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团 幸福港湾

时间:2022-09-25 11:02:20

心理社团 幸福港湾

【摘 要】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普遍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由班主任兼职。而班主任一般主任着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因为时间和精力方面有限,要做到普遍性和深入性存在一定的约束。创设心理社团,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知心朋友”的角色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招募心理委员、开展社团培训、融入伙伴团体、提交棘手问题、充实社团活动等方面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幸福港湾。

【关 键 词】 小学;社团;新途径;心理健康

如今的小学生活丰富多彩,随之而来的烦恼事却层出不穷。小学阶段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由于师资配备等原因,大多是由班主任兼职。班主任一方面要任主学科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处理班中的各项琐事,时间和精力等都得不到保障。即使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对一些所谓的“问题生”进行一味地说教或者直面地谈心可能会起到一时的育人效果,但很多时候只能是短时效应,没有真正将“问题”迎刃而解,有时甚至还会起到逆反作用。而孩子身边的同伴是在校接触时间最长,又有着同龄人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的对象。很多时候,一些“不开心”就能在与伙伴们的游戏、活动、聊天中缓解。这就需要发挥能当“知心朋友”的学生同伴的积极作用,因而在校园中成立心理社团是个有效的举措。

一、招募心理委员,组建心理社团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大摇篮,为使心理社团的成员更具代表性和基层性,在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中,各设定一名人缘好又乐于助人的孩子作为心理委员,把这些孩子召集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特定的心理活动团体。

在招募心理委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与重视。笔者本着协助班主任营造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培养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小助手的角度出发,向每个班级发出“邀请函”,让班主任在班集体中挑选出既能担当工作重任,又能协助班级管理的得力小助手。当然,前提条件是这名小干部应该是个“乐于助人”又有“好人缘”的热心人,而且要善于沟通、阳光友善。果然,“邀请函”一发出,来社团里报名的人就络绎不绝,特别是有个别学生还是以个人名义来参加报名的。最终,笔者还是尊重班主任的建议,将四~六年级每班推荐的2名心理委员编入社团组织,同时,因个别热心者的强烈要求,又特别招募了几名个高年级的学生。

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笔者根据年级、性别等特点,将社团成员分成六个小组,并通过自荐和推荐,确定了心理社团的团长以及每个小组的阳光联络员。

二、开展社团培训,掌握沟通技巧

很多社团成员参加活动抱着一份“助人”的心态而来,但却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在社团活动中,笔者告诉孩子们成为心理社团的成员是一项光荣而又快乐的事,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收获最大的回报就是快乐,这种助人助己的行为也是我们心理社团的活动宗旨。

在培训活动中,除了强调心理社团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如保密性、尊重性等原则外, 笔者还重点从如何当好一个受人欢迎的心理委员着手,分阶段进行了沟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工作。

(一)双向沟通,让倾听更有艺术

结合学员们的年龄特点,在社团活动中,通过话剧表演《明明的烦恼》、人生AB剧《我该怎样和他说》等形式,让孩子们谈谈如果你在向别人诉苦时遇到别人不感兴趣、漠不关心、因忙碌借故推搪拒之门外、热心不断插嘴这样的对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让孩子们明白自然的眼神接触、配合内容专注的表情、身体面向说话者、适度简短的语言等才是正确的倾听技巧。

通过深入的体验,让孩子们明白与人沟通是项双向的活动,要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心理委员,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而这种倾听的能力,既是一种尊重人的态度,也是一种可以训练的、十分有效的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倾听技巧,将会拥有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好的人缘。

(二)换位思考,使胸怀更趋豁达

作为心理委员,要比其他同学更懂得理解别人。因此,笔者在社团活动中经常用情境再现、“如果我是他”等方式和孩子们交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被人误解时,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作为心理委员又应该如何去理解他、关爱他?在一次次的培训中,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心情,学会在用心聆听他人倾诉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及时帮助他人舒缓不良情绪。

平时,在社团活动中,笔者经常讲些心灵小故事,如《天堂和地狱》《老婆婆的心事》等,让孩子们通过了解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心情和做法,明白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更多时候,笔者把平时在校园中搜集到的一些孩子的烦心事,设计成情境剧的形式,让社团成员们自导自演,用孩子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来解读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体验其小小人生的百种滋味。

三、融入伙伴团体,乐做知心朋友

社团成员集中活动仅仅体现在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内,而心理委员们更多的时间是和同伴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因此,笔者提醒孩子们,要带着一颗助人之心,与人交往。平时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及时关注同学们的一些表现,特别是反常言行。并能运用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去解决一些同学间的烦恼事,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或困难,可以及时找班主任或心理社团老师帮忙。

