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及其意义

时间:2022-09-25 05:30:16

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及其意义

【摘要】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定义,是一个人本的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由时间,以人为本,现实意义

一、引言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我们今天在谈论人口老龄化给日本带来发展的停滞,实际上就体现了“人”作为生产力主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社会人之所以强调经济发展最终也是为自我的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国家倡导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有科学依据的。事实上,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中就有所体现。可以说,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之一。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二、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

1.自由时间的界定。马克思对于自由时间的定义,是一个人本的概念。自由时间,就是指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具体而言,自由时间就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自由时间实际上是人生命存在的内在需要。由于有了自由时间,人才能成为一种“积极存在”,一种能动的、主体的存在。人不同于动物的生存活动,是由于人通过自由时间可以把自己的活动变为意识的对象,创造出生命价值,从而超越自然生命,称之为“人”。人类只有充分地占有并支配这种自由时间,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2.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辩证关系

(1)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在量上的对立性。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在量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一天的时间总量是固定的。人不可能在一昼夜中处于持续劳动的状态。除去劳动时间,剩下的是非劳动时间。由于满足生理的需要,人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吃饭、睡觉、穿衣等,这是非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说,自由时间等于时间总量减去劳动时间,再减去非自由支配的时间。

(2)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在质上的促进性。劳动时间是自由时间的基础。当剩余劳动创造出剩余产品时,表明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成员不再需要花费全部的时间来创造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也就是说,有多余的时间留给人们从事自己的事情。因此,社会剩余时间和剩余劳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由时间的获得创造了物质前提。

人在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辩证过程中不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节约劳动时间,实现生产力发展,也给自己扩大自由发展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作为物质生产者存活,沦为生产的工具,这种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绝对对立出现在阶级社会里,使人失去了本性。

三、马克思自由时间的“异化”

在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所提倡的自由时间存在严重的异化。马克思曾写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之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末,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还不如。……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资本家为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毫无顾忌的占用工人的自由时间,而即使在少的可怜的自由时间里,工人们也大多是无所事事,或浪费在酒店里。另一方面,资本家宁愿把时间大把的花费在阳光海滩或是灯红酒绿的享受上,也不愿挤出丁点的时间投入技艺的创新或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中。

无论是工人的自由时间被资本家所窃取(当然这是主要部分),还是资本家与工人缺乏发展的意识,都体现了对自由时间的异化。马克思把目光投向这些“不自由”的人,尤其是被剥夺自由时间的劳苦大众,处处体现着人道主义的关怀。马克思呼唤人本质的复归,通过批判旧世界而发现了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把生命价值作为劳动的目的,把自由时间作为幸福的享受。自由时间代替劳动时间成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人才能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四、自由时间理论中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1.自由时间为人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自由时间为人的发展腾出了新的活动和创造空间,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人通过主体的、能动的积极实践,使人的活动不断分化,由物质领域分化出精神领域,由生产活动分化出社交活动……人的活动领域的扩大产生出新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可见,自由时间给人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并创造了手段。自由时间越多,人的发展空间越大。

2.以人为本,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强调劳动对人的本质发挥有重要的作用,个人通过劳动证明自己的才能,获得财富。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尊重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劳动者自主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消除自由时间的异化和低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新阶段,自由时间异化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对自由时间的利用依然处于低效率状态。例如,一些企业用相对较高的加班工资吸引职工主动加班;一部分低收入人群选择提早退休;还有些人闲暇时打牌,无所事事等,甚至还有赌博,参加迷信活动等行为发生。这些表明普通群众缺乏发展概念,政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没有得到贯彻实施。所以应该加强对人们自由时间观念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远离不文明的、有害的生活方式。同时政府应当进行闲暇教育,鼓励劳动者发挥个人才能;建立免费的休闲活动中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慧敏,李和平.马克思时间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理论学刊,2011(8)

[2]余静.马克思自由时间范畴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3]于俊文.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1)

上一篇:基于基本医疗保险视角下双向转诊制度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考政治复习中应注重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