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校服产品质量状况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25 06:10:52

广东省校服产品质量状况及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从校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角度,分析了广东省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以及导致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校服产品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提高校服产品质量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校服;监督抽查;质量状况;质量问题

1 引言

校服是指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制式服装,通常分为休闲服式、制服式和运动装式三大类。校服是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个性特征的标志,统一校服穿着不仅有利于教学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自律性和团队意识[1]。

广东省校服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广东省现有在校中小学生超过1700万,且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穿着校服。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校服的款式和面料也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我国学生校服的款式还是比较单一,各年龄段在款式结构上差异不大。而且由于校服一般是学校统一为学生定制,由学校统一采购,而每个学校的需求量也不会太大,因此到目前为止,生产校服的大型企业和知名的校服品牌较少,大部分的校服生产企业为中、小型企业。

由于校服是生产企业通过学校直接向学生销售,一般不用进入市场,所以在流通领域难以进行监管。企业生产的学生校服只要得到学校的认可,即可完成销售,而学校对校服的质量也只能从外观和做工上给予评判,对其内在质量问题却无法判断。学生作为直接消费者对学校订购的校服质量状况如何也无法判断。因此,及时掌握广东省校服产品的质量状况及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提高政府部门校服监管的有效性、提升广东省校服产品质量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广东省校服产品质量状况

校服作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着装,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近年来校服产品的质量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为保护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提升校服产品质量水平,广东省质监局连续多年组织了针对广东省中小学生校服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工作。总的来看,广东省中小学生校服产品质量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近5年来的抽查合格率均保持在90%以上。近5年广东省中小学生校服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比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近5年广东省校服抽查情况比较

从发现的问题来看,广东省校服产品存在的问题包括标识、纤维成分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pH值及使用性能指标等,其中纤维成分含量是校服产品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近3年抽查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项数均位居首位。此外,2014年抽查还出现了重要安全项目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合格情况,这是近5年来首次发现该项目不合格。近5年广东省中小学生校服产品抽查各检验项目不合格情况见表1所示。

3 质量问题分析

从上述分析的情况可知,广东省校服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纤维成分含量标注不符合标准要求或实测结果与标称值不相符;二是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及pH值等主要安全指标超标;三是色牢度、缝口纰裂程度以及后裆缝接缝强力等使用性能指标不合格。下面对各类问题具体分析。

3.1 纤维成分含量

纤维成分含量是校服产品的重要品质指标,其不仅是决定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保证校服穿着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从抽查检验的情况来看,校服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测值与明示值的偏差超出标准允差范围;二是实测的纤维组分与标注不相符;三是实测结果不符合明示标准的某些特殊要求(如DB44/T 883―2011《广东省学生服质量技术规范》规定非直接接触皮肤类机织学生服合格品的纤维素纤维和/或天然蛋白质纤维含量≥20%[2]);四是未分别标注不同面料的纤维成分含量,见表2所示。

导致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有:第一,企业未采取有效的检验措施明确纤维的成分和含量,仅依据供货商提供的数据或根据经验随意标注;第二,不同批次或不同部位面料的纤维成分含量可能会不同,企业为节省检测费用,仅对部分批次或某个部位的纤维成分含量进行检验;第三,企业对纤维含量标注要求及某些产品标准的特殊要求不了解;另外,校服的纤维成分多为棉和聚酯纤维混纺,如果企业为提高产品的价格,故意标高棉纤维的含量,则可能导致其纤维含量实测结果与明示值的偏差超出标准允许的范围。

3.2 主要安全指标

近几年的校服产品监督抽查中,每年都有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及pH值等主要安全指标不合格情况出现。

