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19 16:59:46

自贸区金融政策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1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功能形态;示范效应;发展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融合更加频繁,此时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也已经日渐式微,新的经济一体化贸易形势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渐渐被各国发现,如我国根据法律在上海建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TZ)于2013年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运作。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义的自由贸易区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方面,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属于经济一体化形式中的一种,由于保税区是中国外贸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国外学者对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多。最早出现且影响最大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是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1950)的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指出一国结成关税同盟得到更多贸易创造从而增进福利的条件。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1958)等提出的共同市场理论又称为大市场理论。该理论指出,共同市场在一体化程度上比关税同盟又进了一步,它将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然后通过大市场内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带来的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利益。不久之后,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这个概念首先得到了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1961)的认可,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实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体现了各国间各种经济形式的差别化逐渐在缩小,同时也表现出各国经济体在消除各种差别待遇所做出的种种举措,因而促进了经济的融合和一体化进程。

国内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国内优秀学者廖进中教授提出“市场领土理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市场不仅仅是一种场所、一种份额,而是一种领土。市场领土就是通过与世界的密切交往,实现企业、产品、服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输入所到之处可以实现生产、经营、销售、消费、行动的当地化、全球化。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竞争就是市场领土的争夺,因此除了实际的土地、海域、领空之外,还有一种最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土和金融领土。国内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的研究,包括自由贸易区区位选择、海关管理体制、基本政策和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李力,1996;陈浪南,2005;孙德红,2007)。二是对我国保税区转型模式研究,主要包括转型的必要性或意义的论述(成思危,2003),我国综保区发展效果的评价,形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因子综合分析法,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何伟军,1998;刘恩专,1999;王宗军,2004);我国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集中在法律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等四个方面,主要形成的观点是目标模式应该为“境内关外”、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统一和权威的法律框架,统一领导和属地管理形式的管理体制(成思危,2003;散襄军,2005;李友华,2006;李春梅、王丽娟,2008),杨明华(2008)提出调整现有保税区政策包括出口退税政策、贸易权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物流行业的准入政策。

二、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与功能的演进

当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国的经济在WTO的多边体制贸易模式下出现了僵局,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现象。于是,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在小规模范围内建立自己和合作国家的区域性经济贸易。基于此,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制度引导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积极的推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进。

(一)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的演进

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中国真正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也在不断地发生进步性的变化并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例如,1990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来,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和一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即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自2000年6月以来,我国共设有超过60个出口加工区,多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地区。自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来,又先后设立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张家港、广州等9个保税物流园区。2003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设立珠澳跨境工业区的批复》,正式批准设立珠澳跨境工业区,同时设立的还有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

按照自由度和功能齐全度将这些对外贸易的各种形式划分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园区依次增大,其增大程度如图1所示。

(二)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演进过程中功能的变化

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是中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已经获批的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在此基础上将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大的开放度。我国保税区各种演化形式在功能上的扩大如图2所示。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和示范效应

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同时,上海具有十分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通过发挥辐射效应,可以带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的开放开发。为寻求改革突破口,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对更好地为全国服务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一)在政府职能、管理和投资管理模式方面的示范效应

整个改革过程的一个重要点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经济贸易和投资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防范各类风险的情况下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在自贸区“放权”和“开放”的主要精神下,自贸区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是通过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放权,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在资金使用和技术引进方面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来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成为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自贸区作为一个服务型的经济体,能够为长三角以至后方的华东大片腹地最大限度地提供外资,自贸试验区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对自贸区新的定位要求其实现从对货物的有形监管到对金融业、服务业的无形监管的转变,从状态监管到综合监管模式的转变。这些转变,无不是相关改革举措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三)对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业和内陆腹地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

首先,金融创新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通过金融创新,在试验区内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等措施最终将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改变中国金融短板,推动金融开放。其次,在服务业方面,在逐步降低关税、海关手续等贸易障碍后,自贸区不仅为商品的流动创造便利,而且将促进贸易方式的转变,改变我国服务贸易滞后于商品贸易的现状,实现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上的升级。再次,腹地的经济发展借助于上海自贸区的契机,发展对外经济、稳定外需。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制造业和新能源等行业都能够对经济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长三角地区也会受到辐射并带来发展良机。

(四)在改革过程中突破传统分工格局,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自贸区的主要特征是自由化。在设立自由贸易区以后,为了迎合国际贸易规则和适应新的贸易环境,各方面的政策都会出现变动。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开放将直接带来自贸区的投资贸易环境高度自由化和市场化。同时,使得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因减少政策障碍而示范引领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而在国际分工方面,我国有可能突破以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土地等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格局,以其较优的资源和技术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主动接受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发挥“境内关外”的地域和功能优势。自贸区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去,面对全球化的贸易挑战和机遇。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策略选择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积极从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共有27个省市设立了110个特殊经济区域,包括12个保税区、46个出口加工区、5个保税物流中心、14个保税港区、31个综合保税区,以及2个跨境工业区;已经签署了1个局部自由贸易协定(亚太贸易协定)和10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单独关税区。但是,和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自由贸易区构建无论在速度、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待继续加强。

(一)政府要转变思路,重新界定其职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政府要放开手脚让市场自由化运行,使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运行,使现在部门以监管为主、管理特征过于明显向公共服务和企业管理方向转变。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金分布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同时,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中不合适的地方,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其使用效率;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外,加快完善城乡居民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和消费环境,扩大其使用范围,满足其合理信贷需求,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

(二)对外汇政策进行改革,重点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税收政策需要有国际竞争力,这就需要在关税、所得税和流转税等相关税法进行改革。由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存在很大的差距,要适当改变和调整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大胆引进英美法系中有利于贸易进行的法律有利部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业务。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等,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三)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支持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对有产能过剩的行业和领域实施有差别有区分的政策倾斜,要尽一切可能支持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实施产品整合的企业等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和方式的融资帮助。同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要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

(四)严防金融风险,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三农”信贷的支持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在境内的融资来源,加强对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三农”领域,要优化“三农”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发挥直接融资优势,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方面,要对行业中存在的各种可能的金融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及时锁定、防控和化解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种类,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T.Scitovsky.Economic Theory and Western European Integration[M].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2]廖进中.市场领土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枝煌.我国自由贸易区科学发展的战略推进[J].岭南学刊,2013(01).

[4]张娟.关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若干问题研究[J].国际市场,2013(04).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2

关键词:福建自贸区;应用型;复合型;校企合作

一、福建省自贸区金融人才需求的总体要求

1、福建省自贸区金融人才需求的背景

福建自贸区建设是国内深化经济市场、经济体系改革,探索境外不同市场体系运行规律的实践,发展中探索性和创新需求很强,横跨境内外市场,金融和贸易先行。其发展要抓住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机遇,利用对台地域和文化优势,建立台海自由经济区,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福建自贸区发展需要金融人才用知识与才干推进自贸区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2、福建自贸区需要大跨度复合型金融人才

(1)具备较强专业功底,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自贸区改革中,金融服务业开放是重要方面且是薄弱环节。金融的放开一是利率市场化,自贸区内本身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区域,参与的机构有中资和外资,自贸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跟国际市场联通,如果利率不能完全自由浮动,可能会带来诸如套利交易等问题。因此,利率市场化有必要在自贸区内率先开放实施。二是资本项下可兑换,贸易投资便利首要的条件是资金的自由移动,资金移动中要控制汇率风险就需要实现货币兑换自由化,这也是一个自贸区必备的基础金融条件。没有创新,社会停滞不前。福建省自贸区特色在于对台合作的推动与创新,如何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是在两岸合作中的重要抓手。培养有创新思维的金融人才是促进自贸区发展,闽台金融合作创新的重要保障。

