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质量问题

时间:2022-09-25 09:42:12

浅谈混凝土质量问题

摘要:混凝土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水利、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交通等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决定建筑物的安全,且对建筑物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整个工程中,应高度重视混凝土的质量,对于确保混凝土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问题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混凝土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水利等大型工程建筑中,在结构中起着承担荷载的作用。混凝土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在许多工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混凝土存在蜂窝、麻面、露筋、尺寸偏差、裂缝、强度偏低等诸多质量问题,轻则影响美观,严重者则有损结构的安全。

1、表面缺陷

1.1、蜂窝、麻面

蜂窝的现象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散,无强度状态。麻面的现象是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防治的主要措施是:

(1)认真设计、配合比严格控制,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以及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2)使模板的表面保持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混凝土在浇灌之前,应浇水使其保持湿润,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并涂刷脱模剂,模板缝隙,用腻子、油毡纸等堵严,模板支撑情况应随时检查防止漏浆;模板应选用长效的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浇灌下料应分层,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振捣时间要适中不可过振。平板振捣器在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为保证上下混凝土良好结合,使用插入式振动棒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2cm以上。

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

(5)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1.2、孔洞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浇筑采用细石混凝土,使模板上充满混凝土,并振捣仔细;

(2)应在两侧对预埋铁件、预留孔洞处同时下料,应在侧面加开浇灌口下部浇筑进而下料;封好模板首先要振捣密实,继续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

(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防止漏振。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混凝土表面与振捣棒垂直或成40°~45°斜向角振捣。应均匀排列插点,可采用交错式或行列式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漏振或过振。振捣器操作时应快插慢拔。

(4)砂石中混有粘土块、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1.3、松顶

一般酥松表面在混凝土含水量多,塌落度大,浇注到上半部分时,所产生的泌水未能及时排尽,终凝后形成浮浆,表面较浅的酥松,可将酥松脱落部分凿去,洗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2、外形尺寸偏差

外形尺寸偏差的现象为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整体歪斜,轴线位移。防治的主要措施是:

(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

(2)模板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支柱和支撑必须在坚实的土层上,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结构不发生过量下沉,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位移或倾斜。

(3)下料高度不大于2m,随时观察模板情况,发现变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进行修整加固。

(4)振捣混凝土时,不得冲击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防止模板产生变形或预埋位移或脱落。

(5)浇筑混凝土前对结构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核对。

3、内部疵病

3.1、匀质性差,强度达不到

(1)水泥应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并应加强水泥防潮工作,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取样送至相关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并按试验结果的强度等级使用。

(2)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及时测量砂、石含水率并扣除用水量。

(4)混凝土应按顺序加料、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均匀。

3.2、保护性能不良

(1)混凝土施工形成的表面缺陷应及时仔细进行修补,并应确保修补质量。

(2)钢筋混凝土中掺加氯盐量(按无水状态计算)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1%,并宜同时掺加亚硝酸钠阻锈剂,其与氯盐的掺量比例为1∶1。

(3)在高湿度空气环境中使用的结构、处于水位升降部位和经常受水淋的结构、与含有酸碱或硫酸盐等侵蚀性介质相接触的结构以及靠近直流和高压电源的结构,不得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掺加氯盐。

(4)结构在冬季施工配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以提高早期强度防止受冻。并对混凝土进行蓄热保温或加热养护,直至达到40%设计强度等级。

4、裂缝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材料成型裂缝,是由非受力变形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二是结构型裂缝,是由外荷载引起的。与施工关系比较密切的原因主要为材料型裂缝,其主要包括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化学反应以及温度裂缝引起的裂缝。

4.1、干缩裂缝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或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而出现干缩裂缝。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使其产生了干缩裂缝。

4.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间,由于表面失水比较快产生了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大风或干燥酷热的天气时才出现,裂缝互不连贯,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较长的裂缝可达2~3m,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强度很小或几乎没有强度,或者混凝土由于终凝时间不够长而强度很小时,较大风力或受高温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

4.3、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地区或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的混凝土结构中。在浇筑混凝土后,水化凝结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方量较大,因此大量的水化热会产生,在混凝土内部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并且不易散发,内部温度急剧上升,同时,混凝土表面由于散热较快,内外温差较大,较大的温差造成外部与内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会在混凝土的表面产生拉应力,在混凝土强度未完全增长时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这种裂缝常常会发生。

4.4、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钢筋锈蚀。因为混凝土在搅拌均匀后同时会出现一些碱性离子,某些骨料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并与这些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出现混凝土膨胀开裂、酥松。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针对上述几种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主要是:

(1)调整水泥品种,尽量选用中热或低热水泥。如选用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或中热硅酸盐水泥,在掺加粉煤灰或泵送剂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2)对调整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或在水泥用量不变的基础上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

(3)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等来降低水化热,减少水泥用量。

(4)在夏季浇筑,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通常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进行对浇筑混凝土的温度降温。同时应用湿草袋覆盖管道进行降温,以降低入模温度。

(5)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应和结构尺寸成正比,即如果混凝土的结构尺寸越大,其温度应力也就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

(6)改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10%或节约水泥5%,并进能降低水化热和减少裂缝的出现。

(7)在混凝土浇筑后,一定要注意洒水养护,并用湿润的草袋、塑料薄膜等覆盖,养护时间适当延长(尤其在低温天气)。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做好保温措施,防止寒潮的袭击。

结语

混凝土以其承载力大、和耐久性好、可模性强、日常养护费用低等优点广泛应用,并在各类工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施工中严格把好每一道关,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出现,减少成品的返修率,降低工程成本,增加项目利润。

参考文献

[1]张义,李书帆,姜明月,庄显峰,朱文斌.浅谈混凝土质量缺陷的控制措施[J]. 河南建材,2013,02:140-141.

[2]席晓鹏,孙秉华.浅谈混凝土质量问题防治措施[J].青海交通科技,2011,04:50-51.

[3]王海龙.混凝土质量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对策[J].工程与建设,2006,01:72-73+78.

上一篇:探讨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设计补强 下一篇:地下室结构优化设计的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