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25 12:36:37

“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新三农三牧”问题即农牧业劳动力“高龄化”、农村牧区人才“空心化”和农牧民生活“丰裕型贫困化”,它是“三农三牧”问题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是在内蒙古全面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新问题。

一、“新三农三牧”问题的提出

农牧业劳动力“高龄化”。 一直以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多以青壮年为主体,且男性劳动力占多数。但是到目前,农牧业劳动力队伍的主体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牧区进城务工,农牧业劳动力“高龄化”现象日益突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的“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占农民工总数近50%的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中,选择愿意回乡务农的分别只有7.3%和3.8%。2000年到2012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增加了136.62万人,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仅增加了28.55万人,表明在增加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中,只有20.9%的新增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资料表明,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中,内蒙古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占农村牧区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20.1个百分点,超过100万青壮年离开土地、草场,老幼妇孺则成为“农村牧区留守族”和农牧业生产的主力军。由这样一支劳动力队伍来从事农牧业生产,其难度和质量可想而知。

农村牧区人才“空心化”。农村牧区的发展进步需要一系列的社会资源,而最重要的资源则是人力资源,如果没有合格的劳动力资源,其它的资源就得不到合理利用。农村牧区人才“空心化”对于整个农村牧区的发展影响至深至大,它的严重影响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2008年以来的五年间,内蒙古国有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出现了四年下降,2012年比上年减少了2162人。目前,全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中,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3.5%。2000年到2012年,内蒙古80个县域新增专业技术人员仅有7万余人,其中:教师和医务人员占到三分之二,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仅有2万余人,增长十分缓慢。造成内蒙古农村牧区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的几条渠道:一是农村牧区的学生通过升学等方式跳出“农牧门”,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回到了农村牧区,甚至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回到农村牧区参加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这也是内蒙古农牧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二是农村牧区现有的优秀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农村牧区,这其中包括教师、医生及其他一些技术人员。这给本来人才资源就不丰富的农村牧区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进城务工使大量的农村牧区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青壮劳动力、包括各种拥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流出农村牧区,使得农村牧区的发展前景堪忧。

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丰裕型贫困化”。所谓“丰裕型贫困”是指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当一些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发展、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还有一些地区和社会阶层的贫困状况却并没有随之好转,尚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2011年国家和自治区调整了扶贫标准,农民上调66.67%,牧民上调72.22%,按照这一标准,内蒙古的贫困人口为266.6万人,占全区农牧业人口的20.34%。与此同时,新一轮部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内蒙古共计57个旗县名列其中,占全区除市辖区以外旗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71.5%,其中:国贫旗县31个,占38.75%,区贫旗县26个,占32.75%。在全区旗县人口排名前十位中,5个旗县是国贫,1个是区贫,占60%,人口总数达到266.72万人,与全区贫困人口数相当。

2.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01年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及全区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近两年又有所扩大。2012年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366元,为12年来第三大差距,相当于2003年的水平。

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1年的3563元扩大到2012年的15984元,收入差距比由2001年的2.8:1扩大到2012年的3.2:1,在全国的位次自2007年以来没有发生变化,始终维持在第15位。进一步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指数为1285.9,而在2000年以前,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指数均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指数,200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数为411.9,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数为393.2。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后,农村牧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由此前超过城镇居民转变为滞后于城镇居民。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享有的各类补贴和福利,实际差距更大。

3.贫困农牧民与一般农牧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进一步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状况来考察农牧民的贫困问题,内蒙古统计资料数据显示:2000年达到或略超过当年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户数占总调查户数的22.94%,超过8000元的富裕户数占总调查户数的8.84%,2012年这二组数据分别变化为6.84%和36.6%。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农牧民存在显著的能力贫困。由于农村牧区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致使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从而导致能力贫困。而能力贫困又是造成农牧民收入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牧民的生存脆弱性则是由于农牧业对自然因素的依赖以及农村牧区居民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缘故,导致他们生产与生活抗御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内蒙古农牧民的贫困化是一种新型的“丰裕型贫困”。

二、“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此话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东部沿海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经验的总结。在对待原有“三农三牧”问题上,普遍采用的发展模式是搞“曲线”兴农兴牧,试图通过工业化基础上的城市化来推动“三农三牧”问题的解决。 当前,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考虑时间、空间和基础条件,而将其视为普遍经验甚至一般规律,必然出现两个显著的片面性:一是推进城市化建设而忽视农村牧区的建设;二是推进工业化建设而忽视农牧业的发展,导致“三农三牧”发展的主战场不是在农村牧区,而是在城市,由此带来了“新三农三牧”问题的产生。在内蒙古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中,县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等无不与“三农三牧”紧密相关,因此,解决“三农三牧” 问题要有新的思路,要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主战场真正摆在农村牧区,直接从农业牧业、农村牧区和农民牧民身上着手,并且主要依靠开发利用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民牧民自身的潜力和资源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并非只有工业才能致富。只要经营有方,农牧副渔也可以使农牧民致富,更何况农村牧区还可以发展旅游业、休闲农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

三、 解决对策

解决“新三农三牧”问题,固然一方面要实行城市反哺农村牧区、工业反哺农牧业的政策,大力发展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必要实行农牧业与非农牧业相结合、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一)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在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弱,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之比仅有1.1:1,远低于全国2.4: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辽宁、山东3.6:1和3.8:1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可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高农村牧区工业化水平,安排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应当作为内蒙古农牧业与工业结合的重要形式。

(二)大力发展新兴的休闲农牧业

休闲农牧业是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农牧业。休闲农牧业的重要意义,除了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在于在城市化过程中挽留绿色而又美丽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保护和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休闲农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蓬勃发展,而内蒙古的休闲农牧业则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牧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

(三)大力建设“一村一品”基地

“一村一品”近些年在我国取得可喜的成绩。一方面,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农村的“一村一品”,或者一镇一品、一县一品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一村一品”运动,2005年在陕西召开的“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就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一村一品”的确大有可为,也表明农民和牧民的确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主体,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和资源有待于开发利用,有助于非农牧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还有助于留住农村牧区的人才和青壮年劳力,并且吸引城市中的人才到农村牧区去居住与工作。这样既可以缓解农牧业劳动力劣质化、农村牧区人才空心化问题,又可以防止过多的农村牧区人口盲目涌入城市,避免出现城市化失控的局面。

(四)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改革,这是我国三十五年改革开放,取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基本经验。而在新时期解决“新三农三牧”问题仍然要坚持这一点。但是,目前解决“新三农三牧”问题相关的改革涉及面相当宽,从农村牧区来说,首先是大力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让农村牧区青少年都达到高中教育或相当于高中水平的中等技校文化程度,这是解决“新三农三牧”问题最重要的战略性措施,通过这个措施,力争培养一代新型农牧民,同时也为城市输送合格的劳动者。

总之,原有的“三农三牧”问题演变为今天的“新三农三牧”问题这种趋势表明,对于农牧业人口众多、农村牧区贫困化问题突出、经济还欠发达的内蒙古来说,不能完全走发达国家或地区农牧业、农牧民、农村牧区城市化的道路,而要另辟蹊径,以加快农村牧区建设和发展为主要途径,走有内蒙古特色的农村牧区现代化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的“新三农三牧”问题,同时才能使我们的城市体系消除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克服所遇到的来自经济、社会和自然等诸方面的困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上一篇: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思考 下一篇: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战略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