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分析及成本控制对策

时间:2022-09-24 05:48:37

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分析及成本控制对策

摘要:物流被称为继生产力,劳动力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保证这一利润源泉实现的关键就是降低物流企业成本,然而,我国物流成本控制至今没有完整的体系,企业消耗的物流费用没有得到揭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保证第三利润源泉实现的关键是控制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可以说物流成本的节约就是物流科学创造的新价值,这种新价值被物流企业和客户所共享。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是物流的核心概念之一,正确核算物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是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前提。但我国物流企业财务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很难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而控制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也越来越显重要。因此分析我国物流成本核算的现状,探索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很有必要。 关于物流成本有两个重要工作需要明确。一是物流成本的核算,二是物流成本的分析管理。前者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后者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只有明确了物流成本的从属范畴,才能从各行业的差异中找出共性,确定具体的物流成本项目、计算方法、核算方法、分析方法等。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 (一)物流成本财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但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该标准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显示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准确核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完善。 正是因为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使得企业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各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对策及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 (一).完整理解物流成本的概念,分析物流成本的本质。 物流成本指产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财务会计核算的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就是消耗在物流业务方面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物流显性成本包括:仓库租金、运输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加工费用、订单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税金、折旧、物流软件费用等等,物流隐性成本包括: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成本、启返程空载成本、产品损坏成本、退货损失费用、缺货损失费用、异地调货费用、设备设施闲置成本等。目前,我国企业基本上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方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这是对物流成本理解的不完整。而企业的两个主要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别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特定的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收入及费用成本。在此情况下,体现在会计报表中的物流成本属显性成本,而另一类隐性成本也应该计入企业物流成本的范畴,由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确认、分类、报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导致了物流成本分析的不完全。以库存成本为例,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库存成本中不要求确认及分配有关库存维持的费用,如保险、积压物降价处理、呆滞产品成本等,这部分就是未在会计报表中体现的隐性库存成本部分。(二)物流成本管理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大多数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缺乏物流成本管理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导致整个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三、解决物流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冲突 为了更好的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解决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及具体控制措施方面,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加强物流成本战略成本意识 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不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用来诊断业务流程的成本数据,无法满足管理者的要求。物流企业一方面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从战略以及多视角全方位寻求并拓展成本控制的方法,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全方位的管理模式。把降低成本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共同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把企业放在市场中统一考虑,使物流企业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改变传统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 V.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 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显然,这一计算公式,是基于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来考虑的。它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注重物流企业营运成本的控制 运输成本控制。我国企业受规模所限,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庞大的运输能力,更不可能广泛应用GPS定位之类的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社会现有设施,从全局出发,在不影响运输可靠性,安全性和快捷性的前提下,使总运输成本降低,要力求运输距离短、运输能力省、中间运转少、到达速度快、运输费用低、运输质量高,高效规划航空、铁路、公路、进而控制运输成本。 配送成本控制。我国物流企业应遵循发展战略逐步开展业务的原则,按网点分布和发展规模适度设置配送中心。一些生产型企业的内部物流在现阶段则不应急于考虑建立配送中心,只需优化仓储。 仓储成本控制。关键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效率,降低仓储成本,缩短存储时间等,要做到优化仓库布局,减少库存点,实现库存适度集中,加强日常仓库内部管理。 (四)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 20世纪50年代物流技术在日本兴起,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由重视功能变为重视成本,进而变为重视服务,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向物流成本与财务结算制度相连结,神奈川大学的唐泽丰教授认为,日本物流成本管理经历四个阶段即:定量掌握物流费用阶段,采购预算管理阶段,设定基准值或标准值阶段以及会计制度接轨阶段。日本现处于第三阶段,而我国仍处于一、二阶段。日本企业清楚地了解公司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费用开支,因此为日本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现行的是由财政部统一规定的会计核算制度,因此,现在还不可能单独设置一套用于核算物流成本的凭证、账户、账簿和报表,而只能在现有核算系统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辅助账户,把散落在多个会计账户中的物流成本,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将各种物流成本归入各级含有物流成本的一级科目下设的有关物流成本的二级科目中,最后将各物流成本的二级科目分类汇总,即可求得总的物流费用,进行汇总统计。在二级科目下设“销售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三级科目进行归集,四级科目的设置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按功能、支付形态或适用对象中选择一种。通过以上科目的应用,既满足了物流成本核算,进行物流管理的需要,又不会和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相抵触。可以有效地核算和归集出企业的物流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结语:

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但是有不少物流企业已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理论界也在积极探讨关于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的问题。物流成本控制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全新的控制机制,从全局着眼,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物流“第三利润源”作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宪民 《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J)工业工程2005(4) 2、王欣兰 《物流成本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 3、常东亮 《物流成本核算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7 4、杨头平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与优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

上一篇:浅议对赌协议的公平性及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 下一篇:浅谈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