对于一些同学间的小别扭、情绪的不稳定、浪费时间等问题,都能通过孩子的独特方式解决。在一次社团活动的交流反馈中,有个四年级的心理委员说:“我们班有个A同学,我发现她经常愁眉苦脸,有一次,居然仅仅是因为丢了一支水笔。当时,我就马上把我刚买的新水笔借给了她,还给她讲了我们社团活动课中讲过的《让失去变得可爱》的小故事。A同学后来跟我说,水笔丢了还可以买支新的,可能捡到的人还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呢……”“对,对,我们班也有这样的同学,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不爱说话,我也主动去找他聊过天,但没有你的方法好!”“看来,讲故事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以后也要把学到的好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听!”……听着孩子们的成功尝试,我及时地进行了肯定,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孩子运用合理的方法加入更多的帮扶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得出的处事“小窍门”能发挥真正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些个人不能解决的难题,社团成员们也能处理得当,及时学会向班主任寻求帮助,以便更自然地融入班级团体中。有个六年级的心理委员特别热心,发现班级中的一名同学成绩退步了,想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补习功课却遭到拒绝。于是,心理委员主动找班主任反映难题。通过班主任的个别谈心,发现那个同学内心是很希望得到同学的帮助的,但又考虑到班中只为他一个人补课觉得很难为情。于是,在班主任的安排下,给全班50个孩子分成了25个互助互勉小组,并且制定了奋斗目标和奖励措施。当然,在无痕中,班主任有意把心理委员和那个同学分在了同一小组,让两个孩子都能如愿以偿。不久,受帮扶的同学学习进步明显,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了许多。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班级的“助人乐”风靡一时,这让班主任颇为欣慰,也让心理委员在班中大受欢迎,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知心朋友”。

四、提交棘手问题,寻求社团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心理委员们在助人过程中有所成功,但也难免受到了挫折,如“我跟需要关注的同学接触不多,难以主动去关注他。”“我已努力关心他了,但他意识不了自己需要帮助,拒绝我的关注。”“虽然他需要关心,但是他是我讨厌的人,全班同学也都不喜欢他,所以我不想去关注他。”等等个人行为问题上的困难。此时,笔者会在社团活动中,让其他孩子针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说说平时碰到此类情况自己是怎么处理和解决的。于是,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纠正同学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误解;有的说与同学多交流,建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还有的说从当事人周边的同学了解,如果自己不去帮助他,可以让其他人去帮助他……通过社团成员们来自一线的经验交流,让“工作”有困扰的孩子学到了不少沟通技巧,增强了其助人的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实在是特别棘手的问题,如脾气暴躁、行为控制力差、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等,笔(下转19页)(上接16页)者建议心理委员们向班主任求助,甚至通过心理委员把相应的孩子邀请到社团中来做客,让其在心理委员的带动下,参与心理小游戏,进行必要的物理宣泄,玩玩“沙盘游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朋友来社团参与小型的团体辅导课,梳理亲子间的问题现状,通过沟通、交流、游戏体验等,改善紧张的亲子关系。

五、充实社团活动,共建幸福港湾

心理社团是营造快乐和幸福的港湾,平时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制造快乐的阵地。因此,笔者经常找寻一些心灵小故事、人生哲学话题等,让孩子们通过故事、事例的讲解和角色的扮演,在体验和明辨中学会成长。同时,在各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下,笔者也经常安排心理委员到各班级中,特别是低段班级中进行心灵小故事的演讲与沟通技巧的演示等活动。

为了解决更多孩子的烦恼问题,在阳光心理社团门口,笔者专门设立了一只“悄悄话”信箱,告诉全校孩子如果需要回信的话一定要写清楚班级、姓名等重要信息,心理社团一定会及时回复来信的,同时,也一定会做好保密工作的。于是,“悄悄话”栏目也成了社团工作的主阵地,更成了其他孩子的最爱。每天中午12∶30,阳光联络员就会按时打开信箱,根据年级和书信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将信件交到社团指导老师手中,老师再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回复任务的分派。初始阶段,主要由年段小组共同探讨相应年级的问题解决方案,最终经指导老师审定后,再进行书面回复。渐渐地,每个心理委员已经能独立回复一些“小困惑”了。心理社团的孩子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学会和掌握了为人处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快乐了别人,更快乐了自己。

学校中的心理委员,作为老师管理班集体的得力小助手,是必不可少的班级核心力量,更是深受同伴们喜爱的“知心朋友”。心理社团,是心理委员成长的幸福乐园,也是每个孩子发挥“正能量”的幸福港湾。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幸福的“港湾”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葛文辉. 同伴心理辅导实务[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2] 李力红. 青少年心理学[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

上一篇:良好书写终身受益 下一篇:中原住宅和地名中的阴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