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从肝调治血虚气郁体质病证的经验

时间:2022-09-04 03:06:12

关键词 血虚气郁体质 从肝调治 名医经验 王晖 医案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认为不同体质类型与易患疾病相关,因而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以体现“因人制宜”和“治未病”的思想。血虚气郁体质是现代人群一个突出的体质类型,临床十分多见。其形成的原因多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使血虚气郁倾向,成为现代人群一个突出的体质病理学特征。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晖,在临床调治血虚气郁体质相关病证上,有丰富的经验。王师提出从肝调治,使肝脏气机畅达、气血调和、伏火得清,乃是调治血虚气郁体质相关病证的关键,临床上常用的经验方加味丹栀逍遥散,疗效颇为显著。

1 血虚气郁体质的特点

血虚气郁体质者往往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肝肾亏虚,而致气血生化乏源、气机郁结、冲任失调。临床上常见心悸、失眠、烘热汗出、四肢不温、急躁易怒、胸闷不舒、月经不调、经前/经行乳胀、皮疹易发等症状。以学习或工作压力较大、喜食辛辣之品的人群及更年期妇女为多见。该类患者常表现为肤色苍色,头小,面长,背部挺直,体型弱小,手足灵活,体力不强,多愁善感。

2 临床调治方法

肝能藏血,又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故王师认为,血虚气郁体质病证当从肝论治,以疏肝理气、养血调气。丹栀逍遥散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加味而来,王师经验方加味丹栀逍遥散即在此基础上加香附、川芎、丹参、蒲公英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安神,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薄荷用以增强主药的疏肝理脾之功,丹皮、焦山栀取其清散郁热之妙用,加以香附、川芎、丹参、蒲公英行气解郁活血清热,且当归、丹皮尚有化瘀之力,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全方养血健脾,疏肝清热,用治是证十分妥贴。

现代研究证明,当归、茯苓、丹皮提取的多糖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白术、白芍可作用于淋巴细胞,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逍遥散能对抗造模动物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的状态。而香附有镇痛、保护肝细胞、轻度雌激素样活性、增强子宫收缩功能;川芎有增加冠脉血流、抗血栓形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功效;山栀、蒲公英均具有抗炎作用,蒲公英还有抗氧化、促进雌激素分泌的作用;丹参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调节磷脂代谢的效果。因此,加味丹栀逍遥散既与方中诸药所含成分特异性有关,更与诸药配伍后,从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途径整体调节、改善机体免疫有关。

3 病案举隅

3.1 青春期痤疮:李某,女,19岁。学生。2009年2月21日初诊。自诉面颊部、口唇周围和下巴处时常有散在丘疹长出,时为脓疱。诊见少量红色丘疹分布于面颊部、口唇周围和下巴,丘疹顶上可见小脓点,不痒,面部较油腻,无瘢痕和色素沉着,每次月经来临前丘疹增多,且月经每次提前3~4天,血色较红;平素学习压力大,喜食火锅麻辣,食后则丘疹长出或增多,口稍渴,小便稍黄,大便不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患者形体偏瘦小,性格内向,多思善虑,不甚合群,余尚正常。诊断:青春期痤疮。辨体:血虚气郁体质。辨证:肝郁血虚化热。治法:疏肝清热养血。药用:丹皮、当归、麦冬、白芍各15g,茯苓、香附、柴胡、白术各10g,生甘草、薄荷各5g,栀子、川芎各12g,丹参、蒲公英各30g。每天1剂,水煎,分上下午服,医嘱忌食辛辣燥热之品。7剂后丘疹明显消散。连服21天,第一个月经周期丘疹不再长出,连服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

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主要发生于面部和胸背等处。表现为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可伴有红斑、油腻、瘙痒、毛孔口粗大等脂溢性皮炎的表现,部分患者遗留瘢痕和色素沉着。女性患者常伴有月经不调和月经前/经期皮疹增多加重。

痤疮在中医学称为“粉刺”,主要辨证分型为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冲任失调等类型。王师认为,青春期痤疮以肝郁血虚,气郁化热化火上冲者较为常见,可能与当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有关。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郁而化热,损伤冲任,以致月经不调;平素喜食辛辣之品,久而易生湿化热,循经上行于面部肌肤而发为粉刺。而加味丹栀逍遥散功能疏肝理气,清热养血。方中柴胡疏肝理气,使肝气得以条达;白芍酸苦微寒,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血得化生,肝有所藏,可实土以抑木;再用丹皮去血中伏热;栀子善清肝火,导热下行。故用于女性青春期痤疮伴月经不调者,颇为合拍。在上例中,因其病情较轻,故只另加麦冬以清热生津。

