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时间:2022-09-25 11:58:58

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桥梁转体施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建桥方式,它的运用使得桥梁工程建设更加科学,桥梁能够承载更重的负荷。传统的桥梁转体技术主要在山区小何、小涧里建造拱桥,而现代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可以运用在山谷、大河的桥梁建造中,其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探究其施工的特点和关键技术的运用,最后展望其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桥梁 施工转体技术 发展现状

引言

在桥梁建设中,转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建桥的范围,可以弥补施工条件的不足。在横跨大江大河的桥梁设计中,转体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将桥梁分成两个半跨,当施工完成时可以将跨合拢,是建造大吨级桥梁运用的施工技术。桥梁转体施工是这样一种施工方法,它根据滑道摩擦小的特点,在完成浇筑后,通过转体就位。桥梁转体可以分为水平转体法和竖直转体法,这是因为转动平面的差异。在我国桥梁建设中,桥梁转体技术运用广泛,桥梁建筑比较多。

一、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四川省就采用了转体方法建设桥梁,从那以后,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开始大量研究。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大跨度的桥梁发展,在80年代实验成功了四川省的无平衡重转体施工方法。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的斜拉桥和刚构桥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表现在跨线桥的施工上。我国桥梁转体技术无论是在斜拉桥还是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应用方面,都很广泛。从地区分布来看,使用转体施工方法较多的是在我国西南各省。很多高速公路的跨桥建设都采用了转体施工方法,主要目的是减少对铁路、公路的影响。

二、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特点

1、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优点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运用在桥梁建设中有很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减少了建设成本。桥梁转体是利用桥梁本身的结构来做支撑,可以避免在河道上建设管架,降低钢管等材料的投入成本。其次,有利于确保施工安全。桥梁转体施工主要是采取岸边陆地作业的方式,避免了水上作业的危险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再者,将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控制好,能把握桥梁的外观和质量。而转体施工技术的简单方便的优点,将实际施工周期缩短,提高了施工的经济效益[1]。

2、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缺点

桥梁转体技术在施工时,有些工艺会比较复杂,这将扩大土建施工的难度。此外,转体施工在结构上不够稳定,这主要是由于转体施工采用比较轻型的结构,导致结构失稳。

三、桥梁转体施工的关键技术

1、球铰的设计与施工

在桥梁建设中,实现其转体施工的关键是球铰,如果桥梁要达到过万的吨位,就必须采用钢制球铰,这是由钢制球铰强度高、摩擦小的优点决定的。然而混凝土球铰比钢制球铰价格低很多,具有很大的发展和推广优势[2]。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是把握球铰球面的精准度,正确运用钢制球铰和混凝土球铰。

2、转动系统的布置

转动设备是施工进行的主要要素之一,转动系统主要有牵引系统、防过转及微调系统、测量系统等组成。为了实现大动力、稳定性高的目标,转动牵引系统通常应该用全液压、自动和连续运行系统,在牵引所安装固定之后,应该注意防电、防潮、防湿,以保证使用期间的安全。微系统的调整主要是让转体能够继续运动,之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相关参数。测量系统主要是提供转体数据,提高结构的精准度。

3、转体的稳定性控制

桥梁转体施工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对转动体的倾覆稳定性的控制和拱肋屈曲稳定性的控制。转体施工过程中,当施工支架拆除时,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自平衡或者配重平衡。当转体施工的桥梁达到承载万吨大体积重量时,测试转体前对转动体的不平衡部分可以有效确保转体过程中的安全。拱肋的稳定是转体施工中又以强调的问题,为了方便施工,通常会采用薄壁结构,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可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计算和施工监控来确保拱肋的稳定性。

四、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桥梁施工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现在,我国的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得到迅猛发展[3]。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桥梁建筑的也急剧增加,对于当前大规模施工的前提下,我国的桥梁施工技术仍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结语:

转体施工技术比传统的桥梁施工方法有更多的优点,紧随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大体积吨位的桥梁建筑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对桥梁建设的投入也会加大,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还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程飞, 张琪峰, 王景全. 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铁道标准设计, 2011 (6): 67-71.

[2] 谭子书. 桥梁转体施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 37(3): 90-91.

[3] 胡素敏. 桥梁转体施工方法及发展应用[J]. 交通世界, 2008 (1): 129-131.

上一篇:血清肌钙蛋白T、BNP和hs―CRP在急性非ST段抬高... 下一篇:320例老年病人门诊输液的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