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整合与政策选择

时间:2022-09-24 11:00:41

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整合与政策选择

摘 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实现土地规模经济、资本投入配置最优化,而且还需要实现农业劳动效率的最大化。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资本短缺、土地生产规模小和农业劳动报酬率低等问题,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从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看,以农业生产主导产业为载体,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土地、劳动和资本整合的实现途径,通过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实现三者的整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规范并引导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整合,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关键词: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土地;劳动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067―0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无农不稳”也正是映照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于是,中共中央连续11个“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同时,也进一步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确保农村社会安定。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新阶段,是以市场为导向,新技术投入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是重视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的绿色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必将是一个漫长时期,也是必经的农业发展的转型期。现阶段,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农业生产结构等因素综合评价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农业转型期。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实现土地规模经济、资本投入配置最优化,而且还需要实现农业劳动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种资源要素科学合理配置。依据传统经济学对生产要素分类,并且多数地区农业生产模式还是传统的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组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做到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科学整合。

一、农业转型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分析(一)农业转型期土地资源配置状况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系责任承包制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缓解了农村贫困。1985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1.4%,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还维持在80%以上。土地制度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度安排的低效率得以扭转,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使农民家庭收入稳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世界上平均每年减少的贫困人口中,中国的贡献要占到50%,而这一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中国农业的增长(Tian weiming,2003)。但是,这种土地制度变革形成的农业生产关系所能发挥的效用也不是无限的。随着各行各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对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对农业生产增长贡献率开始下降,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缺陷。

农业生产出现增产不增收,土地资源投入回报率低。在农业生产中,家庭是单个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市场上,农户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决定或影响市场价格。对于整个农业生产而言,是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在农产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增产也就意味着农产品供给的增加,市场上供需均衡点就会向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低,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很可能导致生产价格更大幅度的下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事实。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转向非农就业意愿增强。

土地产权模糊,土地流转受到极大限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相关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但从现实中很难明确集体确切指向。“农村土地的发包方明显缺位,事实上往往是有村级组织,主要是有村民委员会来填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民。国家保证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长期不变,又导致土地经营权流转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又因非农就业收入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土地种植,导致许多耕地荒芜,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土地经营规模小,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为1.38亩,如果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1人计算,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土地规模只有43亩。土地规模的细碎化,使劳动投入回报率低,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难以实现土地经营规模效益。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按照效益原则流动参与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土地的充分利用。集体所有权形态的土地很难按照市场效益原则流动,农户也只有通过自发的转包和集体的调整来转让,土地的价值属性难以在其中体现,因而也使土地流转基本上是无偿的。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农民与土地的社会分离。土地经营规模细碎化,不仅使土地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而且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转型期农业生产劳动配置现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与实施,对农村劳动力的配置输入新的活力,家庭内部配置就成为了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实施初期,这种配置方式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生产力。但是,随着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农业转型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农村劳动力参与外部市场的意愿逐步增强,传统的行政方式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方式也慢慢地被市场配置所取代。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原来的隐性失业状况浮现出,迫切希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途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劳动力人才市场已经成为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村劳动力资源参与非农就业带给农民更多的单位时间净收益,取得的工资收入远高于从事农业的劳动收入。

外出参与非农就业农民增多,农业生产中劳动配置效率低。近几年,农村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农民外出参与非农就业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各种投入减少,土地的撂荒闲置十分严重。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 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 335万人,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占农民工总数的63.31%。由此可知,农户家庭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参与农村以外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农村劳动力配置的范围也越来越广。1986年以来,中国农户家庭经营按劳动投入量呈现递减趋势,相反农户家庭经营以外生产的劳动投入量则呈现递增的趋势(王春超,2011)。在家庭经营劳动配置中,多数以妇女和老人的劳动投入为主,而家庭以外生产经营的劳动投入则多以青壮年为主。农村留守妇女、老人不但承担着培养看护子女或孙子的责任,又要承担着承包土地的经营种植问题,繁重的家庭重任致使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利用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只有维持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即使有些青壮年劳动力留置在了农业生产中,但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难以实施机械设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造成了农业产出率较低。

(三)农业转型期农业生产资本配置现状

生产性资本投资依家庭为主,但是投资积极性不强。与城市工业相比,农业发展的资本是非常匮乏的,特别是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农民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才实现了温饱。此后,农民才开始进行资本积累,并且是相当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的纯收入相对较低,更多收入用于日常的消费支出。在农业转型期,农户家庭中外出务工收入增加致使家庭总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户资本积累速度加快,用于农业机械等生产性资本的支付能力也得到加大提升。2004年,农民个人用于购买机械等生产性资本的金额为237.5亿元,到2008年农民个人投入的金额达到了341.16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0多亿元。但是,农民个人投入购买生产性资本占总生产资本投入的比重还在80%以上。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差距相当大。由于农户经营土地细碎化和农户家庭劳动投入的影响,农户购置机械设备等生产性资本的意愿较低。

各级政府开始参与各项农业生产资本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等生产资本投入金额为0.7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为5.5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大于中央财政投入。这种局面一直到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金额20.16亿元开始大于地方财政投入的12.45亿元。2008年,各级政府用于农机购置补贴金额已经达到62亿人民币。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极其不平衡,这与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本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再加农户收入低、购机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更财政补贴资金需求较大。恽竹恬(2010)的研究表明2008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购置中央财政投入在0.8亿―2亿元,这与这些地区财政投入较少,财政总投入难以满足农民购机的需求。另外,财政投入效果仍待提高,财政补贴应着眼于解决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建设等。

