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台湾人(一)

时间:2022-09-25 12:40:16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台湾人(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一些台湾青年进入黄埔军校,以追随孙中山革命思想,深知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他们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成为两次国共合作重要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6月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当时正值军阀割据混战,列强瓜分中国,北伐以统一中国的重任落到这群黄埔的中国革命军人身上。孙中山先生在开学演说中即指出:“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开办6期。其中,黄埔二期生李友邦追随孙中山,奉命北上;黄埔教官陈岚峰以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谋身份在北伐战场崭露锋芒;黄埔生林文腾、张克敏、廖武郎、林梦飞等人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黄埔军校的台湾人是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湾同胞的代表之一,他们与大陆同胞共御外侮。而竭力虔心。

入黄埔 革命心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已无从考证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的台籍学生确切人数。其中亦有不少台湾青年以福建、广东等省籍身份报考黄埔军校,也为考证带来较大难度。加之由于战乱而中途离校,或其他原因而未被军校载入名册者亦存焉。如台湾学者林德政所撰《黄埔军校的台籍学生》一文中记述,1925年1月入学的黄埔第三期学员中,台籍学生人数为15人。但据现有史料能查实姓名者仅3人。由于史料所限,文中所述19名台籍黄埔人,仅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进入黄埔军校的台湾青年中“冰山一角”,期待未来能考证出更多的台籍黄埔人。

黄埔第二期台籍学生履历:李友邦(李肇基,台北人),1921年加入台湾文化协会。1924年4月与台北师范学校同学林木顺(南投人、台共创始人)等人,袭击台北新起街派出所,被学校开除,并遭日本殖民当局通缉,遂与林木顺等人赴大陆,在途中结识谢雪红(彰化人、台共创始人、台盟创始人)。抵沪后,在谢雪红等人的建议下,李友邦南下广州。据1945年李友邦所填《陆海空军官佐履历表》所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进广东警卫军讲武堂肄业,同年十一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肄业,年底离校。”在中国和黄埔军校领导人孙中山的支持下,李友邦于1924年在广州组建“革命党”开展抗日运动。

黄埔第三期台籍学生履历:林文腾(剑亭,彰化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23年前后赴大陆,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读书期间加入中共,毕业后留校任第四期队职官。1927年4月“”后离开广州赴武汉,后经上海赴厦门从事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战争。台湾光复后,与在台湾从事革命运动的谢雪红联络密切。黄济英(台北人),以福建南安籍报考黄埔军校第三期入步兵队,学籍注册地址为台湾省台北市入船町三丁目百三十番地。陈绍馥(萧福,台北人),曾先后参加上海台湾青年会、旅沪台湾同乡会,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黄埔第四期台籍学生履历:张克敏(士德,台中人),以台籍身份报考黄埔军校入步兵科第二团,读书期间加入中共。1927年在武汉、上海、厦门等地参加革命活动。抗战时期,任台湾义勇总队副总队长。抗战胜利后,受李友邦派遣,在台北升起象征的第一面国旗。廖武郎(玉龙,苗栗人),以台籍身份报考黄埔军校入步兵科第一团,读书期间加入。后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步兵营政治指导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林梦飞(子晖,台北人),1914年赴大陆,1923年考入厦门中华中学。1926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步兵连指导员,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二总队工科中队第二区队区队长。

黄埔第六期台籍学生履历:杨春锦(桃园人),1926年与兄杨春荣、杨春松(中共党员、台湾农民运动领导人)赴大陆广州参加革命活动。同年考入黄埔军校,读书期间加入中共。1927年4月“”后离开广州赴武汉,同年12月参加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1928年,在海丰作战时英勇牺牲。陈辰同(新童,台北人),曾就读于厦门英华书院,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读书期间加入中共。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后,在厦门参加革命活动,曾任中共漳州县委书记、永春县委书记等职。1928年12月在漳州领导广州起义一周年纪念活动被捕牺牲。林树勋(剑鹏,新竹人),1926年考入黄埔第六期,读书期间加入中共。1927年12月,受中共闽南临委委派同黄埔第四期学员张克敏赴福建惠安领导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1928年2月被捕,经厦门台湾同乡会营救获释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郭御屏(台南人),曾在厦门读中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4月赴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李祝三(友嘉,台北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毕业后,留校任教官。李中辉(子琛,台湾人),1926年,以福建泉州籍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陈岚峰(宜兰人),1919年赴大陆,先后就读暨南大学附属中学、暨南大学。1926年7月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黄埔军校少校教官。1927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谋,曾参加北伐战争。

