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4 10:01:4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在《人力资本投资》中,舒尔茨教授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别的地方进行迁移也是投资活动的一种。中国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流动已有20来年的历史。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其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研究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人均纯收入:户籍土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流动已有20来年的历史。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分析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多年处于停滞的状态被逐步打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和城镇的转移呈现出加速的趋势,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1978-2007年,我国农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4年的40.8%,就业结构变动率为29.7%,平均每年下降0.99个百分点。而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9%提高至2008年的45.68%。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后30年的时间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展良好,就业结构变动和产出结构的变动基本同步,而城镇化水平变动快于就业结构变动。

从图一可以看出,1978-2007年间,农业就业比重稳定持续下降,非农就业比重稳定持续上升,特别经过1996-2002年农业和非农就业比重基本持平后,2003年非农就业比重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农业就业比重。从图二也可以看出,在1996年以前,农业劳动人数是大于非农劳动人数的,经过1996-2002的基本持平后,2003年起,非农劳动人数开始大于农业劳动人数,并且两者的差距在不断增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总量,这是个不争的事实。1990年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从1990年的686.31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户收入结构逐渐摆脱了单一农业收入为主的格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攀升。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66.45%,而非农收入只占到33.55%,仅为农业收入的一半。2000年,农业收入下降到48.4%,非农收入已经超过农业收入,占到51.6%。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比重继续上升,达到52.39%。可以预见,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继续推进,非农收入的上升趋势将得以持续。非农收入增加对农民纯收入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期间,非农收入增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60.3%,远高于农业收入39.7%的贡献率。非农收入作用的提升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决定性因素,转移的数量越多、速度越快,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就越强。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

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一个完善的城乡劳动力市场需要具有良好的规则和秩序以及流畅的信息和较低的交易成本。但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很不充分,城乡市场分割,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规范程度低,市场信息不流畅。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例如,有的城市限制二、三产业使用农民工比例,只准苦、脏、累、险工种用农民工,无序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竞争导致农民工的劳动力急剧贬值,为了争取工作机会,一些地方的劳务输出组织不惜把农民工的报酬一降再降,由此导致各地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境外劳务输出中更为严重。

(二)制度制约问题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构成最大约束的制度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制度是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体制是限制了生产要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工进城后,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带来了一系列必须解决却又难以解决的问愿。就土地制度来说,我国的土地制度对农民具有一定的人身约束,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土地使用权,也难以合法转让其代表的相应权益,因此无法长期离开土地,彻底迁移到城市。

(三)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问题,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中基本上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障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社会保障体系才开始建立,土地是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以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横向流动。

(四)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仍不容乐观。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不能胜任现代高科技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横向流动。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宁愿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也不愿意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年代,强权干预曾经是我国政府的主流政策。这种强权干预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加剧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市场化是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政府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恰当行使自己的职能,既不能不管不问,更不能再强权干预或政府主导。因此,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二)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消除对农民工的一系列制度歧视并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

改革户籍制度,是消除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的必然选择。不能很好的解决土地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就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建立新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而农民转移后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为将来可能回归农村做准备,这就容易造成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我国农业的经营效率,不利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明确国家、集体和农民在土地关系上的责权利关系,形成真正有序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

(三)加强农村教育和卫生投入,增强农民总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要有制度安排,更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将有利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问题。首先,要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政府应该从财政中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农村教育。其次,要重视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职业和技能培训。

(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远选择

农村城镇建设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为之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农村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信息、交通、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行业相应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推动饮食、商业、文化娱乐、旅游等行业的繁荣与兴旺。因此,今后我国应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

[1]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农村观察,2001,2,18-24

[2]黄丙志.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科学与经济管理.2005

[3]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中国网.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2007,1,15

[5]新华网.工资性收入成为中国农民增收主要来源

[6]农业部.2007年1-5月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2007,6,29

[7]中国青年报.农民增收:转移性收入成新增长点,2008,8,28

上一篇: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研究 下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绩效评价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