3.2 围绝经期综合征:俞某,女,48岁。银行职员。2008年12月27日初诊。自诉近一年来月经周期不定,精神不集中,抑郁焦虑,多愁易怒,失眠多梦,潮热多汗,手足不温,大便细而不畅。患者来诊时精神抑郁,闷闷不乐,面赤潮红,叙述病情时滔滔不绝,不能中止。曾服补肾中药治疗半年,均收效甚微。诊见体型偏瘦,头小,面长,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辨体:血虚气郁体质。辨证:血虚气滞,肝郁化火。治则:养血理气,疏肝泄热。药用:丹皮、当归、茯苓、川芎各12g,栀子、白芍各15g,生甘草、薄荷各眙,丹参、蒲公英、野百合各30g,柴胡、香附、白术、黄芩各10g,酸枣仁20g。每天1剂,水煎,分上下午服。服药7剂,上述症状减轻,随症加减各药剂量,继服1月余,诸症自平。

按: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卵巢功能衰退呈渐进性,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卵巢功能开始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而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停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温煦,真阴亏损,阳失潜藏,阴阳平衡失调,常出现手足不温、月经始乱、潮热盗汗等肾虚证候。同时由于水不涵木,出现肝郁,或肾阴不能上奉心阳,以致心肾不交,出现多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妇女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王师认为,治疗妇科疾患首重治肝,应以清心平肝为主,兼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加味丹栀逍遥散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薄荷助柴胡疏达之力;当归、白芍养血生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川芎、香附透营转气;丹参、丹皮凉血散血;山栀、黄芩、蒲公英清热泻火;加以酸枣仁、野百合养肝阴而助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养血,凉血宁心之功,故收效斐然。

3.3 尿道综合征:胡某,女,35岁。教师。2008年10月18日初诊。尿频、尿急反复发作1年。尿检:白细胞+。发病开始时应用抗生素,症状即有好转。但近3月来每因生气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细无力、排尿不畅、少腹坠胀等,日渐加剧,服西药效果不明显,曾至当地医院看中医,予八正散加减治疗,症状改善仍不明显。除上述症状外,患者自述常有头晕头胀、胸满心烦、阵发性烘热汗出、腰酸背痛、月经失调、白带多。诊见面色黯淡,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诊断:尿道综合征。辨体:血虚气郁体质。辨证:肝郁气滞。治则:疏肝解郁,清上泄下。药用:白芍、栀子各15g,柴胡、当归、茯苓、丹皮、香附、川芎、白术各12g,生甘草5g,薄荷(后下)6g,蒲公英、车前子各30g,扁蓄、瞿麦各20g。每天1剂,水煎,分上下午服。经服药7剂后,患者自觉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少腹坠胀等症状均有好转,白带减少。效不更方,原方继服21剂,诸症基本消失,半年未发。

按:尿道综合征是指患者有尿频、尿急及(或)尿痛、排尿困难等下尿路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路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的一组症候群。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病情易反复发作。不少患者常先有尿路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好转后,过一段时间因劳累或情绪波动等因素而引发本病。由于病因不明确,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尿道综合征属中医学“气淋”范畴。《医学入门》谓:“气淋者,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小腹胀满”。王师认为患者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畅,而见头晕头胀、胸满心烦;气郁化火,气与火郁滞于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影响小便开阖,故见尿频、尿急、小便淋沥不爽;因病情反复,余邪未尽,湿热之毒瘀积胞宫,损伤冲任,而致月经不调。本方以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合用,补肝体而助肝用;配伍白术、甘草、茯苓健脾渗湿,少佐薄荷助本方之疏散条达,牡丹皮、丹参、山栀以清肝郁血虚所致内热,香附、川芎行气止痛,加车前子、扁蓄、瞿麦利尿通淋。全方标本兼顾,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上下热清,则诸症自除。

上一篇:郑小伟运用膏方治疗肺系疾病经验浅析 下一篇:阴阳毒病方证与临床