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理论课突出“因专业施教”的方法与路径

时间:2022-09-25 06:55:44

高职思政理论课突出“因专业施教”的方法与路径

摘要: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因材施教的相关理论入手,在总结分析该院校6个二级学院、28个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素质基础差异、个性特征差异、专业差别的基础上探讨因专业施教的方法,从而解决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乐学、善学、学有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人文素质;专业差别;因专业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个性差异,教师要从中找出方法,对各类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因专业施教”就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化认识,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大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及生涯情况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财务会计类、商务贸易类、经营管理类、应用语言类、计算机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等六大类28个高职专业。

本院按高考录取及分数线的分类来划分,即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其录取分数线有较大差别。

2010年,浙江高职单招财会类和外贸类批次线300分以上,文秘类和建筑类旅游服务类批次线在267-287之间,但是计算机类批次线却只有220分。而具体到2010年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文史类(浙江省)录取分数线318分,理工类录取分数线是298分。本院2010年高职首轮投档线,财会类专业是421分,商务贸易类专业是417分,计算机信息类专业220分。计算机信息类与财会类和商务贸易类投档分数相差了209分,相差五成多。

可见,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不同专业”的最大制约点在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和进入大学后学习特性的差异以及专业中学生性别比例的差异。因此,以三大类专业为主,与我院六大类专业结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入学人文素养基础,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能为思政课的教学找到基本一致的起点,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及其对学习思政课的影响

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同一内容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效果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例如,我们实践教学中有一项是参观西溪湿地博物馆。这一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建设。西溪湿地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博物馆通过逼真的复原,让自然生态与人文交融,可以得到形象的认知。因此我们没有选择通常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而是利用本校的地理优势,选择了参观西溪湿地公园这一实践主题。调查结果表明,工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对这一实践教学的感受是不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两个工科专业只有65%的学生认为这一实践教学形式“较好”或者“好”,“没感觉”的学生人数高达15%;而在“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管理学科专业,有91%的学生认为这一实践教学形式“较好”或者“好”,只有1名学生认为“没感觉”。造成这一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专业培养方向及学生人文素养不同的问题。“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要求,口语表达能力高于另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因此,他们有浓厚的参观兴趣,并沿途做好笔记为观后感的写作积累素材,为完成这一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而另两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兴趣不大,所学专业与此联系也不大,并且大多是工科生写作基础差等原因导致难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也就更谈不上有好的实践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这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要远远高于另外两个工科专业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实践方案紧紧扣住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回答“你为什么愿意参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时,92%的学生选择答案是能有效促进专业学习。

三、因专业施教的具体方法与路径

以上调查表明,思政课不同专业学生在完成同一实践教学内容时,实践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所表达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差异,乃至专业分类班级中性别比例对思政课教学也会带来一定影响。鉴于此,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开展因专业施教将有利于改进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1.突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有机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本着“三服务”即服务浙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宗旨,课堂讲授以理论够用为度,教师随时收集大量信息与案例,努力做到“常讲常新”。主要体现在“两新”;一是内容新,即将基本原理赋予时代特色。二是案例新,除一些经典案例外,讲课中重点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突出时效性。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课程讲授重难点以及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市场意识、团队合作、法律精神等的培养有所侧重,针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需求开展教学。如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思政课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侧重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以及讲原则、公道办事等能力。

2.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浙江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民营经济发展占半壁江山。浙江私民营经济的名声,源自于浙江企业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用他们的话来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为了创业,敢冒风险,勇闯天下,干人们不愿干的事,赚人们不愿赚的钱。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职业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追求成功的拼搏。所以,他们无论到哪里,都能够生根、发展。此外,民营企业家在社会及政治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也发挥很大。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从祖辈身上汲取营养,以此为榜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此外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让旅游管理、文秘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制作PPT来体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己家乡的新变化,从而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3.思政课教学方案设计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统一。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主要的是“施教”,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成果。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一方面要建立在对多数人都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对各专业学生又要能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尊重个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的放失,教学才有较强的针对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长,进行组织提问、小活动、讨论、辩论、作品朗诵和演讲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理论知识。比如,对于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我们会侧重开展诚信教育。软件专业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制作PPT活动来讨论“伟人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成长”、“改革开放与我家乡的变化”,利用他们对计算机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时也锻炼了该专业学生欠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文秘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她们文科背景,课堂中多开展辩论“大学生谈恋爱、结婚生子是否超越人生发展阶段”和演讲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活动。

总之,通过以上本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因专业施教的一些尝试,期望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不同专业学生乐学、善学、学有实效的问题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社强,陆伟华,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差异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研究之五[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10).

[2] 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罗展鸿,潘献奎.论专业、性别差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06,(2).

上一篇:浅析二外日语教育 下一篇: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