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领导 合力攻坚 伊通县倾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9-21 10:02:52

强化领导 合力攻坚 伊通县倾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0年,伊通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24亿元,同比增长38%。先后建成了工业集中区、畜禽养殖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形成了以粮食、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迈出了强县富民的新步伐。全县农民人均收入5740元,同比增长10%,各示范村人均收入6600元,同比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3.4%。建设了以县城为中心,6个中心城镇为骨干,2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1.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伊通县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五大班子领导合力抓,全县84个部门单位积极推进。二是落实分工包片责任制。县五大班子主要领导负责5个区域,27个副县级领导包保19个乡镇(街道)、20个示范村、7个重点村,既包项目建设,又协调资金,同时还进行工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深入实际抓好任务落实。组织260名乡村干部常年奋斗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主要是落实建设项目,严格项目建设标准,确保按时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组织动员,全县上下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氛围。

2.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稳固的建设基础

一是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积极申报,全县争取省级专项资金400万元,全部用于20个示范村的项目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农民筹资酬劳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全县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用于项目建设补贴360万元,奖励乡村干部和帮扶部门单位140万元。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重点项目。将林业、水利、农业、卫生、文化等部门涉农13类项目资金整合到一起,全部投入到村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去,村镇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是引导社会帮扶力量广泛投入。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各行各业投入新农村建设。2010年,全县84个帮扶部门,21户帮扶企业,共落实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和物资175万元。

3.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伊通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县里专门拿出130万元,由县规划办相继制定了村镇建设规划、示范村建设规划,按照生活区、休闲区、产业区、办公区等功能,分区进行规划。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实行“四统一”、 “六化”,建设“四种类型特色村”。“四统一”,就是统一村屯规划,统一围墙粉刷,统一边沟砌筑,统一搞好环境整治。“六化”,就是实现道路硬化、院墙整齐化、街道亮化、村屯绿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四种类型特色村”,就是建设满族民俗新村,建设环境优美宜居新村,建设集中连片新村,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新村。按照“四统一”、“六化”、建设“四种类型特色村”的要求,全县已打造样板村12个、样板屯28个。

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发展生产。重点鼓励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拉动下,农民积极参加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大灾之年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粮食总产实现20.1亿斤,增产24.8%;积极发展精品牧业,标准化牧业发展到221个;积极发展棚膜蔬菜产业,棚膜蔬菜产业园区发展到10个;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改善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经过深入宣传教育,农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意识逐步强化,全县村级投资2750.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944.7万元,集中投入到示范村建设。全县20个示范村以整治环境为着力点,使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2011年,伊通县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创新工作,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力争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上一篇:加强领导 强化措施 龙潭区高标准推进新农村建... 下一篇:科学定位 突出民生 东昌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