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医院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

时间:2022-09-24 07:35:30

浅谈基层医院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

【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认识其危险因素,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上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等观念自古有之,但在基层医院往往被忽视或宣传不够。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其危险因素,加强自我保健与预防,尤为重要。控制危险因素可使全球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75%,卒中风险降低85%。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危险因素是指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有关的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预防分为一级预防:防发病,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事件,有病防变,预防和减少致残或致死率。下面就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概述如下。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81-01

1戒烟 目前我国烟民有3.5亿和被动吸烟者5.4亿。我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性疾病者约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吸烟发生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冠心病发生风险较不吸烟者高3.5倍、死亡风险增高6倍。被动吸烟者冠心病危险升高69%、死亡危险增加30%、卒中危险升高56%,其危险呈剂量反应性增加。更为严峻的是,公众对被动吸烟及其对健康危害的认知率不足25%。戒烟是公认的最重要与最经济的疾病防治措施。普遍开展戒烟行动,以询问、建议、评估、辅导、安排5个“A”戒烟,从医务人员、政府官员做起,人人倡导戒烟。

2控制体重 理想体重是体重指数(BMI,kg/m2)维持在18.5~24.9kg/m2。超重(BMI≥25kg/m2)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肥胖者6000万。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体重每增加10%,心脑血管疾病将增加约5%。建议超重、肥胖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减轻体重。

3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体力活动减少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与锻炼有助于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加强葡萄糖代谢。规律体力活动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标是坚持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天30min,每周5天以上,贵在持之以恒。对老年人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4健康饮食 饮食是引发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重要因素。饮食有节,合理膳食,以平衡膳食宝塔为标准,提倡清淡饮食,限制钠盐摄入。低脂即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胆固醇每日不超过300mg,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少食肥肉、动物内脏、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可选择鱼肉、各种瘦肉、去皮鸡肉、脱脂或低脂奶制品、豆制品等。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纤维素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5适量饮酒 酒精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升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心律失常,降低心脑血流量,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酗酒者劝戒酒其他饮酒者宜适量,勿饮烈性酒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6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对情绪应激、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加强压力管理技巧教育,社会学支持团体,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7控制糖尿病、高血压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糖尿病患者约2300万,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长期控制血糖达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公认的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仍处于较差水平,值得引起重视。抗高血压治可使卒中发病率减少38%,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5%。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从单纯血压值的降低拓展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总体风险。

8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应用 血脂异常可增加血液粘滞度,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他汀类药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LDL-C的合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反应等。最近强化降总胆固醇预防脑卒中再发研究结果显示,发病6个月内心脑血管患者,每天使用阿托伐他汀80mg可以使再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16%,能使心血管事件下降42%,减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6%。另一项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ASCOT心脏终点研究显示,血脂正常或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冠心病36%,降低脑卒中27%,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血管重建术21%。因此对于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同时,加用调脂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更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9阿司匹林的使用 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的生成,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可防止血栓形成。“无血栓,无事件”。阿司匹林不仅是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的基本药物,同时是指南推荐的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合适人群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下降,心血管死亡减少16.7%。适合人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等危险因素的,包括年龄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房颤、颈动脉狭窄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禁忌证者均可服用。

10其他 国家预防工作委员会对多种预防措施进行了评估和排序,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戒烟、酒精筛查与简要的心理咨询、高血压筛选、胆固醇筛查和治疗、肥胖筛查、糖尿病筛查等位居前列。所以我国在阿司匹林的应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对相应人群进行高血压、高血脂等的筛查,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与预防尤为关键,有望全社会共同关注。

上一篇:新疆第九师包虫病流行现状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研究食品功能和无毒中草药治未病,为世界医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