(2)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协作精神的人才。自贸区内金融交易量大、自由度高、内外融合、产品丰富,金融人才在拥有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之外,还须以品德为重。培养忠诚、敬业和有责任感的人才,并能做到注重效率,积极沟通,团结协作。激发团队协作精神的关键和起点是要先组织一个好的团队。好的团队就是要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挖掘出团队成员的潜质,激发每位成员的潜能。潜能它是一种爆发力,是一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其中要以精神潜能最为重要,即一个人的意志、态度、性格。意志力来源于欲望,欲望越大,意志力就越大,因而潜能就越大。同时,我们必须还要打破人性的弱点,使团队成员要做到积极进取,永远跟上团队的步伐,并能通过相互的沟通,找到每个成员的正确方向和真实的理想,激发员工的激情和斗志,达到成员间的激励与协作。

(3)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大跨度复合型人才。福建自贸区特色为对台,金融人才既需符合实践性又需满足复合型要求。金融人才首先是专业化实践人才,以金融学为专业,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学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知识层次上实现“复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需具备管理、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等,这样才能实现“复合”。专业化金融人才强调人才的“深度”,是指能在某个特定的金融领域分析和解决专业化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能对金融理论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并具备较强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除了专业方面的深度外,复合型金融人才还应注重人才的“广度”。金融人才是一种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即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具备各种卓越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福建自贸区所需金融人才是一种大跨度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福建省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前福建省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模糊。金融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能力。当前福建省金融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单一、模糊,与自贸区对台金融合作与发展多样化、实务化和全能化的人才要求不相适应,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中较为单薄的能力塑造与自贸区对金融人才全面的能力要求不衔接,填鸭式理论灌输的人才教育方法与自贸区人才发展规律背离。

(2)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契合市场需求。依托相关高校进行学院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实际业务需求难以契合;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教育中往往强调学生对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无法适应自贸区内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而忽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这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主要体现一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将来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计划的弹性,限制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二是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与封闭。

(3)人才培养和支持政策不足。福建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提出,允许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随着自贸区的外资企业和人才中介结构的增加,就职外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企业主招聘海外高端人才也将更加方便。目前,在用工制度方面,福建省自贸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用工制度并无明显差别,但是在自贸区内对于外国公司的用工资格未予放宽,在涉及劳动雇佣方面,则仅有依法设立的外资公司享有独立的用工权,如果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外资代表处,由于没有能力承担经济责任,只能通过国家指定的人才派遣机构使用国内员工。此外,自贸区内金融企业跨境委派员工欠缺明文规定,随着企业自贸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闽台间跨境金融人才流动规模将大幅增加,而目前极度落后的涉外用工政策将极大限制金融人才培养和支持制度的创新。

2、当前福建省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金融专业设置欠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创新。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中,专业划分过细,金融是服务实体领域,金融和贸易更是密不可分,单纯的金融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自贸区的需求。目前,我国金融教学内容更新和充实的步伐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的步伐,教材陈旧,反映最新金融发展的教材较少,前沿金融课程开设不多,理论教学与现实的金融发展之间严重脱节。另外,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盲目性、随意性特点,导致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与金融市场需求的差距拉大,金融市场急需的相关金融人才供给不足,而许多需求较少的人才却供过于求。一是金融专业的过度细分使得金融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被打破,出现相关教学内容的真空缺失和交叉重复现象;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育不足,缺乏对台湾市场经济体系和人文环境的系统培训。在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强调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养不足,与企业需求脱节。此外,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不够。目前,福建省高校金融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金融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等状况。以往高校传统教育严重制约了金融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当前自贸区发展对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重视实践与经验,而一部分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为主,金融实践环节不够,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此外,目前福建省内的金融或经济内课程主要瞄准欧美特别是美国的经济金融制度,对台湾市场经济体系和人文环境缺乏系统培训。

(3)外语水平不够,台语水平基本空白,难以有效融合。根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局2014年对区内企业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转型发展的关键人才――高层次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强烈,特别是金融企业需要“四通”人才,即通用语言、通用规则、通用管理、通用工具。福建自贸区主打“对台”牌,金融人才必须适应以英语和台语为主要工作语言的环境、熟悉闽台间的商业规则、具备跨文化合作力和领导力、掌握运营定量分析软件等。当前金融人才培养中外语水平不够,台语培训基本空白,同时语言水平的不足也成为闽台金融合作和有效融合的一大掣肘。

(4)政府职能部门尚缺乏政策引领或支持。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规范有序的市场,完整全面的法律体系,畅通灵敏的物资、信息交流网络等。这些既是大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又是大学本身无法解决的。而政府正是为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其有义务,也有能力为社会各主体的发展提供它们自身无法解决的外部条件,促进自贸区人才服务体系的完善。当前在福建省高校与台湾高校合作过程中,由于一些顶层设计原因,存在政策法规缺位、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没有提供及时有效的人才政策支持。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政府无疑在信息拥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促进闽台教育合作方面,政府应提供必需的信息服务。但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切实向服务型转变,同时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所以没有为教育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政策支持服务。

三、对于福建自贸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

(1)引导成立自贸区金融人才教育联盟。在自贸区管委会设立金融贸易政策咨询中心,由管委会、企业、高校指派人员组建,沟通境内外企业和教育机构,接受企业的咨询,收集自贸区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政府职能部门应引导省内高校成立自贸区金融人才教育联盟,发挥各自优势,系统规划,前瞻性制定自贸区金融人才教育支持体系。

(2)减少金融人才在劳动用工政策方面的差异性。从促进贸易和公平竞争角度,自贸区管委会在政策支持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缩小自贸区内外企业与区外企业在金融人才劳动用工政策的差别,否则会产生“洼地效应”,即自贸区内企业有可能通过转移至劳动标准较低的地区寻找“制度红利”,以最大程度降低用工成本,不利于自贸区内企业的驻留。

(3)调整自贸区劳动争议处理管辖权,可践行国际劳工标准。随着福建自贸区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和境外人士加入,福建自贸区管委会对于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管辖权可试行调整,亦或是成立单独的自贸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从制度上保障金融人才在就业方面的权益。此外,福建自贸区不仅要在企业规则和贸易规则上与台湾接轨,在劳动保障和劳动法制上也要逐步与台湾乃至国际劳工标准接轨。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可为自贸区金融人才就业和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持。

2、高校整合内部资源,系统培养人才

(1)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高校应大力建设金融教学实验室,模拟各种现实中的金融交易环境,使金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现实社会的综合素质。同时,各高校应本着“内外合作、多创机会”的指导思路,积极主动地与各金融相关机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金融专业,不仅可以与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机构合作,还可以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各地的银监局、经贸局等)、经济研究部门(如研究协会等),甚至一般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金融专业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不同的实践锻炼机会,保证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开展相关工作。

(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

3、增进与台湾教育机构的合作

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培养应加强与闽台合作,建立两岸“互通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机制。参照闽台合作办学的模式,帮助大陆学生熟悉台湾的经济和人文环境。

(1)构建特色的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培养方式。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必须结合自贸区经济发展趋势。有专家研究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普遍认为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了必要的人才和科学技术。福建省高校应该敞开校门,有效利用自身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在服务自贸区经济上下功夫,采取人才培养以及技术输送手段,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增强与自贸区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和协调度,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转变高等教育系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地位,缓解不断增加的生存压力。

