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就这样“冒烟”了

时间:2022-09-13 06:44:49

[背景]

九年级物理《内能》一节时,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以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实验用了一个带橡胶塞的玻璃瓶和一个打气筒。向装有水的玻璃瓶打气,使瓶塞跳出,瓶内出现浓雾以此达到实验目的。但我作了多次实验,发现成功的几率较小,效果不太明显。受多方因素影响,如果瓶塞没有塞紧,它跳出来时瓶口雾气就较少或根本就看不到现象;如果把瓶塞塞得太紧,里面的气压太大时有炸裂的危险。又一次我在实验室准备此实验时,就把瓶子炸裂了。事后我想了很多办法用其它仪器代替,但效果都不理想,又到上《内能》这一节课了,我只好拿着玻璃瓶再一次给学生做演示。没有想到,我这次的课堂演示,却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惊喜来自于一位学生的一个小小举动。

[案例]

老师: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

学生:摩擦可以生热,古人用钻木摩擦时产生的热来取火。

老师:这个例子很好。钻木取火是钻子对木头做了功,所以木头温度升高,内能也就增加了。这个例子说明对物体做功可以增大物体的内能。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改变吗?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我像往常一样,将瓶塞塞好,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因为瓶塞不敢塞得太紧,瓶塞跳出来时雾气很少,问同学们看见什么现象,后面的同学说“什么现象也没有!”

就在我准备为实验现象辩解的时候,突然教室里“砰”的一声响,像放鞭炮一般,这时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班上一个大家公认为是学困生的学生身上。只见他手里拿了一个纯净水瓶子,瓶口不停地冒着袅袅的“浓烟”。

“这不正是我所要的效果吗?”我心头为之一震,这效果太美妙了!班上看的同学都为这神奇的现象“啧啧”称赞,还有的同学跑过去一看究竟。

这时有同学说:“老师,这才叫高手呢!”

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没有看见,要他在做一次!”

既然效果这么好,又有部分同学没看到,为什么不把这个实验重复一次呢?

我微笑着走到这位同学跟前,诚恳地对他说:“你可以把刚才的实验到讲台上在做一次吗?”

他欣然同意了。只见他从同学那里拿了一支喝剩的纯净水瓶,走上讲台。先把瓶盖拧好,然后一只手握瓶身的上半部分,一只手握瓶身的下半部分,像拧衣服一样,将下半身瓶身往一个方向拧,只见上半部分越来越鼓,拧到一定程度,他将瓶口对着天花板,用手在瓶盖上顺着开瓶的方向用力快速地一刮,“砰”一声巨响,瓶盖冲出去了,瓶口迅速升起一股浓浓的烟雾,效果非常明显。全班同学都为他的精彩表演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我微笑着点点头,然后问:“你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他回答道:“瓶子要选瓶身较长的中间有凹槽的那种比较合适,如农夫山泉瓶子就可以;瓶子里的水不能太多,有一点就行了,瓶盖宁得不要太紧,拧到不漏气就行了,拧下半部分时要拧到上半部分的气压较大时再用指甲刮动瓶盖,瓶口要对着没有人的地方,以免伤人。”

回答得多好!我补充到:“这说明江平同学平时很善于动脑筋。希望他继续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学习上,我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让人刮目相看的。”

他听了,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不停地点头。

接下来的课,大家上得格外认真,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

[反思]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往往有一种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神来之笔。如果能恰当引导,他们甚至能做出意想不到的的效果。如果忽视他们的小优点,不能积极地引导发掘,很多优秀的想法思路就有可能被埋没,这将是教学上的重大损失,这堂课如果没有这个小插曲,也许我还在为这个实验现象担心,也许我还在为这个实验现象牵强附会的做出解释,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怀疑,培养尊重事实,大胆现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要积极地位学生智慧的发展创造机会,给他们以展示的空间,备课时碰到有难点,也可以适时向学生“索取”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也许他们的想法比我们更独到,课后可以找学生聊聊天,就某个知识的理解交换意见,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发明创造的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来。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他们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古诗文读后浅谈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