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的原则探析

时间:2022-09-25 09:48:12

师生沟通的原则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师生沟通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师生沟通的接纳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和适时原则。

[关键词]师生 沟通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6-02

师生沟通是指教师与孩子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使师生双方通达的过程,是联系师生间情感的纽带。师生间有效的沟通,是在师生双方共同遵循一定沟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社会化的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任何行为活动都应在一定的界限内进行,不足或过度都是不对的,师生沟通也不例外。国内外学者对师生沟通的方法及效果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应遵循原则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师生沟通中应遵循的接纳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和适时原则进行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接纳原则

所谓接纳即接受,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的态度,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一)价值

师生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得到孩子的信任,才能达到好的沟通效果,因此,接纳对师生沟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1.接纳是沟通的前提。教师与孩子之间只有先相互接纳,才能有共同的语言。

无条件的接纳,向孩子表达你的爱,让孩子懂得不论他们的言行举止如何,不管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多么的失败,老师都会始终如一地爱他们。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真正地被接纳,感受到安全时,孩子才会说出一切。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机会去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因此,接纳是沟通的前提。

2.接纳有利于师生间情感的建立。“接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培养了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更加愿意敞开自己,在你和孩子间建立起更多的信任。”

教师的无条件接纳对孩子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接纳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信任与爱。生活在接纳中的孩子,胸怀宽广,接纳是相互的,教师接纳孩子,孩子才愿意接纳教师。教师的信任与爱,加强了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师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还应注意理解和宽容。

(二)注意问题

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需要尽可能地理解和宽容孩子。

1.理解。当一个人感到没有被接纳时,他内心的叛逆会以各种形式爆发出来。每个人都渴望被接纳,尤其是孩子。

当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理解时,教师却没能及时给予,孩子有可能会故意惹是生非,会在你眼皮底下做一些能引起注意的事,或是其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标准,无论教师是否理解这些,教师都应先接纳他们,在接纳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这些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以免造成师生沟通障碍。

教师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沟通,哪怕只是一个眼神,都会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当然,理解孩子需要时间,那么就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孩子吧。

2.宽容。宽容是允许孩子身上存在带有孩子气的一些活动,承认孩子作为人应该有权利有自己的各种情感与幻想。

作为教师应有宽大的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孩子的缺点,不要总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生活在数落与责备中,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人都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何况是孩子。

宽容可以给孩子带来广阔的空间,增强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因此,不论你是否理解孩子,都希望你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以促进师生间的沟通。

以上谈论了接纳原则,现在来谈一谈平等原则。

二、平等原则

所谓平等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的相等的待遇。

(一)价值

平等沟通是师生沟通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平等是师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将孩子看做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信赖、相互支持,才能有沟通的话题。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完整的人,教师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把孩子当成附属品。倘若教师将孩子看成是附属品,是教师业绩的考验,那么,孩子将变成一个工具,从而失去自我,影响师生间的情感;教师若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用平等的心来对待孩子,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师生沟通,因此,平等是沟通的基础。

2.平等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蒙台梭利认为“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同时,‘独立’也是成长的必备条件”。

孩子一天天长大,自然而然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渴望变成大人。请每位教师了解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愿意向大人请教,在沟通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师不仅要将孩子看做是独立个体,还要注意与孩子心理上的平等。

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也是平等原则应注意的问题。由于成人与孩子的身高存在差异,因此,在与孩子沟通时要蹲下身来,以便让两人的眼睛能够平视,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与教师沟通。

师生沟通中不仅要遵循接纳、平等原则,还应遵循尊重原则。

三、尊重原则

所谓尊重指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权利等)。这里是指尊重孩子的个性及年龄特征。

(一)价值

尊重在师生沟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尊重原则是沟通的基本保障,可让孩子敢于表达,增强自信心。

1.尊重是沟通的基本保障。教师是否能够尊重孩子,会直接影响到师生沟通能否顺利进行。

沟通中,师生的尊重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师生沟通的进程,并且会激发孩子与教师沟通的欲望,调动孩子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且要尊重其年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师生沟通的顺利进行。

2.尊重能使孩子敢于表达,增强自信心。孩子正处于语言、思维的学习阶段,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他们渴望表达,但由于缺少经验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教师要充分体会孩子的痛苦,不打断孩子的讲话,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并努力细听,对孩子的话表示感兴趣,同时,还可以边听边帮腔,表示“你说的话我听懂了,你要说得是……”,孩子一但认为自己的讲话被教师接受了,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师生沟通中尊重是至关重要的,想做到真正的尊重,要注意以下问题。

(二)注意问题

美国女权运动的领导者斯坦姆在康涅狄格河畔进行环保考察时发现一只巨大的乌龟在离河很远的路上爬行,显然它已经爬了好长一段距离,还在继续向前爬行,而且随时都有被汽车轧死的可能。斯坦姆费尽了力气想把大乌龟弄回河里,大乌龟总是愤怒的想咬她。当她就要把大乌龟弄到河里时,一位地球学家走过来说:“你知道为了在路边的泥土里产卵,乌龟爬上公路要花一个月的时间,结果你却把它推回河里,你能不能听听乌龟的意见呢?”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别人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要求他人。孩子虽然还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情感,但他们也同样需要被人尊重,作为教师更应给予孩子应有的自由与尊重。因此,教师在沟通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及年龄特征。

1.尊重孩子的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下面我从尊重其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两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1)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包括需要、兴趣等,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如果教师不能从心理上真正地尊重孩子,总是高高在上随意批评或敷衍,教师与孩子是不可能沟通的。只有了解孩子的各种需要,教师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与父母沟通,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困难。

(2)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另一发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尊重孩子的能力,用孩子易懂的话与其进行沟通,以增强自信心。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与其他心理特点相比有更大的稳定性。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教师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注重孩子性格的培养,针对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人而宜,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教师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还应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

2.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本质、典型的心理特征。

教师与孩子沟通时应考虑孩子的个性及年龄特征,不要故意贬低孩子或将其与他人相比较,否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无能的感受,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适时原则也是沟通中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四、适时原则

所谓适时即适合时宜,不太早也不太晚。即与孩子沟通时,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把握沟通的时机。

(一)价值

适时是沟通的关键,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掌握好分寸,才有成功的希望。与孩子沟通时,也同样需要把握时机,掌握分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用这一原则时,教师应注意营造和谐的环境,把握沟通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二)注意问题

1.营造和谐的环境。孩子由于年龄小,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在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爱;在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平和的心态。”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一个充满真爱平等相待的班集体,在这样的班级中成长的孩子心态较平稳,容易沟通。

沟通讲求效率,怎样才能使亲子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时机是十分重要的。

2.把握沟通时机。什么“时机”才能达到沟通效果呢?下面这些沟通时机教师应好好把握。(1)新开学时孩子都会有一种新的感觉,产生一种新的意识、新的动力,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与其沟通,并给予鼓励,会有好的效果。(2)当孩子受到表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时,孩子就信心十足,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时,教师在鼓励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具体明确的要求,孩子便会欣然接受,并为之而努力。(3)孩子有时会遇到挫折或失败,这时教师不应一味地训斥,而是帮助孩子寻找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让孩子走出“困境”,得到心灵上的安慰。(4)有集体活动或孩子对某事感兴趣时,教师要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孩子对此事更大的兴趣,促进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

教师要从尊重孩子个性、年龄特征出发,接纳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教师要为孩子创造和谐、轻松的环境,让孩子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向教师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培养师生间和谐情感,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2]徐汉林编著.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第一版)[M].海豚出版社,2004年1月.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上一篇: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下一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