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任务处理时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时间:2022-09-25 01:31:39

英语教学中任务处理时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我国中小学涌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此次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对广大学生而言,它是一次学习的革命,同时对广大教师来说则是一次职业的革命。

新教材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使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深切地感到教师应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任务型教学方法就成了教师们在教学中较常使用到的新教学的实施方法之一。

任务型英语教学就是“以任务为核心,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研究方向。运用威莉斯(Wilis,1996)在《任务型学习的框架》一书中提出的组织任务型教学的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三段模式来设计英语课程中的各个任务。切实把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强调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以言做事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成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切实实现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目标,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任务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在设计任务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内容的安排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带到学习环境中的已知的知识。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把学生已知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教师们应关注每一个学生,正视他们个体的差异。

(2)在导入任务的主题时,应注意学生背景,不伤害学生情感。大多数学生对个人情况介绍、家庭成员关系、日常活动、学校生活或人际关系等这样的话题应该都比较熟悉,也不难理解。但是,教师在导入这类的主题时如果对学生的背景不加分析,贸然行事,也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对某些学生造成情感的伤害。作为语言教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用不同的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或同一语境中进行交流。在导入主题时,教师应该侧重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这个预热过程增强学生执行任务时的信心。而不是盲目分析,或是带上个人感情对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日常活动、学校生活或人际关系等话题进行评论。因为这样做会让某些学生有挫败感,在情感上得不到学生的认同,那么此次任务就必然是一次失败的任务,或者说是一次毫无意义的任务。

(3)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不需要面对全班的同学,也不用担心教师会随时纠正自己的语言错误,所以他们可以大胆地使用语言,自由地进行对话。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完成任务,获得结果。

那么教师们在这些任务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做什么呢?

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担心学生没有教师就寸步难行,要相信学生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让学生产生依赖感,除非某个小组过多地使用母语交谈或因别的原因交流无法进行下去。很多教师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的效果只取决于知识的传授量,总以为知识传授得越多,学生学习效果越好。其实,交际任务存在着许多不可测因素,教师不可能完全知道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到底需要使用什么语言,学生必须随机应变,根据输入的不同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如果教师硬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语言模式,那么学生必定会重蹈覆辙,又回到句型练习的老路上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教师为了配合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以便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从而降低任务难度。初初为之,也许会觉得课堂活跃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但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任务不切合自身的实际而对这样的任务失去兴趣。比如对个人情况的介绍,很多中学英语教师喜欢采用“采访”的模式来完成任务,但其实对于同班的同学而言,彼此熟悉,试问“What's your name?”或“How old are you?”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何况这种问题的操练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完成。那么在设计任务时就应该先分析学生情况,可以设计如“站台接人”这类的任务,设置情景,从其他角度对姓名、年龄、外貌、衣着等特征来进行任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了,难易适当,又有空间让学生发挥,最终体会到完成任务成功的乐趣。

通过任务的途径来组织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们拓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而学生们通过主动尝试、大胆实践,又会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也希望教师和学生们从中能体会到教与学的乐趣。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下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