(2)建立明确的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能力框架。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优势很明显。而台湾金融教育开放度大,国际化程度高,不少课程采取纯英文教学,而且聘请金融界企业家授课,较传统教学更专业、更适用。当前,台湾金融业竞争白热化,许多公营金融机构纷纷转为民营机构,渴望早日到大陆寻找发展空间,也急需那种既懂金融业务,又熟悉两岸经济政策的“互通型”金融人才。如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福州设立海峡两岸金融教育专项基金,签约授权福建江夏学院海峡金融学院具体运作,包括设立海峡两岸金融教育奖助学金、推动海峡两岸“互通型”金融人才标准研究等项目,推动闽合培养金融人才项目的先行先试。

4、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1)注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应注重对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综合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协同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建立并不断完善目标清晰、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和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机会。

(2)促进高校与金融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贸区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和现代金融服务业最新发展前沿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区内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可以选聘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优秀经营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促进校企互聘,实现学校和金融机构的信息、设备、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亦可通过实施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着眼于金融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组织形式、人才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制度创新和尝试。

5、提倡校企合作,培养自贸区金融人才储备后备军

自贸区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强化校企合作,加强金融机构实训基地建设。在自贸区内设立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可借鉴上海自贸区做法,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人才需求白皮书,双方要大力加强重要研究基地和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尤其是要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孵化基地建设,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切实提高双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率。校企合作可采用校内模拟实验室与校外实训结合方式,也可采用企业订单式培养。利用高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可以实现生产实践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金融企业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的金融应用型人才,这正是专业实践跨文化沟通语言三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初衷。结合自贸区内金融人才的需求实际,从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给予学习资助,并提供实习机会,优先吸纳到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就业。

6、依托高校科研团队,培养自贸区建设的金融智库型人才

为积极服务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打造各级政府和福建自贸区发展的智库、人才库,高校应成立福建自贸区研究院,采取“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广泛联合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业、国外著名高校及国际组织的研究人员,深入开展自贸区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研究,努力建成助力福建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并积极承担为自贸区金融高端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开展培训的工作。在研究方向上,要把福建自贸区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作为科研的主要导向,注重创新性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效果,努力为自贸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以服务求支持,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金融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实践场地以及持续地提供应用型研究课题,从而促进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特色的不断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清:自贸区建设须先做好人才文章[N].光明日报,2015-

04-28.

[2] 黄丽、罗锋: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当代经济,2015(14).

[3] 祁君:新形势下的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4] 洪桂彬:自贸区与劳动用工政策的适用与改革[J].汇业观察, 2013(11).

[5] 张钰芸:上海自贸区需要怎么样的人才[N].新民晚报,2015-04-

04.

[6] 王娇、宁媛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7] 高运胜、聂清、贺光辉:三螺旋结构下台湾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

[8] 范祚军、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J].创新,2012(4).

[9] 魏光强:校企合作下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J].新课程研究,2013(2).

[10] 曹晓丽:匹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J].华北金融,2013(12).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3

关键词:中国自贸试验区三大联动

一、引言

中国自贸试验区目前获批的“四朵金花”已经开展了许多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七个葫芦娃”在紧张地确定地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战略。鲜明的定位与精准的发力成了自贸试验区改革成功的关键,把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大联动”(自贸试验区内各政策之间的联动、区内各片区之间的联动及区内与区外的联动)是成功的核心。

二、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什么要做好“三大联动”

(一)各政策之间的联动性

自贸试验区推行的贸易、投资、金融、法律和其他政策保障内容之间要保持联动性,不能孤立、隔绝、矛盾、不一致。

首先,政策与法律为其他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倒逼改革,无论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还是金融创新等措施,要想真正落实,都需要法律和政策保障。所以,法律、政策制定要紧紧与贸易、投资、金融的开放创新一致,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金融创新保驾护航,和谐共鸣。

其次,各措施之间相互关联,联动发力。贸易要实现便利化,资金流动的便利化即投资便利化势必要紧紧跟进推行,没有资金何谈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需要金融开放创新,满足随着贸易、投资便利化产生的资金融通需求。贸易、投资、金融的开放前提是监管得力,否则风险会摧毁一切。由谁监管、怎么监管、事前还是事中事后监管等,直接由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决定,不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怎能有效防范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所带来的风险呢?而自贸试验区所有的开放政策与先行先试内容必须有相应法律和政策保障。

因此,自贸试验区各政策之间需要相互关联,联动发力;执行这些政策的各个部门也都要联动起来,才能真正落实好自贸试验区的各个方面政策。

(二)各片区之间的联动性

上海自贸试验区所有片区都在浦东新区,且上海市把自贸区管理权下放到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和自贸区管委会合署办公,即所有片区都在浦东新区和自贸区管委会管理之下,政策制定和实施保持内部联动性。

上海的这种自贸试验区区内各片区之间的联动性很重要。

一方面,各片区的定位鲜明而且交集少,各片区之间定位准确从而减少了功能相交带来的内部竞争。另一方面,内陆片区和港口片区等各片区之间互相衬托、互相借力,形成明显的帮衬、联动作用。比如,洋山港推行的各种港口政策大大增加了从洋山港运送的货物,这对于整个上海自贸试验区来说无疑增加了加工制造活动(金桥片区)、金融活动(陆家嘴片区)、科技活动(张江片区),也增加了向外高桥和浦东机场保税区的物流、物资及其他活动,形成联合力量,强化片区功能。

当然,各地的自贸试验区即使是片区在不同的城市,也需要继续发挥这种片区之间的联动性,发挥各片区的独有特色,定位准确、联合发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极致。片区之间相互学习,定位保持特色,政策保持一致十分必要。

(三)区内和区外的联动性

各地的自贸试验区就是当地省市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就是拿出一小块区域先试先行,把所试政策的风险降到最低,试什么要根据区域整体发展情况和特色决定;一旦试验可行,势必要在整个区域推广实施,服务于地方经济。以上海为例,上海要成为“全球科创中心”,与此相呼应的是:张江高科片区是上海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上海要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与此相呼应的是:陆家嘴金融片区力求在金融创新领域先试先行。

试什么、怎么试要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哪些领域有新突破来决定;试后推行要根据区域各个产业发展需要进行。自贸试验区和区外区域存在输入、输出的双向流动关系,密不可分、联动性强。

保持各省(市)自贸试验区服务于区外省(市)情,区内与区外相互呼应、形成联动作用,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建设思路。

三、自贸试验区建设怎样做好“三大联动”

(一)政策之g的联动性

1.改革试验,法律先行。一方面,自贸试验区建设前做好相应法律调整、修改。根据自贸试验区准备复制和创新的政策内容,逐一梳理、调整各政策相关的法律条款,为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及其他政策创新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构建动态的法律调整体系。在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的过程中,势必会根据出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调整实施方案和具体细节。因此,要保持法律体系的动态一致,需要构建“1+n”的法律协调机制。“1”指法律条款,“n”指各自贸试验区内新推政策,无论哪个部门都要专设与法律的对接部门,及时反馈、沟通,确保法律先行、有法可依。

2.打破部门“蜂窝煤”结构,部门并联、统一指挥。一是金融服务要根据地区贸易和投资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比如,本地出口收汇比较多,外币结汇业务能否先试先行,避免资金结转的各种琐碎手续。二是改革要自上而下,由政府职能部门联合起来,建立相应问责机制,逐步放开各部门的职权融入到贸易、投资、金融联办的“单一窗口”中来,提高效率,降低制度易成本。三是各政策之间联动需要打破行政壁垒。改变原来各部门“蜂窝煤”的结构,即部门内部信息畅通、执行快速,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沟通困难。要想打破这种纵向通畅、横向不通的局面,需要建立部门并联、统一指挥的行政结构,“单一窗口”,统一对外;内部协调联动,自行调整。当然,部门的联合和“单一窗口”的建立需要构建起像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只有管得好,才能放的开。

