是水泵通过pvc管道进入池塘,污水经下水道先排入沉淀池,再流入专用污水处理沟,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后再循环;设4个晒背台,每个10m2,13块网状食台,每个4m2。

1.3 清塘和培水

1.3.1 清塘 清理池中垃圾,进水10cm深,用生石灰

2250kg/hm2均匀泼洒。

1.3.2 培水 清塘7d后进满水,水温>25℃时,水体自然肥;若仍不肥的池子,则追施豆粕450kg/hm2均匀抛洒1次(或施用速效氨基酸30kg/hm2)。

1.4 放养 甲鱼品种来源于喜佳公司多年选育、抗病力强、自繁的中华鳖,放养情况见表1。

1.5 投饲管理 全程使用幼甲鱼料(喜佳公司专用料)。试验1~3池每隔10d后,连续3d投喂人工配制料(鱼肉+蔬菜、瓜果),对照池则无。饲料投喂主要根据水温确定。5月份早期,气温>20℃时,上午10:00左右喂1餐。气温>25℃以上时,早上06:00,下午05:00点各喂1餐。到了9月份,气温

1.6 病害防控方法

1.6.1 生态防控措施 试验池1~3号水面均种植水生植物(凤眼莲等),占水面1/3;微生物制剂的定期使用,采用调水宝(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15kg/hm2+速效生物底改先锋(公司同上)30kg/hm2全池泼洒;水质较差时,先使用速效生物底改先锋30kg/hm2,第二天再使用调水宝60kg/hm2;水质破坏严重时,适当换水,再使用生物制剂万士芽孢原粉(安徽万士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全池泼洒,用量为7.5~15kg/hm2。生物制剂在消毒剂使用大于3d后方使用。每天用拌料王(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按日粮量的1%~1.5%拌料内服,护理肠道,排除外界毒素、解除应激及代谢障碍类疾病,提高其免疫力。根据气温的高低,水质的好坏控制外塘水位。

1.6.2 常规防控措施 每天巡塘,及时发现病情;甲鱼吃食异常和水质突变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每月换水1~2次;小剂量定期使用消毒剂漂白粉2.0g/m2等进行水体消毒,一般每15d使用1次,但高温季节,每7d全池泼洒1次,二类药物者交替使用;每10d后连续3d内服抗生素类药物防控疾病。

1.6.3 疾病治疗方法 有病死鳖的池塘,采取减食或停食;查明具体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生态防控措施的池塘,尽可能选择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或中草药配合温和型消毒剂使用,待甲鱼病情好转3d之后,池塘将进行补菌培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池成品产出情况 由表2可知:试验1~3池比对照池中华鳖成活率分别提高了3、4、6个百分点,说明采用甲鱼病害生态防控措施的试验池比常规防控技术的对照池,其池内甲鱼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有所降低,而甲鱼净增重量却分别提高了19.4%、15.6%、10.3%,饵料系数分别下降了0.30、0.25、0.21。表1、表2结合分析可知:试验1池放养规格较小(0.80±0.03kg/只),试验3池放养规格较大(1.20±0.04kg/只),二者甲鱼放养重量相同,放养总重量也相同,但试验1池的中华鳖放养密度大于试验3池,在相同的生态防控措施条件下,最终成品鱼产出中,前者比后者多产出中华鳖216kg,其他鱼少产出8kg,表明:同一池内的中华鳖与其他鱼之间的生长是互受影响的,同时,随甲鱼放养密度的增大,发病率不断增加,成活率略呈现下降趋势。

2.2 不同防控技术的外塘甲鱼发病情况 由表3可知:试验1~3池塘中华鳖吃食的稳定性均较好,鲜有肠胃炎类或营养代谢障碍类疾病发生,而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等传染性病害也并不常见。原因可能与试验1~3号池塘中常用拌料王类生态制剂内服相关,它促进了食物在甲鱼体内的充分分解和消化吸收,同时提升了甲鱼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池塘水面设置放养部分水生植物,具有一定水质自净功能,且常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和尽可能使用中草药剂治病等生态防控措施,有助于池塘水体内浮游生物的稳定,使外塘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获得保障,从而减少了因水质恶化或甲鱼消化障碍所引起的病害几率。