农村金融信贷资金非农化严重,金融资本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存在严重不足。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但是,现有的金融组织政策及具体运转都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将有限的农村资金转移到城市。据统计,全国每年通过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信社、邮政储蓄等机构农村转移的资金约6000亿元。二是受利润最大化影响,投向农业信贷风险较大,农村信贷资金非农化倾向明显。三是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呈萎缩趋势,农业保险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是高自然风险的产业,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对农业及农户生活和再生产都是致命的。但是,农业保险公司出于成本收益方面因素不愿意提供保险也是可以理解的,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财政部门进行补贴外,还应该提高农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是农业发展转型期农业最基本的组织生产形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在实行初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农业转型期间却表现出诸多弊端。农村土地经营面积细碎化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实现。非农就业的高工资收入驱动使越来越多农民放弃农业就业,农业生产劳动资源配置进一步恶化;现有的农业就业者又因土地经营规模而不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报酬递增。土地生产的细碎化和劳动投入有限性阻碍了农业生产资本投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另外农村金融资源又因农业生产高风险性与金融组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影响,致使农村金融支农功能弱化。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就需要对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达到三种生产要素的平衡与协调并成为统一整体,使农村经济实现平稳和快速发展。

二、农业转型期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整合与对策

(一)整合的主导产业载体

土地、劳动、资本等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农村中土地和劳动富余而资本不足。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依土地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发展就必须适应资源禀赋的要求。因而,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选择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优势产业,引导资本和劳动从低效率的产业转移到高效率的产业上。具体而言,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为载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土地向专业农户流转,变土地经营细碎化为规模化,扩大专业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为专业农户加大农业生产资本投入力度,特别是农业机械购置与实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同时,也要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和各项资本向专业农户集聚,形成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有机整合,进而实现土地规模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等共赢的局面。

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除了依据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外,还应以新兴的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龙头,采取生物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同时,也要加快资本流向主导产业,优化农村资本要素配置。一方面是农村各级金融组织要较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重点向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倾斜,优先为专业农户从事农业产业生产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财政资金也要起帮扶、引导的作用,鼓励支持农村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与金融部门密切配合,政府要通过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减免税收或补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等综合补贴政策,加速农业资本向专业农户的集聚。

(二)整合的实现途径

农业是弱质产业,主要原因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主导产业为载体,加速土地、资本向农业专业农户整合,形成三要素统一协调的合力,既能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必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市场风险,必将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之一。消除这种隐患,使土地、资本和劳动融合发挥出更大效能并更能持续长久,必然要求提升三者融合的附加值,提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其着手点就在于用资本来组织劳动、土地的生产,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产前、产后为两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不断优化产业化的结构模式,增加资本与土地、劳动的整合力度。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产业化结构模式。最主要的就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加农户模式就是以当地骨干公司为龙头,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合同与广大农户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在早期,公司加农户是一种比较松散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带动一大批农民走进市场、走向富裕。但是,在实际的经营运作过程中,农户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受农户素质、生产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每个经济组织利益也很难保证。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加基地联农户的新型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制模式与家庭农户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把原本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将产供销联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保证了产品的销路或收购。按合同制组成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的运行机制就是契约合同,依此对基地农户提出要求并进行技术指导,并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种子等原料;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并经企业检验合同后由龙头企业统一销售。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实现了规模效益,较好提升了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与土地和劳动的整合深度,同时又引入企业资本向农业生产领域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各个生产要素的整合对其他资本的带动效果。

(三)整合效果的检验方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流通市场是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主要工具,又是检验资源配置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农业转型期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本和劳动的整合既要遵循市场配置为主的方针,又要以市场作为评判整合效果的原则。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生产、大市场”为特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同时,各个层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共同组成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且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载体。完善并充分发挥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作用,既能有效地调动并配置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本和劳动高效率的整合,又能够及时地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并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面对新的经济竞争环境,农产品的竞争不仅取决于生产的成本与效率,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流通的成本与效率。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在流通、外贸领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使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建立起高效运转的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和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才能彰显土地、资本和劳动的整合效果,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比较顺利地实现交换,保证专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利润收入和农村经济增长,强化专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愿望和专心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整合的目标分析

在农业转型期,加速资本与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劳动的有机整合是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业生产中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既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从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资本、土地和劳动三者有机整合,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增长的能力,要使农业发展,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的转化。在我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劳动密集型农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必然要增加农业生产中资本的投入,实现资本与土地、劳动的整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资本在农业生产中效能。同时,三者有机整合也必须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也只有这样各种要素整合的重心才不会偏离主渠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中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资本、土地和劳动三者有机整合是加速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生产发挥高效能必然选择。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现代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的现代化和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相互配合。土地、劳动和资本是其中重要的生产要素,现在配置状况还远未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看,利用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有机整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主导产业为载体、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既可以产生规模生产的经济效应,同时又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节省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交易成本,最终可以提高单位土地的回报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保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要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创新,鼓励土地在报酬均衡条件下向专业农户家庭集聚;要结合农村实际,探索适合国情的金融制度和产品创新,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设立专业资金,为现代农业贷款担保提供支持,引导农业生产资本向专业农户家庭集聚;各级政府还应健全农产品流通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土地、劳动和资本有机整合提供平台和基础。

参考文献

[1]Tian Weiming,Xiuqing Wang,Fuyan Ke.The Poverty A11eviation Role of Agriculture in China[R].paper prepared for the R01es of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22 October:2003~Rome,Italy.

[2]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论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3]恽竹恬.我国农业机械购置投入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3):69―74.

[4]刘良灿.我国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3):36―41.

[5]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配置与农户收入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11,(1):93―101.

上一篇:“中国模式”的制度移植路径评析 下一篇:检察机关抗诉权及其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