(二)片区之间的联动性

比如假定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确定沈阳、大连、营口三个片区,三个片区之间互动、互补,联动发展才能合力推进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比如可以这么做:

1.加快沈阳片区陆海空联运设施建设,让辽满欧班列从片区内(边)穿过。沈阳是东北物流通道的核心,在三个片区中,是辽满欧路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沈阳自贸试验区片区周围的物流通道一旦打开,就能在物流中心的基础上添加沈阳片区政策、税收优势。在沈阳片区周围加快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让辽满欧班列从片区内(边)穿过,势必能够激活“一带一路”的沈阳节点,带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

2.片区功能明确,与大连、营口互补与呼应。沈阳片区意在以开放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片区承载着先试先行的使命。沈阳应依托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打造综合性的基础和支撑产业结构,构建主导产业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与大连与营口的功能特色错行发展,在增加三个片区产业呼应和产业集聚基础上,辐射辽宁、带动东北。

建议沈阳片区以高新技术开发为核心功能,依托浑南新区的科技资源,及整个沈阳的产业基础,开发装备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技术;营口、大连的港口营运便于输入和输出资源,定位避免大而全。

(三)区内与区外的联动性

各个地区自贸试验区要怎样定位?以可能成为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的沈阳片区为例,沈阳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严峻,核心是技术创新。沈阳片区应围绕制造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为核心领域进行先试先行。

1.建立国际化技术交易平台。为了区外产业的发展,可借助自贸试验区政策与改革先试先行的优势,放开技术交易、技术种子交易等多种交易形式,占领技术创新高地,逐渐从片区辐射区外地区。技术交易领域可先从沈阳急需的装备制造业技术着手,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放开、灵活调整。

2.开展民营企业银行等金融创新。沈阳地区资本项目的放开要先从片区内鼓励民营企业银行等金融创新做起,逐步放开。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就等于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与动力。民营企业银行的建立要兼顾银行成立与破产机制的完善、法律的规范、监管的健全等方面。

3.建立政府服务“负面清单”和“单一窗口”。“负面清单”可以先从一条或几条开始尝试,阶梯性放开。尽管国家层面推出了很多复制经验,但是,操作层面还有很多需要自己摸索体会的地方。因此,可以制定阶梯性的“面清单”递减计划,在逐步推行的过程中,各部门做好障碍清理工作,逐步降低软易成本。“单一窗口”也可以采取阶梯推行的方式,逐步调整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不先进部分,慢慢、酌情放开。

参考文献:

[1]王冠凤,郭羽诞.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2).

[2]杨海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的解读及其推广[J].江淮论坛,2014(3).

[3]石良平,周阳.试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的改革[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4).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辽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L16CZZ002)的阶段性成果)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4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经济金融 影响 策略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全文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其中金融领域最受关注,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根据《总体方案》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12月2日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提出了30条意见。对于与上海密切接壤的苏州来说,既有地缘优势带来的机遇,也有自贸区强大的聚集功能带来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分享改革开放以来又一重大“红利”,是摆在苏州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上海自贸区及金融改革的相关概述

根据《总体方案》,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

在金融改革方面,《意见》提出,自贸区将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试点。其具体的内容和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海自贸区将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意见》提出,试验区内将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以及其他居民自有贸易账户之间的资金可自由划转。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的银行结算账户之间产生的资金流动视同跨境业务管理。以及在自贸区内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区内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和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资金利率的市场化定价监测机制等。这些措施表明上海自贸区内的人民币,它的利率及汇率等价格形成机制、使用范围都将和境内人民币有重大区别。目前境外人民币的归集地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而上海拥有全国最全的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自贸区的有利条件将使上海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回流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地,成为离岸人民币的交易、定价和使用、储备中心。

《意见》还提出,条件成熟时,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及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内的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这表明在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田里将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并且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进行双向投资、相互渗透,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二)上海自贸易区将为企业提供贸易、资金高效运作的平台

《意见》在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便利化、对外融资便利化、放开资本市场、支持试验区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简化相关手续等内容。

这一系列措施表明,自贸区内将促进跨国企业全球资金集约化运营,降低资金成本,规避汇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自贸区为区内客户全球贸易和跨国资金管理活动提供更便捷的新平台。自贸区一系列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出台和配套的金融开放创新,使之成为连通境内外市场、覆盖本外币业务的天然纽带,构建一个区内与境外资金自由流通的金融市场,为企业跨境融资、跨境资金流动、全球投资布局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贸易活动提供更丰富选择和渠道,促进贸易方式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企业能快捷地安排贸易活动,更自由地实现资金流动,更为方便地选择交易币种,更充分地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三)上海自贸区将呈现金融集聚和金融创新特征

《意见》提出,试验区内中外资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资金,试验区内机构可按规定在区内或境外开展风险对冲管理,试验区内机构可开展集团内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以及进一步简化外币资金池管理。这些措施将促进上海自贸区实现更大程度的金融集聚和更高水平的金融创新。

从目前来看,境外资金普遍比境内资金便宜很多,国内的很多企业会寻求在自贸区内设立财务公司,来接受境外的美元、日元、离岸人民币等资金的贷款。而一些有海外业务的大企业也更愿意将一些总部功能尤其是财务中心、结算中心等放到自贸区,这将进一步促进上海自贸区实现金融集聚,再加上自贸区内资金与境外自由流动,并直接参与国外市场的投资、融资以及风险对冲,也将促使自贸区内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创新。

二、上海自贸区成立对苏州经济金融的可能影响分析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对全国的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对于苏州来说,上海自贸区的启动不仅意味着可以凭借地缘优势分享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短期内不可避免的虹吸效应、冲击效应以及更高的转型要求。

(一)面临的机遇

1.上海自贸区可能成为苏州众多企业境外投资最便捷的“首选地”。上海自贸区在扩大服务业方面的意义巨大,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权比例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上海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将为苏州企业带来较大的投资机会:一是苏州本地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如与外资合作)到上海自贸区设立各类投融资主体;二是苏州本地许多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将直接参与上海自贸区房地产投资及工程项目承包;三是原来设立在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苏州企业投融资平台性质的分支机构有相当部分可能会“回归”到上海自贸区。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从金融制度创新内容看,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企业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上海自贸区成立后,苏州企业除可从上海原有的金融机构、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等渠道引入资金外,还可以更加便利地在自贸区实现跨境融资。从自贸区直接间接从国际金融市场筹资低成本资金的主要渠道可能有:一是有利于苏州企业从自贸区内的中外资银行机构融入信贷资金;二是有利于苏州企业直接或间接从自贸区内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融入资金;三是有利于苏州企业从自贸区内的资本市场融入资金。比如,实力较强的苏州企业可以通过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窗口”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将发债所筹集到的低成本资金调回省内使用;四是苏州当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可以争取到上海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红利;五是对于部分融资平台企业来说,在当前控制地方债务融资规模的大背景下,也给这些具备条件的融资平台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3.扩大进出口规模,有利于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平台,将起到衔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苏州企业可以利用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利用上海建设自贸区的契机和政策,一方面扩大出口、稳定外需,自贸区内开放度提升,外汇管制相对宽松,跨境资金流动相对自由,将大大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多元化,尤其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在岸人民币市场的有机结合,能为苏州企业带来更大的便利,有效提升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苏州企业可以利用自贸区的“窗口”优势,引进国际最新的技术,尤其是进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所需的现金装备与前沿技术,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苏州与上海的区域分工和联动发展。