甲醛含量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是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指标。甲醛作为反应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纺织整理助剂中,如树脂整理剂、固色剂、柔软剂、阻燃剂、粘合剂等,甲醛含量超标会对人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产生强烈刺激,造成呼吸系统伤害,并引发各种炎症。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又名禁用偶氮染料,该类染料主要用于面、辅料的染色和印花。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于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要求是“禁用”,实际检测中,产品如检出致癌芳香胺的含量超过20mg/kg,则属于不合格。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已能够做到对这两个项目严格把关,但也有少数企业可能会忽视对某些配料或印花等部位的检验,导致产品不合格。如:2011年抽查发现的甲醛含量不合格产品,出现不合格的部位是衣领;2014年抽查发现的校服胸前商标印花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图2为校服不合格样品示例。

图2 不合格样品示例

pH值是考核纺织服装产品酸碱度的指标。人体皮肤呈弱酸性,以防止病菌的侵入,因此纺织服装产品的pH值在弱酸性和中性之间有利于保护人体皮肤健康。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皮肤的表面平衡,引起皮肤过敏或诱发感染。从抽查反映的情况来看,pH值不合格的校服产品,其pH值检验结果大多偏碱性,这主要是由于校服所用面料大多为纯棉或是含棉的面料,此类面料一般在碱性条件下或使用碱性整理剂进行前处理和染色,如果未能严格按照工艺条件进行水洗、中和处理,或水洗、中和处理不充分,都可能会导致产品pH值偏碱性。

3.3 使用性能指标

色牢度、缝口纰裂程度和后裆缝接缝强力等使用性能指标不合格情况在校服监督抽查中也较为常见。色牢度是指染色纺织品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纺织品上的染料经各种因素作用(如日晒、水洗、汗浸、摩擦等)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色牢度差的纺织产品遇到水、汗渍、日晒或摩擦时,染料容易脱落和褪色,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脱落的染料分子或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健康。校服色牢度不合格与其采用的面料质量密切相关,如果面料染色时使用了劣质染料、染色工艺控制不当、染色后水洗不充分或者后整理不到位等,都可能会造成面料色牢度不过关,而校服生产企业采购面料时如未按相应标准对所采购面料的色牢度进行严格把关,则会导致校服成品色牢度不合格。

缝口纰裂程度是指服装的接缝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后缝口脱开的程度。校服缝口纰裂程度不合格可能会导致其接缝部位在穿、脱及使用过程中形成较大的裂缝,甚至接缝完全裂开,不仅会影响美观,也会严重影响耐用性。缝口纰裂程度不合格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面料质量不过关,如结构较为疏松、强力不足等;二是缝制工艺不合理,如针距密度不足、缝纫方式不当等。

后裆缝接缝强力用于考核裤子后裆接缝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其反映了裤子的耐用性能。后裆缝接缝强力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使用的缝纫线强度过低或是缝纫方式不当、针距密度不足等。

4 建议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强原料检验,严把原料质量关

目前校服存在的上述问题均与原料质量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原料验货制度,通过对原料送检,有条件的也可通过自检,严把原料质量关;同时,应加强对服装配辅料、印花、绣花等的检验,严格按标准要求对配辅料、印花、绣花等部位的质量进行把关。

4.2 加强标准知识学习,及时掌握标准的最新动态

企业应主动学习和掌握校服相关标准知识及要求,根据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参加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途径,了解校服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具体改进措施,并及时掌握标准的最新动态。

4.3 加强对参加校服招标企业的资质把关

建议有关部门在对中小学生校服质量问题的控制上,可提前介入,在招标阶段就设法较全面地掌握校服生产厂家产品的质量状况。同时,加强对参加校服招标生产企业的资质把关,对于连续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建议取消其参与招标的资格。

4.4 加强对原料质量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积极发挥质量监督部门的作用,针对原料质量对校服成品的质量影响较大的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原料的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原料的质量,减少不合格的原料流向生产企业,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付丽娜,徐青青.国内中小学生校服的现状及分析[J].纺织科学研究,2006,18(4):25-26.

[2] DB 44/T 883―2011 广东省学生服质量技术规范[S].

[作者单位:国家纺织品服装服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

上一篇:纺服产业:“新常态”下的“度量衡” 下一篇:基于生态视野的环境艺术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