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时代:中国农业“走出去”方能有效避免冲击

时间:2022-09-25 04:40:33

自贸区时代:中国农业“走出去”方能有效避免冲击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农业产业合作将从最初的“小打小闹”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随着“零关税”等措施的落实,中国也将在农业领域面临新的竞争与挑战,相关专家学者认为,只有深层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业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行农业“走出去”战略,才能避免农业相关产业发展遭受较大冲击,从而实现农业领域发展“共赢”。

自贸区建设带给中国农业发展诸多冲击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不仅相关农业产业将受到东盟国家优势产业的冲击,农产品零关税也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近十几年来,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量增长低于进口,从1996年至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从1998年的6.9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2.6亿美元,增长近1倍。2008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达138.1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45.8亿美元,进口92.3亿美元,贸易逆差46.5亿美元,东盟10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之一。

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农立夫认为,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后,东盟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几个在传统农业方面占有优势的农业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势必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农业贸易中的逆差,将会对我国南方几个省份的热带作物和谷物、棉、糖等传统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此外,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比如前几年东南亚国家在天然橡胶和大米出口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本意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却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不充分成为不利局面形成主因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随着自贸区建设逐步深入,中国农业受到东盟优势农业产业的不断冲击,其中深层次原因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尚未走上成熟道路,呈现出总体规模偏小、合作项目相对较小而且分散、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合作缺少总体规划等多种局面。

第一,较大规模的农业合作项目太少。在过去的10年中,只有中国与菲律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投资规模较大,其他项目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发挥和展示技术组合的作用和影响,也使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项目过于分散。由于中方参与实施的部门和单位较多,造成项目规模较小,而且过于分散,虽然局部成效不错,但总体影响面偏小,不利于大面积示范和推广。

第三,政府项目和企业活动没有形成有机结合。一方面重复投入、浪费资源,另一方面社会效益没有与经济效益挂钩,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第四,缺少总体合作规划。至今,东盟及其各国政府主管部门没有提出各自的农业发展规划或纲要,更没有提出国际合作的指导性目录,所有已经完成或正在执行的合作项目均属于单方面的偶然性安排,难以真正与另外一方的需求全面对接。

第五,东盟方面发挥主动性还不够。截至目前,在已经完成或正在执行的项目中,极少是东盟方面主动提出和设计的,中国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很少获得受助方面的配套资金支持。这使项目在执行力和实施效率方面大打折扣,更难说能够成为其国家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积极的技术展示和推广作用。

“走出去”战略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新机遇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农业是最早获益的领域。2002年中国与东盟就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列为长期合作重点。2004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启动“早期收获”计划,到2006年1月,自贸区“早期收获”协议下的农产品全部实现了零关税。2008年中国农业部启动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中长期规划”,推动了与东盟农业合作深入发展。

在此背景下,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自贸区建设给中国农业面对东盟国家“走出去”带来有利条件,在有效化解自贸区相关冲击的同时促进大农业的整合式发展,进行“走出去”战略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农业部提供的信息显示,10年来农业部已累计为东盟国家培训了1000多名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并与东盟有关国家共实施了40多个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国还计划在东盟建立更多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广西社科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周毅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层推进农业合作是有效化解自贸区建成对双方相关农业领域造成冲击的有效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国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化解诸多不利因素的长效机制,是自贸区时代中国农业避免不利冲击,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之一。摘自《新华网》

上一篇:注重品牌 突出效益 努力开创农业产业化新局面 下一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