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读后浅谈

时间:2022-09-25 03:09:19

古诗文读后浅谈

一、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之孤独感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历代学人均对其评价甚高。钟嵘《诗品》评其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仅就其“孤独感”来作浅析。《古诗十九首》从题材上看,占绝大多数是游子、思妇诗。因此我们主要是从游子的孤独和思妇的孤独这两个方面来论及其中体现的生命意识之孤单感。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宦官与外戚交替控制政权,“党锢之祸”更是给文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以察举、征辟制来选拔人才的初衷便成为泡影,知识阶层被权力中心彻底边缘化了。正如汉桓灵时《童谣》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知识分子求仕无门,找不到出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种生存的孤独焦虑感。比如《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远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诗句说出人处广袤空间中的孤独感。又《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则是对人生苦短的哀叹。而士人长期游宦在外,与家中妻子分离,也产生一种思乡、思妻的孤独感。如《涉江采芙蓉》中,诗人写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长期背井离乡,令闺中之人思念不已,思念而不得,遂产生深深的寂寞孤独感。比如《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是由于空间上的阻隔而产生的不得见的落寞;又“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是在无尽的思念和等待中,感慨年华飞逝的感伤和无奈。《青青河畔草》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寂寞直言不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孤独太沉重了,“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河边的草地发芽泛青了,园中的柳树吐叶变绿了,季节的变化提醒着她们逝去的时光,闺中之人空独守,寂寞难耐。《冉冉孤生竹》的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寂寞开无主”的幽兰,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最后一首《明月何皎皎》之中的孤独愁闷感更是浓厚:“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作者忧思愁苦以致夜不能寐,独自徘徊惆怅,心中满是愁思,却无人可诉,只能一人默默地哭泣。通过流传下来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那些文人的心理和情感,感其所感,怜其所忧。

二、《陌上桑》与《羽林郎》之比较分析

《陌上桑》和《羽林郎》堪称古代诗歌中描写女性光辉形象的双璧。虽一为乐府民歌,一为文人创作,却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然而反复阅读,对比会发现其构思方法,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又各有不同。

我们先比较其相同之处。两首诗内容和主题相似,都是描写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同社会恶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为反抗侮辱而斗争的故事,歌颂了美丽、坚贞、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其次两诗的故事情节也极为相似,都是先写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勤劳(罗敷采桑,胡姬当炉),继写封建官吏(太守)和爪牙(冯子都)为其美貌所倾倒,心怀不好之意,调戏女子,并欲强占为己有,然后写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与其斗争。

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的是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首先是人物刻画不同。《陌上桑》为民间诗歌,《羽林郎》为文人诗歌,因此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民歌喜渲染、烘托,更具戏剧性效果,文人诗追求精美,用语精炼。《陌上桑》中,对罗敷的美丽,未着一字正面的具体的描绘,只是从其所用工具之美、服饰之美来烘云托月般表现其形貌之美,尤其是通过人们对罗敷容貌之美的惊慕与倾倒的异常反应来表现其美貌的无与伦比。而在《羽林郎》中,诗人直接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其装扮之美,无过多的渲染。其次人物性格有所不同,罗敷和胡姬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一柔一刚,一智一勇。这从她们对男主人公的拒绝方式即可看出。《陌上桑》中罗敷婉言谢绝,柔中见巧见智,她自信的向使君娓娓道来自己的夫婿是如何出色,暗含深意,于不动声色中令使君自惭形秽,不敢造次,《羽林郎》中,胡姬是断然拒绝,“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此等言语,何等决绝,使人凛然不敢轻犯,其刚中见贞见烈。由于人物性格的不同,故事结局也有所不同,《陌上桑》的结尾虽构制了悬念,但更倾向于一个喜剧性的结尾,符合民间诗歌迎合大众心理的特点,而《羽林郎》结尾的冲突激烈,女主人公性格刚烈,读者会为其结局而担忧。最后是两诗在语言上存在着明显差异。《陌上桑》的语言通俗自然,生动活泼,更显俏皮风趣。由于乐府民歌属于大众集体创作,《陌上桑》基本上使用口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便于口耳相传,如“照我秦氏楼”中的“我”字。相比之下,《羽林郎》则雕琢气息较重,是比较典型的文人语言。

总之,《陌上桑》和《羽林郎》两首诗虽是同一题材,但二者展示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各放异彩,相映生辉。通过对它们异同的对比,我们也对这两首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则鸣《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

[2]曾惠莉《论的生命意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

[3]树成赢《陌上桑与羽林郎比较研究》安顺师专学报1997年

[4]袁媛《两首汉乐府――陌上桑和羽林郎之比较》剑南文学2011年

上一篇:艺术导课,成功授课 下一篇:冷水就这样“冒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