除上述14人外,尚有黄埔第四期学生蔡祝火(台中人)、黄埔第六期学生林万振(南投人)、罗崇光(新竹人)、温而励(幸义,基隆人)、陈万枞(思齐,宜兰人)5人,由于相关史料欠缺,已无从考证这5人黄埔军校毕业之后的经历。

青年团 祖国派

日据时期,台湾岛内出现了各种抗日团体,而由留居大陆的台湾青年学生组成的团体通常被称为祖国派。这些台湾青年把的希望寄托于祖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发展,并以完成台湾回归祖国为目标。其中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即是其中的典型。其抗日革命理念,不仅吸引许多在粤的台湾青年,还通过岛内的抗日组织动员台湾青年赴广州参加抗日革命活动,对台湾同胞的抗日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

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的前身是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在该学联成立之前,在粤台湾学生就已开始进行反日活动。就读于岭南大学的张月澄,曾在广东《民国日报》发表题为《台湾痛史,一个台湾人告诉中国同胞书》的文章。该文从1926年6月15日起,在该报连载3天。同年6月28日,一本署名杨成志、题为《勿忘台湾》的小册子秘密送回岛内散发。这些文章皆用激烈的笔调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由于当时的广东是革命运动的中心,台籍学生在此大受感染。而且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戴季陶和该校教授、革命学生也不断对他们加以指导。也因此,由台籍学生组成的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应运而生。

1926年12月19日,台籍学生在中山大学集会,成立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筹备会,张深切(南投人,中山大学学生)、林文腾、李友邦3人当选为筹备会委员。其中李友邦和林文腾两人是黄埔生,可见黄埔生对创建该组织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当日出席成立会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孙炳文、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以及省党部、市党部的各主任等,也可看出黄埔军校学生组建抗日团体。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委员还包括洪绍潭(南投人,中山大学学生)、张月澄(台北人,岭南大学学生)、郭德金(南投人,中山大学学生)。组织成员主要由黄埔军校、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校台籍学生组成,其政治主张是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支持祖国革命。

黄埔军校还为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举办关于台湾革命的专题演讲,向台湾青年传播孙中山的革命理念。1927年2月5日,黄埔军校首任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向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的青年们发表题为《孙中山与台湾》的演讲,戴季陶阐释孙中山先生对台湾革命运动的主张:鼓励台湾“自治”,“希望把它作为中国达成完全独立的一种方法”。孙中山将台湾革命成功视为中国完全独立的一个部分,使台湾青年产生共鸣,他们在随后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二周年游行中发出传单《敬告中国同胞书》,指出“台湾的土地是中国的土地”,呼吁祖国大陆同胞援助台湾革命。2月15日,由张月澄带队的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赴黄埔军校参观,军校浓厚的革命氛围使台湾青年们深受鼓舞。黄埔军校十分重视台湾青年的这次参观学习,不仅赠送台湾青年印有“联合组织、奋斗前进”的绸幛匾,还于次日在军校刊物《黄埔日刊》上,以《台湾学生联合会来校参观》为题详细报道。

为了使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的革命意识更加明确,广泛吸收台籍学生以外的人士参加,黄埔三期生林文腾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1927年3月13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学生联合会例会中,林文腾提出为凸显该团体的革命性质,应重新筹划组织一个新的团体,会议通过林文腾的提议,将新团体的名称暂定为“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3月27日,“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更名为“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林文腾、李友邦、陈辰同、杨春锦、陈旺枞、林万振等黄埔生参加成立会。该组织与岛内的非武装抗日团体——台湾文化协会联络密切,通过文协动员台湾青年赴广州参加抗日运动。同时,黄埔军校还青年创办自己的刊物《台湾先锋》。1927年4月1日,由林文腾负责的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机关刊物《台湾先锋》创刊。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为《台湾先锋》题字,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及黄埔军校教官林文腾、施存统、安体诚、韩瞵符、任卓宣、陈日新等还为创刊号撰文,支持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革命运动。

1927年8月,日本军警对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实施全面检举,被捕者23人,史称“广东事件”。据日警档案记载,最终被判定有罪者11人,其中包括林文腾、林万振、温而励等黄埔生。“广东事件”使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被迫解体。

(未完待续)

上一篇:那些天,我们一起去的法国 下一篇:IBMer 做会飞的野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