4.学习借鉴上海经验,为全面开放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意见》来看,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等政策的放开,外资银行业务的拓宽,将对自贸区本土金融机构带来挑战,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都将进行调整,自贸区金融机构的实践,对苏州金融业尤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另外,自贸区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之外,还有一些辅的配套措施,诸如建立综合执法体系、“一口受理”行政服务机制、“先入区后报关”海关监管模式、企业“虚拟注册”机制等等,这些配套措施虽然也需要海关、工商等中央部门的同意和支持才能实施,但与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措施相比,实施难度较小,苏州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积极行动,在允许的范围内深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开放做好充分准备。

(二)面临的挑战

中央政府赋予上海自贸区种种突破性政策,比如中资企业可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跨境直接投资与前置核准脱钩、区内个人可按规定在境外投资等等,均是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不具有的政策,这些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在短期内对苏州的资源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和冲击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会影响苏州的进出口总量和税源。自贸区赋予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优惠政策以及免税、保税、完税等功能,会直接促使苏州地区有海外业务的大企业更愿意把一些总部功能尤其是财务中心、运营中心等放到上海,特别是目前已经在苏州落户的部分大型企业,本身就在上海设有总部或是经营机构,自贸区的设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些企业把苏州工厂直接变为加工车间,把更多的贸易、进出口、结算等功能移动自贸区内,形成税源外流。另外,苏州本地具有国际业务的民营企业如常熟的波司登、张家港的沙钢集团、吴江的亨通光电以及昆山的AB集团、好孩子等,是否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是结算中心,这些也将直接影响苏州的外贸总量和税源。

2.可能对苏州转型升级和发展总部经济形成制约。近年来,苏州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苏州的优势在于紧邻上海交通便捷以及比上海更低的成本优势,以及向上争取到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的政策,在自贸区设立之前,这些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自贸区设立后,其“境内关外”的模式以及区内税收制度的改革等,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如高端服务业、制造业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将对苏州实现转型升级形成制约和压力。同时,自贸区在人民币资金池、外币资金池、跨境投融资等方面的便利性,将进一步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削弱已经落户苏州的总部经济企业的竞争力或直接外流,对苏州发展总部经济将形成直接的影响。

3.可能对现有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中新金融合作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空间形成压缩。目前,苏州地区拥有众多特殊监管区域,包括3家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园区综合保税区和昆山综合保税区)以及4家出口加工区(常熟出口加工区、吴江出口加工区、吴中出口加工区、太仓港出口加工工业园)以及张家港保税港区,并在2013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复在昆山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不仅涵盖了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综合功能,而且较昆山试验区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和跨境双向借款业务具有更多更全面的政策,这些功能和政策将压缩现有昆山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的发展空间,弱化相关载体的功能。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主动接轨、分享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苏州与上海两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一是高度重视,主动对接。苏州要充分认识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及自贸区建设对长三角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主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和融入上海,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深化苏沪合作与交流,实现产业共赢发展,分享难得的改革红利。二是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如前文提到的建立综合执法体系、“一口受理”行政服务机制、“先入区后报关”海关监管模式、企业“虚拟注册”机制,地方政府在自贸区政策未全面铺开之前,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转变职能,做好服务,更好的优化市场环境。三是抢抓机遇,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要加快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金融合作试验区的金融改革步伐,争取早日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另外,对于苏州已经争取到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以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的政策,也应加快步伐,抢占先机。

(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测,防范跨区域资金异常流动的风险

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融资自由化是一柄双刃剑,实际运行后,包括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等在内的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跨区域(跨境)流动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又要严防跨境资金大进大出可能对苏州经济金融带来的冲击,既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又要防止盲目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苏州经济金融转型升级、稳健发展。

(三)金融机构应加强联系,主动作为,未雨绸缪

《意见》的公布表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外汇管理放开等金融改革的突破是大势所趋,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的先行先试,关键在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全国的经验。因此,苏州地区的金融机构要加强联系,未雨绸缪,一是走出去,鼓励苏州地区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到上海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引起来,要吸引上海自贸区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到苏州来设立分支机构;三是争取“离岸金融”业务的有关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关金融机构要争取离岸金融业务的有关权限,便利企业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金来源;四是为应对金融的全面市场化蓄积能量。苏州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上海金融机构的联系和互动,将它们的实践经验与苏州当地的实际相结合,蓄积应对金融市场化的能力。

(四)企业应积极转型升级,参与竞争

上海自贸区在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方面意义重大,苏州企业要开展产业对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特点,加大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外向型企业要积极到上海自贸区设立“窗口”,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可成立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中心,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种种利好政策,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还应主动走出去,更好的利用自贸区的境外资金等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5

【关键词】自由贸易实验区;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开放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以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世界人民谋求福利。

目前关于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颇多。克鲁格曼(Krugman,1991)在贸易集团数目与世界福利关系的研究指出,世界福利和贸易集团数目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一种U形状。而对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实证检验研究显示,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事前预测,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事后说明,Chirathivat (2002)运用CGE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福利收益。Krueger (1999)的引力模型结果表明,NAFTA对墨西哥来说,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研究自由贸易区在我国实践的问题。丁国杰(2011)指出,未来上海应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免税购物功能以及离岸贸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孙玉敏(2012)指出,上海综合保税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带有“自由贸易园区”基因的“试验田”;雷仲敏(2010)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把浦东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国外研究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但国内研究尚未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实验国家各类开放政策相联系。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了自贸区谈判的步伐,以期“抱团过冬”,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雾霾。笔者认为,建设并实践各类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潮流,中国政府十年来一直积极稳步地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11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 在确保国家和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南北类型”自由贸易区,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内经济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我们根本没有可借鉴的范本。一招不慎,就可能付出长期的代价,特别是对于服务贸易的谈判,必须谨慎对待,全面考量。因此,在全国现有的保税港区中,选择一地搞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提供依据的扩大开放的措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及基础

考虑到对全国的带动示范作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首选地点是上海。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意义就是要立足于全国发展大局,充当新时期国家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不断增强服务全国、履行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功能试验,力争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示范经验,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以开放带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做贡献,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与基础较优越。首先,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突出: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区域处在北连日本、韩国及北美;南下东盟、经苏伊士运河直通西欧的交通枢纽位置,发展国际贸易区位优势明显。其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可通达全球各主要地区,发展国际运输、国际转运优势明显。再次,上海航空、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发达,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以海铁、海陆、海河和海空联运为纽带,把海港与内陆喂给点、集散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国际物流链,把内地经济腹地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连接起来,发展多式联运,外引内联优势突出。最后,上海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开放和保税业务经验丰富,它拥有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上海综合保税区,拥有浦东开放开发,外高桥、洋山、浦东机场等不同类型保税港区建设的成功运作的经验。因此,上海作为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基础条件最好。

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功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应该是国家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效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一项措施,从国家开放政策上考量,上海自贸区不是一般教科书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港),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验基地。即把国家各项扩大开放政策先放到上海自贸区试运行,取得经验后再复制推广,让全国享受制度“红利”,以增加国家开放经济的弹性,促进转型时期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服务贸易,把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国家各种开放政策试行挂钩,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在此前提下,结合考虑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全国创新提供经验,带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转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难点是国家进一步扩大的开放政策如何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有效地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说来,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3点:

