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旺斯:从彼得·梅尔到都德

时间:2022-09-25 07:37:05

2007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作品散见《诗刊》《民族文学》《山花》《花溪》《中国诗歌》《新诗》《中国诗人》等,有作品获奖和入选多个选本,著有诗集《疼痛》。

很多人对普罗旺斯最早的印象缘于英国作家彼得・梅尔。1990年,51岁的彼得・梅尔以他在普罗旺斯3年的生活为素材,写下《普罗旺斯的一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本轻松随意的日记体散文集甫一出版便好评如潮,被译成40种文字,畅销全球。

彼得・梅尔早年曾在纽约广告界打拼多年,攒下不菲家资后成功转型成为专职作家,这种优渥的背景让他即使从喧嚣的大都会移居到相对安静的普罗旺斯乡间,文字中仍然处处显露现代都市生活的印记。他笔下的普罗旺斯幽静闲适之余,不乏别墅、红酒、香车、派对、美食。很明显,彼得・梅尔虽然向往隐居生活,但他同样眷恋活色生香的现代物质生活。这种混合着精神追求和物质欲望气息的生活态度,中国古话叫“大隐隐于市”,今人则称之为“小资”。彼得・梅尔也因无意中树立起一个精神标杆,而当仁不让地被冠名为“小资教父”。

倘若因此就把普罗旺斯当作小资圣地,那么我们或许就会错过另一种形象的普罗旺斯。1866年,一个22岁的法国青年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册子的前言是一份房屋买卖契约,上面认真地记述了一座风力磨坊的破旧失修景象,然后写道:“尽管该产业的状况如上所述,但先生声称,此磨坊正合他意,他可以以此作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自愿承担一切后果。”这位青年先生,就是法国未来的文学家阿尔封斯・都德。

年轻的都德把他的小册子定名为《磨坊文札》。这是一本看似普通的散文和故事集,里面记录的无非是都德在普罗旺斯乡间的生活和见闻。但如果仔细翻阅《磨坊文札》,你就会发现,这本小书文字迷人、精确,字里行间挥发着压制不住的才情,其细腻而充盈饱满的感官表现张力似乎只有后世的俄国天才作家伊凡・蒲宁方能与之媲美,后者因“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与彼得・梅尔笔下那个空气中充满迷迭香、烤羊排、红酒和薰衣草香味的度假圣地不同,都德笔下19世纪中叶的普罗旺斯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乡村,那里居民淳朴甚至略显粗俗,地貌粗犷而有层次感,处处充满自然界那种原始神秘的宁静诗意。

“夜幕已经降临。只有一丝夕阳还残留在山巅之上。如果你有在迷人的星空下过夜的经验,你当然知道,正当人们熟睡的时候,在夜的一片寂静之中,一个神秘的世界就开始活动了……”都德敏锐纤细的神经末梢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独特感官之门,这个世界,绸缎般的静谧之下有精灵似的跃动;林木幽暗,然而身后却是漫天繁星。“我时而这样想象:星星中那最秀丽最灿烂的一颗,因为迷了路,而停落在我的肩上睡觉。”

和当代不同,19世纪的法国,打猎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属享受,贫苦家庭出身的都德不仅喜欢打猎,更喜欢和当地牧民、猎人们在一起――

“最美好的时刻是黄昏,此时,猎人即将回营,风也停息下来了。我走出屋外,一轮红日冉冉下沉,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不久,传来一大阵踢踏声,声势浩大,如漫天骤雨,成千上万只绵羊,由牧人吆喝着,猎狗护卫着,惊恐而无序地朝羊圈拥去,纷乱的脚步声与紧促的喘气声闹成一片。紧跟在羊群之后,是我所熟悉的脚步声与欢笑声。顿时,草屋充满了欢声笑语,生气盎然,一片热闹。枝叶藤蔓燃起了熊熊大火……最后看守人站起身,点燃他的提灯,沉重的脚步声很快消失在黑夜中。”

“我来狩猎的时候,正当太阳落山之际,渐渐微弱的阳光投射在水中,池塘闪闪发亮,映照在水里的暗淡天空,也从灰色变成了纯银色。我喜爱这种水的气息,喜爱芦苇丛中那些昆虫的神秘O@声,那些细长叶片摇曳时的簌簌声。月亮这静夜之侣,浑圆盈满,正冉冉升起。第一缕月光清晰地照射在我身旁,然后,一缕缕又渐次远照……此时,整个池泽地带已如同白昼。”

喜好旅行的朋友最大的遗憾往往是,走遍千山万水,再难见到那种未受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美景。那些广袤壮丽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宁静湿地、淳朴率性的古老民族……这一切其实未曾远离我们,它们都尘封在书架的最高处,静静等待我们去唤醒,在某一个铺满金色天鹅绒般柔和阳光的午后,或是细雨轻洒梧桐的子夜。

卢国斌,男,福建省福州市人。喜欢读书写作,已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上一篇:我喜爱的三个画家 下一篇:浅析李克利诗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