3 讨论与结论

3.1 甲鱼养殖模式与发病率 甲鱼发病的原因是甲鱼机体、环境和病原体3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时由于养殖池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7];本试验中,外塘中华鳖疾病采用了生态防控技术,从水质微生物调控、营养均衡投喂、疾病定期绿色给药等技术环节上与常规防控方式比较,更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因而池塘中甲鱼疾病发病率下降是必然。无论甲鱼养殖何种模式,减少各类病害的发病率,重在保证甲鱼养殖系统生态平衡,强化人工调节,而人工调节内容主要体现在优化系统生态环境和科学饲喂上[8]。本试验中如增加配置增氧设备,保证水体中充足溶氧,有效降解有毒物质,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减少应激反应,则甲鱼疾病发病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而池塘养殖经济效益还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3.2 生态防控水质处理技术 生态防控应遵循“抗激为主、抗感染为辅”的指导原则[9],因此,环境友好的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尤为关键。首先,应大力推广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水产疫苗、中草药、生物渔药等无公害绿色渔药的合理使用;其次,将铜离子发生装置、过氧化氢、臭氧等新型水体消毒方法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进行应用[10]。当前甲鱼生产实际中,利用常用水质改良剂,单一方法难以达到养殖废水无害化[11],本研究中采用生态的多种方法综合处理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疾病防控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推荐为今后甲鱼养殖水质处理的有效途径或方式。

3.3 生态甲鱼品质 有研究指出:仿生态鳖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温室鳖,另外不同性别的鳖营养成分价值也不同,雌鳖的水分、蛋白、氨基酸部分种类较雄鳖含量高[12]。仿生态鳖由于采用的是非控温式的大面积养殖池,低密度的绿色养殖模式,鳖是在模拟自然环境中,从而可以获得最大限度地生长和生理需求;而温室恒温养殖,缩短了饲养周期,养殖密度高,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常采用多种药物防治疾病,养殖出的甲鱼,其营养价值、口感显然不如仿生态鳖,尚且还有药物残留的可能。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技术包括药物、免疫、生态与综合防控等[13],只有免疫、生态防控技术,才能真正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4 结论 外塘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比常规防控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生态及效益方面的优势。将此项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推广,将能快速推动我国中华鳖产业朝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上前行。

致谢:感谢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宁场长,安徽省鳖类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员王芬、张静二位同志在本研究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春光.浙江甲鱼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J].科学养鱼,2015,1:1-2.

[2]桂琳,王晓清.甲鱼疾病现状及研究进展[J].湖南饲料,2014,1:19-21.

[3]GB/T 26876-2011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4]张建人,杨芳.甲鱼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水产,2014,7:22-25.

[5]李进村,刘其芝,童厚广,等.甲鱼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效果研究[J].科学养鱼,2011,7:30-31.

[6]夏建海,范武江,王晓清,等.中华鳖原生态养殖技术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3,40(2):110-112.

[7]何义进,金武,张铁辉,等.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几种主要疾病的控制技术[J].科学养鱼,2015,1:58-60.

[8]张廷军,杨振才.甲鱼养殖系统的特点与甲鱼疾病[J].福建水产,1999,3(1):81-85.

[9]成南,唐玉华.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J].江西饲料,2014,4:24-26.

[10]王维新,张弼.水产动物疾病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33-5538,5560.

[11]周冬仁,罗毅志,叶雪平,等.几种常用水质改良剂处理中华鳖养殖废水效果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2:268,270.

[12]何蓉,谢晶,黄硕琳,等.中华鳖在温室养殖、仿生态养殖条件下的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13,34(13):234-238.

[13]曾令兵.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学养鱼,2010,3:1-3.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Using Altern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in For... 下一篇:多肉植物繁殖与室内环境美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