1.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试验基地开展建设。《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近年来,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极力推动下,TPP范围有扩大之势,其发展必将对现有的北美自贸区、东盟、东盟 + 中国自贸区的亚太多边自贸关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外向型意味着要求自身加入更多的多边自贸协定,以破解美日借TPP制约中国的企图。目前的问题在于TPP的准入门槛有多高以及对我国适用与否。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开展TPP对我国适应性的试验探索,将上海自由贸易区视为一个小型TPP,进行功能模拟试验,为我国参加TPP谈判提供依据。

2.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开展中美BIT谈判的试验基地建设。BIT(双边投资协定)的核心是围绕对外国投资的待遇、外汇收益的汇出、争端的解决以及征收和国有化的补偿等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探讨。目前,中国已经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1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成为仅次于德国签署此类协定最多的国家,其中生效的协定已达到100个。此外,我国还正在与加拿大等国进行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目前,中美谈判的主要分歧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投资定义、劳工、业绩要求等。因此,将中美BIT谈判分歧要点纳入上海自由贸易区功能运行模拟解决,为今后中美BIT谈判提供服务贸易开放实践的支持。

3.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使用“共同开发”手段解决南海问题的试验基地。首先,研究借鉴泽西金融岛运作模式,开展“隔离式”的离岸金融建设的可行性。离岸金融在学术上一般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离岸金融有着“金融特区”的属性。设想中的上海离岸金融模式——内外隔离型离岸金融模式,业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其次,利用上海的技术力量和南中国海有利区位条件相结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虚拟经营的现代经营理念,研究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与三沙市联手建设离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方案,联手打造一个亚洲石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国家实现持久支持宣示的维权行动,促进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带动沿岸国家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合作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做贡献。

笔者认为,通过开展以上三项自由贸易区主要功能的建设,可以实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机结合的目的。

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作方式

按照“二线管住,一线逐步彻底放开”思路运行的上海自贸区运作方式应该把握以下两点:

1.上海自贸区的运作要有按有别于保税港区的方向进行合理构建。笔者认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三是政策的开放度,最主要的是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自由贸易区要求外汇政策率先开放,税收政策要有国际竞争力。为此,以“敢于突破”为基点,研究借鉴开曼金融岛运作模式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包括:试行“中国美元”在洋山岛免税交割的可行性,试行开曼金融岛公司注册“豁免条款”的可行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基地,增强税收政策的国际竞争力。

2. 上海自贸区应采取不同执行主体的运作方式。基本思路是依托现有的3个保税(港)区,即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及洋山保税港区,开展分工合作,分别执行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功能。笔者认为,外高桥保税区,其保税业务监管经验丰富,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相关条例试行运作的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毗邻内陆,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中美BIT(双边投资协议)相关内容试行运作的功能。洋山保税港区,具有特殊的海岛地理优势,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的离岸金融建设相关功能,开展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实验。

参考文献

[1]Chirathivat S.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2 (13): 671|686.

[2]Krugman, P. IS Bilateralism Bad[M], in Helpman and Razin.(ed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Trade Policy,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3]雷仲敏.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探讨[J].科学发展,2010(3).

[4]孙玉敏.上海综合保税区:挺进自由贸易区[J].上海国资,2012.

[5]丁国杰.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J].开放导报,2011,5.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6

论文摘要:如何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进程的不断深入,推动区域内各个经济实体的发展,有些制约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自由贸易区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制约性问题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纵深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这几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来看,自贸区的建设正在稳步向纵深发展,比如“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自贸区的建设必将接触到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一) 经济实体实力的差异性 自贸区地跨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各国与各地区的发展必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在自贸区内,会有经济发达程度十分高的新加坡,也存在着经济欠发达的缅甸,老挝;在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不平均,例如,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物流和商贸中心之一,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发展仍然很落后。这样的局面势必造成自贸区的发展不平衡,发达成员有可能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便利优势和自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而欠发达成员的经济利益有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二)自贸区内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自贸易内,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货币形式和多种经济发展层次。再加上自贸区幅员辽阔,各种发展水平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制度交错纵横,这就给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整合带来不小的难度,由于产业级差的存在,对于欠发达成员而言,不公平的合作难以避免。更由于自贸区内的各成员对于合作的目标有不同的解读,也就难以形成各成员利益均能一致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同时,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不仅影响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自贸区的建设与向纵深发展的进程。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包括菲律宾存在的分离主义分子的活动,印尼的恐怖主义组织的扰乱,南沙群岛的归属纷争等等,这使得各国在实现自贸区建设的规划目标时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自贸区建设的进程。 (三)自贸区内各国面临的竞争问题 自贸区内各国都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都以欧美和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从而使双方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大致相似、出口产品也大致雷同。因此,双方在彼此的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同时,自贸区内各国在发展经济,吸引投资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竞争的情况,这些竞争关系如果在自贸区内得不到很好的理顺,就容易诱发双方在经贸交往中竞争无序甚至恶性竞争。 (四)金融合作程度仍然落后 首先,跨国跨区域的金融服务不配套,金融产品缺乏,针对区域经济合作的金融创新不足,跨区域的结算渠道不畅,中间业务占的比重小,服务效率低;其次,由于在吸引资金方面各成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导致一些国家并不热衷于资金的流出,而只关注资金的流入。这样也就造成本国吸收到的资金只能由本国的金融机构经营使用,外国的银行机构难以跨区域开展业务,因此也就限制了区域金融合作的扩大与发展。再次,跨区域间金融监管不配套,层面也不够深入。 (五)东盟的结构建设的限制 由于东盟实行的是国家代表制,这使得东盟的组织机构没有超越国家的能力,形成的决策也不具备超国家的功能。而反观欧盟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合作的成功,其次才提出政治合作与组建政治联盟的要求。东盟这种在制度上的差异既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但也加大了东盟各国之间采取贸易自由化决策的难度,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协调能力低下,决策缓慢。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投资自由化程度上已经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就使得在整合自贸区的进程上增加了更加困难的结构因素的限制。 二、 自贸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相应策略分析 (一)加强并完善政府间的统一协调的机制 随着自贸区不断向深入发展,因此对于各国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就相应的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项目,经济发展方向,金融一体化以及物流交通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各成员政府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起长效的协调机制。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政治差别与经济 差异更需要各成员政府加强协调。但协调的形式又不应仅仅局限在政府的层面上。为此,笔者建议还应该建立起共同的政府引导企业的招商与开拓多边市场的协调机制, 利用各成员间的统一协调机制来扩大多边的经济合作规模。 (二)加快区域协调合作的步伐 自贸区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到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问题。因此,自贸区的建设不仅仅要依靠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而且也更依赖于区域内其他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 (1)需要把握区域内各自的不同特点和相互优势,结合地缘关系,利用已有基础,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具体在自贸区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多个区域性或国家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其中包括:“新—柔—廖”增长三角、文莱与印尼、马、菲相邻地区的“东东盟三角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所有这些区域经济合作既有高度的互补性,又有一定的竞争性。自贸区的建设要向纵深不断推进,就要和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接,互通有无。比如,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其目的是促进成员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成,从而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从经济因素上看,泛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在对于自贸区的建设进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对外关系上来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自贸区的对接和互动有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周边市场。再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为例,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中南半岛和中国的大西南腹地,并通过中南半岛辐射到整个东盟国家。这一区域经济合作已经经历了10年的开发,现在已日益成熟。如果能够利用好此区域合作带来的契机,东引南进,更好地承担起中国广大内陆和东盟陆上通道和平台的作用,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就可以达到完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的作用。 (2)从我国国内的层面上看,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与开放的行动参与自贸区的建设。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区域经济中,突出区域经济区位优势的先决条件就是发展交通和通讯。因此,为适应自贸区的建设步伐,建立起我国与东盟的立体交通网络就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一是建立路上运输的通道,比如应加快从中国到新加坡的铁路便捷通道的建设和泛北部湾沿海高速公路等;二是要利用好我国南部沿海的诸多港口优势,实施大港口战略,加快区域内物流业的发展,扩大我国口岸物流与远洋贸易的规模。具体而言,既要加快广州、珠海、深圳3个沿海主枢纽港口的建设,也要加大北部湾沿岸各个港口(诸如湛江、茂名、北海,防城等)的建设,力争把他们打造成多功能的区域性枢纽港口; 其次,消除国内市场无序竞争,打破市场壁垒。应尽快消除行政区域的约束,制定相关措施来消除区域障碍,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样才能在客观上配合自贸区的建设。具体而言,建议从区域经济合作中最容易实现的旅游行业入手,鼓励和大力发展省际旅游,逐步消除和取缔省际旅游区域限制,推动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并最终形成自贸区内的统一的旅游市场。 再次,加快区域内经贸服务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完善贸易投资环境。为此,笔者建议自贸区内各方按照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就贸易、投资、物流等活动应给予特殊的优惠,包括提供简化手续,充分出台刺激生产和贸易的政策等等。同时,在降低关税、处理经济纠纷以及加强物流协调方面实行沟通和协调。进一步简化海关通行程序和出入境管理手续,促进贸易便利化和降低通关费用和运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为此,我国应努力使相关政策和收费标准在区域内实行统一,提高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区域内消除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三)扩大金融领域沟通和交流的规模,促进区域金融合作 首先,在金融建设方面,坚持平等协商方式和循序渐进的策略。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实践和金融业务开展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应不断地进行沟通与对话,以消除彼此的分歧。特别是对于新东盟四国,由于它们的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自贸区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以帮助它们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自贸区的建设要求。这就需要自贸区的金融发展应立足于区域内各国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差异过大的事实,采取分层次逐步推进的策略。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共同防范金融风险。因此应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加大实现信息共享的力度。在设立区域性金融机构条件尚不成熟之前,可考虑 先在各国中央银行建立区域金融研发中心,建立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通道和区域间信息的采集、交流和查询等资源共享机制。 再次,加强区域金融救助,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在《清迈协议》的基础之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尽力使货币互换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成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石。同时,各国应建立双方银行的直接国际结算业务,为双方开展进出口外汇结算提供方便,缩短企业资金结算的时间,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进行结算,健全银行结算制度。 最后是建立起自贸区内稳定的区域金融市场。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亚洲债券基金的良机,发展区域性的有价证券市场,使其有利于稳定区域内的资金流动和各国的金融市场,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四)积极推进区域内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在区域合作中,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探讨和交流尤其重要。政府应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对自贸区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加强自贸区内各成员进行合作的同时,也应积极建立与其他经济区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自贸区选择出资源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作为合作对象,共同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同时,基于自贸区内各国语言复杂,经济差异性大,法律基础不同的特征,各国应积极应对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变化趋势,重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必须重视区域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尽快培养出更多既掌握国际经贸交流规则,又精通国际法律与外语的复合人才。这样,各国才能通过人才的优势进而转化成为产业上的优势,带动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发展,扩大各成员间的经贸往来。 参考资料: ① 王维平:《改进和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思考》,《区域经济研究》2011年1月。 ② 孙壮志:《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向的选择与现实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 ③ 樊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3期。 ④ 庄芮,沈净:《中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动向、特点与走势》,《珠江经济》2006年5期。 ⑤ 张蕴岭:《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⑥ 《广西统计年鉴》2005~2006各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⑦ AsiaPulse News, China-ASEAN Expo Highlights Overseas Investment, Business & Finance, June 2004.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7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金融支持;海洋金融

