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10:49:18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摘要: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迸发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本文九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培养 数学 兴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一语道破了学习规律的真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正是由于这一点,能使学生清晰地感知新知识,产生愉快的情绪,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迸发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何等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下方面着手:

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懂,及时排除学习障碍

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主要是由于他学不懂或碰到的困难长期无法解决,这又反过来影响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兴趣”与“学不懂”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及时排除他们的学习困难,就十分必要。决定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是求知欲,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艰深难懂,枯燥无味,高不可攀的念头,必然会导致回避数学课,不接触数学读物的自闭行为,这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全班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及时排出他们的自信心入手,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树立“学生个个都聪明,数学一定能学好”的观点。这就要求老师认真备课。备课应注意,备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教学目标要定合理、造度,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可行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手段对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数学是现实的,充满智慧和人人都能体会,引导学习了解、体会、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在掌握知识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要学会用恰当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在课堂中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寓教于乐。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丰宣多采,学生基础千差万别,所以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学生实际而随之改变,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根本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其所思,有所求。呆板、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挫伤学习数学学习的兴趣;反之,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师生在课堂上配合协调,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堂活动,促使学生不只是“听数学”,而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手脑并用。

三、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的兴趣应当是数学教师的第一需要,但兴趣不是抽象存在的,而应表现为对数知识的积极追求。这种追求能带来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即:兴趣和数学知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著名数学家波得亚曾指出:“如果教师厌烦数学,那么全班也肯定厌烦数学。”“如果这门功课不能使你感兴趣,你就不要去教它。”前苏联学者柯尔莫哥的洛夫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对于中学数学的教师,……真正能把数学教好的,只是那些对数学热爱,并且把数学看成活生生的,发展着的科学的人。”

在当前的中学里,的确存在一些并不喜欢数学的教师,他们上课不受学生欢迎,延缓了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些教师应努力钻研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责任感等方面来逐步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四、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

学生克服一定困难而获得成功时,便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情境。

例如,课堂练习题的编排保持一定的梯度使学生不致因梯度太大而无从着手。如果让学生在黑板上做,较易的题请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做,较难的题请成绩好些的同学做,使他们都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后获得相应的成功。课堂提问也应该如此安排。鼓励学生的进步,即使只有微小的进步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并得到承认。当然,批评有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使用时应特别慎重。批评不当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个失了自尊心的学生是极难教育的。

五、创设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在某个问题上引起学生突然警觉,产生强烈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 在讲分解因式:“x-xy+y ”时,有意板书为:

原式去掉系数的分母得:

原式=x2C2xy + y2=(xCy)2

这是教师针对学生把分解因式的恒等变形与解方程的方法混淆而设计的。在黑板上一写出,首先引起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注意,继而引起全班的注意,而间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创设引起学生争议的情境

学生之间的讨论或争论、辩论,既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辩明是非,也能促使学生主动思索,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一些处于学生模糊观念区域内的情境,促使学生展开争论。

例1, 对于题目:“计算(-2)”给出下列三种不同算法;

原式4==8

原式=[(2)]=[-2]=-8

原式=[(-2)]=[]

由于三个结果不同,必然引起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分指数运算统一于正整指数运算法则时底数a≥0规定的认识。

例2、给出两道题的解法:

(1)方程kx2-(2k+1)x+k=0 有两个不等实根,求k的范围。

略解:= (2k +1)2-4k・k>0,解得k>-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2-1)x2+2(m+2)x+1=0,其中m为实数,当m为何值时,方程有实数根。

略解:=[2(m+2)]2-4(m2-1)×1≥0,解得m≥- 但m2-1≠0,m≠±1

m的范围应当是m≥-,且m≠±1

由于两题的解法都有错(第一题忽视了二次系数k≠0;第二题正好错在计论了二次项系数为零的情形),通过比较发现错得“很有趣”,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七、注意数学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数学高度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特点,使人容易误认为数学是纯演绎的严肃科学,似乎与“生动性”没有联系。

的确,数学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不应当是对数学教学语言的主要要求。如果我们在做到准确、精练、明白、符合语法的同时,也能使教学语言生动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不更好吗?

事实上,数学的抽象是在数学具体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离不开客观世界的众多对象。抽象和具体相结合,是数教学的重要原则。在这样的结合中,数学的生动性就有实现的可能。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比如讲“直线”时,除了用“拉直的线”“一张纸的折痕”描述直线的形象,还可进一步做如下的描述“黑板的边缘(教师指着黑板的下沿)是直线的形象,它可以向两方无限地延伸(教师指靠窗户的一方),它穿过墙壁和校园,穿过城市,穿过山川和河流,穿过大气层,直至星球之意而无穷无尽,”直线本是不定义的原始概念,教学时通过具体形象和语言描述阐明其特征。教师运了的生动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把直线及其无限性描述得淋漓尽至,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语言及方法的生动性,是不容易做到的,做到也往往是局部的。而现代数教学应当“快教学”,即使是局部的,点滴的,也努力去做。学生兴趣”。“丁尔升先生曾经指出:“……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方法,是用数学的威力和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不能满足于利用某些有趣的事例或游戏去引起学生的兴趣。”

八、渗透教育内容

(一)在起始课教学中的渗透

许多学生看完电视,读完小说,都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人物事件讲得栩栩如生。但对数学上的一个定理,一条法则,一组公式都写不出来,说不清,做起题来更不知如何入手。从这个现象中使我得到启发,学生学习不好,不全是智力问题,这和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肯不功夫有关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起始课教学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把握好这个环节。数学源于现实世界,又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处不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数学的用处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海湾战争,打的就是一场数学摸拟战。要让学生看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重性。

(二)在平时教学中渗透

厨师做菜,离开佐料,也就做不出味道鲜美可口的好菜。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数学趣事,典型趣题,引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可做到较好的教学效。如“勾股定理的产生导致了一个数学派的解体”“费尔玛定理好比一只金鸡。”常用对数的发明,使数学家的寿命延长了一倍”等等。

(三)在美育中渗透

数学不仅以其抽象、精确、广泛的特性走进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百科之道,而且还是一门美的学科。如方程组x+y=18xy=12具有典型的简单美,由于两个未知数可以互换,所以又具有对称美,更精采的是它的解也是对称的。因些可以说,本题简单美,对称美,巧妙美于一体。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还可以陶治情操,形成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观点,增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九、开展课外活动

数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社会实践服务。它是我们前辈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得到满足。同时又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尝试问题解决,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每位老师引起重视,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进行教学,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这习氛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思想和学习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2002年第六期,陈开立《培养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

2、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张一民《中学数学教法研究》

上一篇:浅谈乡村小学英语教学 下一篇: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