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辨治中的六大辩证关系

时间:2022-09-24 05:19:50

试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辨治中的六大辩证关系

关键词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辨证论治 辩证关系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情常复发,或激素依赖,难以撤减。是病虽属中医“水肿”、“虚劳”范畴,但病机极为复杂,其水肿期与水肿消退期有异,激素治疗各期阴阳偏虚不同,病邪有水、瘀、风邪、湿浊等分别,正虚有脾、肾、气、阴、阳之侧重。在标本之间、虚实之中,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乃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笔者对此进行了多年的临床探索,兹抛砖引玉,试析如下。

1 标与本的关系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标急之时,常表现为较明显的水肿,其水肿与风水的风邪外袭、肺气失宣不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涉及肺、脾、肾三脏,所以治疗时必须分清标本缓急。水肿之治,《黄帝内经》有“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荃”不同。“开鬼门”乃宣肺行水之法,适用于本病感受外邪复发,水肿较甚、表证明显、病情较急之时。此法仅为权宜之计,救急之用。一俟表解肿减,即不能一味发汗,而伤正气,应当顾及脾肾旧病,标本兼治。治标尚有“洁净府”、“去宛陈”之法。“洁净府”即利小便也。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程经久,病机复杂。水阻则气滞,水不利则病血。此时单用利小便法常难以取效,当配合“去宛陈”法。“去宛陈荃”,谓去除郁积陈腐之物,近现代常作逐水解。但此病反复发作,脾肾两亏,不得妄下,若暂时快利,水气复来,而其病愈甚。此“去宛陈荃”,当是理气活血、行瘀消水之法。只有肾脏的瘀积去除,方能血行水利。治本则当辨其属脾虚、肾虚、气虚、阳虚或阴虚,相应治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肿期,本虚标实,其本在肾,其制在脾,若不顾其本,一味治标攻伐,耗伤正气,水肿又常难以消退,或随利随起;单纯治本,则标急不解,加重本病。所以,必须明辨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标本兼治。

2 正与邪的关系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每一个阶段都有虚实夹杂。水肿期邪实易见,其正与邪之间的关系已在“标与本的关系”中论述。当水肿消退后,病人除了镜检蛋白尿外,按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常无证可辨,或仅见虚象时,中医的治疗常归属“虚劳”范畴。但必须明确,此病在没有完全缓解稳定之前,不是纯属正虚,不能单用扶正之药。此时的蛋白尿,若仅从肾失封藏,或脾虚不摄等,使用纯补固涩之药,常难以取效,或致缠绵难愈。笔者通过20多年临床探索认为,即使无证可辨,只要尚有蛋白尿存在,就说明肾脏尚有病邪,就必须在扶正的同时兼及祛邪。根据“肾为水脏”、“肾司二便”,以及蛋白尿多见泡沫尿等概念,在扶正的同时,配合利尿泄浊、活血、疏风等祛邪药,常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关键是处理好邪正之间的偏重关系。另外,患者病程长,又经激素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常容易感受外邪,这也是经常复发的原因之一。所以,临床需配合扶正御邪之品,如玉屏风散等。

3 阴与阳的关系

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接受激素治疗的各期中,阴与阳的矛盾及其转化显得尤为突出。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加强激素治疗效果、减少激素副作用,以及顺利撤减、阻止“反跳”、巩固疗效的前提。长期。应用激素后引起自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及形态学上的损害,从临床观察,这是因为激素为“纯阳燥烈”之品,极易耗损阴液。而当激素这一“纯阳”之品减停时,又会造成肾阳的亏虚。所以在不同的时期,要分析阴阳之间不同的关系而施治。

在激素治疗的早期,由于激素疗效尚未发挥,但水钠潴留的副作用却比较明显,因此,水肿、尿少的患者,反而出现尿量更少,浮肿加重现象。此时的主要矛盾是阳虚不能化气,而致水饮内停。治疗当用温阳化气利水之法,如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随着大或中剂量激素的应用,病人往往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阳热”症状,此乃“纯阳”之品耗损阴液所致的虚热之证,千万不能运用苦寒泻火之剂伤阴耗液,否则会导致阴阳的进一步失调,有损激素的疗效,并将对激素的撤减带来困难。治疗上但补其水,不必去其火,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药如左归饮、六味丸等。即使阴虚而见火旺较盛,需用知柏地黄丸者,但黄柏之类绝不可久用。在激素的治疗过程中,又常出现湿热、热毒之症,治湿热当用清利不伤阴之品,如车前子、玉米须、白茅根等。治热毒也不能用三黄等苦寒直折,当用银花、连翘、蒲公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而不伤阴损阳之品。在激素治疗的后期,随着激素撤减停止,肾阳虚证逐渐显露,出现虚寒之象。治疗上但温其火即可,亦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右归丸、八味丸之类。总之,治疗之要点,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平治于权衡”,使阴阳各得其本。

4 清与浊的关系

《黄帝内经》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邪气伤肺,肺气不能通调水道;脾虚摄取精微功能失司,又不能散精输液;肾虚气化失常,开阖失司,既不能固精,又难以泄浊。导致清气不升,则大量蛋白排泄,血清白蛋白降低;浊气不降,则血胆固醇增高。况且清升与浊降之间互为因果,清不升则浊难降;浊不降则清难升。所以,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之间关系密切。治疗上要抓住肺、脾、肾三脏病机关键,治肺不忘宣肃,治脾掌握升降,治肾重在气化开阖,用药必须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清升浊降,气化有序,开阅有常,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5 水与血的关系

叶天士有“久病人络”之说,《金匮要略》有血分水分之分。水不利则病血,血不利则病水。水湿浊邪(如高脂血症等)可阻碍血液运行,导致血瘀。血瘀形成,又可加重水湿浊邪内停。现代实验文献报道也提示,肾病综合征患者常有血液高凝状态存在。而活血化瘀能改善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促进免疫复合物的吸收,有利于毛细血管病变之修复。按中医传统四诊手段所察,病者不一定都有瘀血之症。但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及参考现代实验研究,可以认为水湿、湿浊与血瘀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所以,在治疗上要两者兼顾。特别是某些水肿不甚,缠绵不退的患者,在化气行水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常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活血药常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利水之品,如益母草、泽兰等。方剂常用《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

6 水与气的关系

水与气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在病理上,气虚则水湿不化,水阻则气滞,气滞则水停,水停又可导致气虚不化。故唐容川氏提出病水即病气、病气即病水的说法。因此,临床时必须处理好水与气之间的关系,并应分辨虚实之治。气滞者,要用行气利水法,如《证治准绳》茯苓导水汤等。气虚者,要掌握治肺注意宣化,治脾重在运化,治肾要在气化。见水不能单用利水药,必须处理好水与气的关系。只有气旺则水化,气行则水行。

为了论述方便,拟列以上关系进行探讨,但在临床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机错杂,矛盾迭出。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才能各个击破,迎刃而解。

上一篇:蛇伤Ⅲ号治疗蝮蛇咬伤致急性肾损害26例临床观... 下一篇:治咳临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