一、引言

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建立以来,重点依托山东海洋资源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开放型、创新型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发展机制,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建设撑。在此过程中,金融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2018年1月,《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颁布,旨在强化海洋金融服务,助推海洋经济转为高质量高效益型。基于此,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研究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问题,有利于建设和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也有利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支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一)利用产业形成机制以及产融结合机制现代海洋金融的基本特征,是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并重,两者通过不同渠道推动资本流向各海洋产业,进而以不同的方式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以商业金融为例,首先,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能够大量吸纳社会资金,并将其转向投资,进而有效改善海洋产业资金供需不平的状况,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次,商业金融体系较为健全,运行效率较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强,可以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利用资本导向机制资本导向机制利用的是,商业金融的利益竞争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平衡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尤其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资金配置到收益率更高的海洋产业中,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在这种资本导向机制下,金融资源由效益差的海洋产业转向效益好的海洋产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优势海洋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

(三)利用技术创新机制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变现在海洋产业从原先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从低附加值转为高附加值产业。其中,技术创新成为实现海洋产业结构转型的源动力。而金融支持为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发挥政府、社会及金融机构的协调作用,可以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提供完备的海洋金融生态环境。

三、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状况分析

(一)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1.政策性金融方面2019年12月,山东省财政厅了《关于支持海洋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助力产业优化升级;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大力拓展融资渠道,提升投融资能力。2020年10月,山东省《关于支持八大发展战略的财政政策》。其中,在海洋强省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海洋强省建设财政投入保障机制。2019年以来,山东省财政厅立足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积极扩大投入、优化支出,强化资金监管,进而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在海洋产业方面,山东省统筹资金80.79亿元,用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进步和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海洋生态文明方面,山东省统筹资金27.63亿元,着力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在海洋金融方面,强化“财金融合”,稳步推进基金投资运作。首先,提高引导基金出资比例。其中,省级引导基金出资现代海洋产业领域基金的比例为30%,省、市、县级政府共同出资比例为50%,均提高了10%。2.商业金融方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山东省内各银行等金融机构牢记海洋强省战略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服务模式,优化组织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长效的资金保障。据资料统计,截至2020年4月,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海洋贷款余额32亿元。截至2020年9月,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共计发放237亿元海洋经济类贷款,涉及20.5万户企业。此外,兴业银行青岛分行依托政银、银企平台,率先设立海洋产业金融中心,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利用集团多元化金融服务优势,创新海洋金融服务方式和特色产品,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截至2020年10月,兴业银行涉海客户超过200户,融资余额高达120亿元。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基金。据统计,山东省设立17只现代海洋基金,认缴规模高达230亿元,实缴规模为47亿元,投资项目有53个,基金投资金额为31亿元,吸引其他金融和社会资本共计79亿元。此外,积极强化海洋产业项目储备。现阶段,基金投资项目库的重点范畴就是现代海洋产业,已储备的项目有62个。

(二)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1.金融创新力度不足,难以满足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需求特性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公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青岛金融创新指数仅为68.83分,位居第23位;济南金融创新指数为67.43分,位居25位;烟台金融创新指数为64.43分,位居32位。由此看来,山东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现阶段山东省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来源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这类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海洋产业结构特征和海洋经济金融需求特征,因而无法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支持策略。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众所周知,海洋产业的金融需求呈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单一的金融产品很难满足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2.融资模式单一化,融资结构比例尚需优化根据统计资料,山东省在2020年末的社会融资余额为15.2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是11.8万亿元,贷款余额是9.8万亿元,包含3.1万亿元的地方法人银行贷款。此外,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为19%,与2017年相比较提高了11%。虽然债券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涉海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银行信贷。与一般企业比较,涉海企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大、风险高、盈利水平不确定,常常很难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信用评级要求,因而无法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山东自贸区着力打造海洋强省,资金需求量大,必须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3.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山东自贸区建立以来,积极探索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创新,开展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然而,在调节资金需求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银行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目前,山东自贸区的海洋产业基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保险创新推广力度也相对不足。因此,急需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进而推动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促进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提高海洋金融产品创新性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创新海洋金融产品可以突出金融服务自贸区建设功能,有效激发海洋金融市场的活力,降低涉海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涉海企业的融资水平,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本支撑。为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大力开发渔业小额信贷、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保险,以及新材料保险、科技保险、专利保险、海洋工程保险等创新性产品;涉海企业可以发行债务性融资产品,从而满足对资金的多方面需求。

(二)打造自贸区一站式海洋金融服务平台在金融服务方面,为满足自贸区内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必须要构建一站式海洋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海洋金融服务名片。一站式海洋金融服务平台,是一个集海洋金融运营平台、资本运作平台和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海工装备、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医药、国际货运贸易、港口服务等涉海产业发展,为自贸区内涉海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升融资用资的软实力,全面发挥金融供给侧优势,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大力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首先,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通过财政拨款,成立海洋经济专项资金,专门满足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实施税收减免,从而减轻涉海企业的税负,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银行贷款依旧是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要全方位建立覆盖面广、差异性强、层次多元化的银行体系,提高银行信贷规模。此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双模式全面扩大融资规模。同时,应重视保险市场的作用,借助于海洋保险进行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山东自贸区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一方面,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利用产学研机制,为海洋金融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金融人才的引进可以面向国际,尤其要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强化政策指引,为高层次金融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同时,着力改善职业发展环境,真正让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长效地服务于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结论

自贸区金融政策篇8

【关键词】自贸区 金融政策 境外融资 供应链融资

一、自贸区金融政策解读

2013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FTZ)正式挂牌开张,该自贸区的覆盖范围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FTZ属于区域性经济特区,从金融领域的角度上讲,FTZ的开放具体体现在准入自由、交易平台多元化、资本项目放开、融资便利以及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几个方面,它的出现推进了整体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实现了市场主体国际化、多元化、利率与汇率市场化,自此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FTZ的金融政策更具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其一,贸易领域的监管模式创新。FTZ将实施“1+2”的监管服务新模式,即一线逐步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这里所指的一线为国境线,二线为国内市场分界线。该监管模式提出,要将一线监管的重点放在对人员的监管上,相关的口岸单位则只需要做好检验检疫等工作即可。而海关方面也将从原本的批次监管模式逐步向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转变,以此来实现FTZ区域内人员与货物的快捷、高效流动;其二,推动外贸物流创新发展。由于FTZ整合了上海市四大保税区,从而使其成为国内最大的物流特区,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长江经济带,同时能够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的发展。长江自古便有“黄金水道”之称,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水运通道,而上海港有将近90%左右的集装箱货源来自于长江经济带,这使得浦东机场也随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货运机场;其三,能实现15%企业所得税优惠。FTZ的出现,为上海推动税收创新提供了可能,离岸贸易、金融采用低税率以及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程度地支持了自贸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其四,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离岸金融业务既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一脉相承,并且也是FTZ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币汇率价格发行机制的颁布实施除了能够使外流资金更好地周转之外,还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其五,拟定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在金融领域当中,最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无疑是金融试点,FTZ涉及金融方面的内容包括汇率自由汇兑、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等等。

二、自贸区供应链融资方案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境内企业一直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这是造成境内企业境外投资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境内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债券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使得绝大部分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二是境内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若想扩大境外投资就必须以境内企业增资为前提,但是银行贷款的审批时间长、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难以满足境内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在境外设立投资企业,其商业信誉需要长时间建立,不仅企业总部难以全面掌握境外企业的运营状况,而且境外企业也很难在当地银行获取贷款支持。基于以上现状,境内企业应当借助自贸区的金融政策开辟融资新渠道,通过运用供应链融资方案实现境内、外资金流动。

(一)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我国企业可通过在自贸区设立机构的方式进驻自贸区,充分利用自贸区平台,掌握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企业对外贸易奠定基础。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利用自贸区的自愿帮助企业扩大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提升企业利润水平和内源融资能力。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应当走小而特、小而新的发展道路,以产品的技术创新性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开发出满足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要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给企业融资造成不利影响。

(二)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当中,国内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技术。首先,可通过发挥特定领域内的资源优势来逐步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其次,可在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及相关业务的基础上,实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标。如国际快递物流公司、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三家联合推出的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自贸区内的企业以其自身的产品或是库存为担保,UPS则利用自己在物流方面的优势,直接对企业的库存和货物流动进行管理,而合作银行按照UPS所提供的企业库存价值对企业进行融资。在这一过程当中,UPS属于第三方监管机构,它以物流提供商的优势对企业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督管理,这样一方面规避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物流服务,有效扩大了物流业务,利润也大幅度提高。

(三)建立交易双方公共信息平台

银行与企业之间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市场交易关系。其中银行方面属于授信者,而企业则属于受信者,若是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便有可能导致企业领导者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银行方面的利益受损,或是有能力偿还银行款项的企业因为未能获得融资而与发展机会失之交臂。为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加工制造企业在投资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时,应当建立双方公共信息交换平台,以此来实现双方信息共享。该平台的建立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银行方面能够从我国加工制造企业获得当地企业的交易资信详情,这样有助于控制风险和扩展当地市场;其二,能够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市场适应性以及竞争能力。例如,深发展银行提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这为供应链当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换平台。借助该平台,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多项服务,如授信、资金管理、理财、结算等等。而企业则可借助银行提供的专业财务供应链管理技术进一步增强与供货商和经销商之间联系,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供货和及时销售。

(四)重视供应链融资人才培养

供应链融资模式需要配备熟悉国际法律、金融、贸易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还要了解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文化习俗、市场结构等情况,以确保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顺利实施。为此,企业要重视供应链融资人才培养,在对外投资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华人资源,积极聘用既具备金融贸易知识和企业管理能力,又熟悉当地市场环境的华人管理者。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华人管理者法律法规、信贷制度、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满足供应链融资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自贸区供应链融资的利弊及风险

利用自贸区政策实施供应链融资方案的优势在于:供应链融资能够利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贷资质,提升本企业在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信用等级,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能够促使我国境内企业实现境内、外资金的流动,而且还能够引导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企业发展。

利用自贸区政策实施供应链融资方案的弊端在于: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虽然在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如网点建设的布局缺乏合理性、融资产品和服务针对性不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种类单一等等,使其很难与当地的银行分庭抗礼,并且与一些老牌的跨国银行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无法提供全方位且具有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此外,供应链融资方案具备跨越多行业、多方参与的特点,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的运营风险,若企业与供应链核心企业一旦出现合作关系破裂,就会使供应链融资方案面临失效的风险。同时,供应链融资金额若与真实交易情况不匹配,也会造成企业融资风险,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因此,为了有效规避供应链融资方案带来的融资风险,企业应当加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健全供应链融资保障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婧.我国自由贸易区政策对甘肃外贸发展的影响[J].开发研究.2010(2).

[2]赵迪琼.广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视角[J].学术论坛.2012(1).

[3]顾益民.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选择、制度障碍和实现路径[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10).

[4]李非.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3.

上一篇:护理帮扶工作总结及体会范文 下一篇: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